理论教育 神经血管性头痛的显著治疗效果

神经血管性头痛的显著治疗效果

时间:2023-1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头痛是患者的一种自觉症状,为临床常见病证。所以外感六淫、内伤七情、脏腑功能失调均能导致头痛。外感头痛多痛势较剧,属实;内伤头痛多痛势较缓,属虚。主诉患头痛已5年。患者于5年前患头痛,时作时停,但逐渐加重,甚至影响睡眠。经检查诊断为神经血管性头痛。当归川芎汤治疗头痛、偏头痛效果显著。5剂后头痛减轻,病势缓解。

神经血管性头痛的显著治疗效果

头痛是患者的一种自觉症状,为临床常见病证。本病原因复杂,常因多种疾病引起头颅部血管舒缩功能紊乱而发病。

头为诸阳之会,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会于此。《难经·四十七难》指出:“人头者,诸阳之会也……诸阳脉皆上至头耳。”所以外感六淫、内伤七情、脏腑功能失调均能导致头痛。一般感受外邪,多必夹风,即“高巅之上,唯风可到”“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病因病机】 头痛一证可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

1.外感头痛 多因“起居不谨,睡卧当风,冲寒冒雪”,感受寒湿,六淫邪气,侵袭经络,上犯巅顶,清阳受阻而发病。或风寒阻遏,血郁络脉,或风热上扰,气血逆乱,或风湿浸淫,蒙蔽清窍而为头痛。

2.内伤头痛 多与肝、脾、肾三脏有关。或情志失调,肝郁化火,上扰清空,或火伤肝阴,肾水不足,肝阳上亢,或禀赋不足,房室失度,肾亏髓空,或劳伤病后,饮食失节,血虚气亏,脑髓失营,或脾虚生痰,痰浊上扰而成头痛。或跌仆闪挫,久病气滞血瘀,即“久病入络”,也可致生头痛。

外感头痛多痛势较剧,属实;内伤头痛多痛势较缓,属虚。

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皆循头面,厥阴经也上会于巅顶,根据经脉循行部位判断,对审因辨治有重要作用。

临床症状:太阳经头痛,多风郁在后头部,下连项背;阳明经头痛,多热郁在前额及眉棱骨处;少阳经头痛,多火郁在头两侧,连及耳部;厥阴经头痛,多在巅顶,或连目系。“太阴、少阴二经,虽不上头,然痰与气逆壅于膈,头上气不得畅而亦痛”(《冷庐医话》)。

头痛偏左多血虚兼风;头痛偏右多痰湿挟热。

外感头痛常伴有发热恶寒等外感表证。风寒则遇寒病发;风热则面红口干;风湿则头痛如裹。

内伤头痛因肝阳上亢,则头痛而眩、易怒;因肾虚,则眩晕耳鸣、腰膝酸软;因气虚,则痛势绵绵、纳呆体倦、无力少气;因血虚,则痛而晕、心悸易慌;因痰浊,则头昏蒙如裹、胸脘满闷、呕恶痰涎;因日久血瘀,则痛有定处,舌有瘀斑。

【辨证用药】 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盛者泻之,虚者补之”“审察病机,无失气宜”的原则,外感、内伤分别施治。

外感头痛以疏风祛邪为主。李杲说:“头痛每以风药治者,高巅之上,唯风可到。”分别以疏散风寒(方如川芎茶调散)、清泻风热(方如桑菊饮)、祛风除湿(方如羌活胜湿汤)法。

内伤头痛则分别采用平肝潜阳(方如天麻钩藤饮)、养阴补肾(方如大补元煎)、补中益气(方如补中益气汤)、养血补血(方如四物汤)、健脾化痰(方如二陈汤)、活血化瘀(方如通窍活血汤、家传当归川芎汤)等法。

【典型医案】

例一

丰某,女,35岁。主诉患头痛已5年。

患者于5年前患头痛,时作时停,但逐渐加重,甚至影响睡眠。经检查诊断为神经血管性头痛。用各种方法治疗,效果不明显,而就诊于中医

症见头痛时重时缓,药不能解,甚至影响睡眠,缠绵不已,已数年不愈,舌质淡红、苔薄。脉见沉弦。

此久病气滞血瘀,即叶桂所谓“久病入络”者。用理气行滞、活血化瘀法。方用家传当归川芎汤加味治之。

处方:当归30克,川芎20克,白芷15克,辛夷15克,细辛5克,蔓荆子15克,何首乌15克,僵蚕15克,菊花20克,白芍15克。14剂。水煎服,每天1剂。

药后疼痛减轻。效不更方,继服1周,痊愈。

〔笔者按〕 当归川芎汤是我家家传验方,从我伯祖父杨雨田(1889—1980年)传来。(www.daowen.com)

原方方歌:

当归一两川芎七,白芷二钱四辛夷,

细辛七分荆子二,三钱首乌三钱菊。

当归川芎汤治疗头痛、偏头痛效果显著。《成方切用》中有归芎汤,“四物汤……除芍药、地黄,名归芎汤,为末为佛手散,又名一奇散,又名君臣散,治产后血虚头痛”。当归补血活血,温阳通经,治一身血病;川芎为血中气药,故能活血化瘀,凉血安神,长于止痛,善治少阳、厥阴经头痛(头顶及两侧头痛),并引药上行头角,能通脑络之瘀,与当归合用能调血理气,治血病头痛,《神农本草经》云“川芎主中风入脑头痛”;白芷散风除湿,通窍止痛,善治各种头痛,尤其是阳明头痛(前额部、眉棱骨、上下龈部);辛夷疏风通窍,上走于脑,治头风头痛、鼻塞窍窒;细辛宣邪达窍,辛透开滞,散寒止痛;蔓荆子散风清热,凉肝止痛,善散头部风热而治头痛,尤其是对发于头部两侧近太阳穴处的偏头痛;何首乌温而不燥,补而不腻,性质平和,善补肝肾,养益精血;菊花疏风散热,清利头目,治头风止头痛。诸药合用,活血通经,祛风通窍,理气止痛,善治头痛。

中药方剂书中的中药用量都是按旧制计算的,即十分为一钱,十钱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每钱等于3.125克。

例二

周某,女,45岁,工人。3年前开始出现右头痛,每天晨、晚较轻,痛连及舌部,经用针灸、穴位封闭、中药及卡马西平等治疗效果不著,经检查诊断为神经性头痛(右第Ⅱ支、第Ⅲ支)。

症见头痛不能忍受,口不能张,舌不敢动,每餐只能灌奶粉等流食,痛苦异常,舌质淡红、苔白,脉弦滑。

此由邪侵日久,罹留经络,痰湿阻滞,气血凝结而致头痛。治以活血化瘀,祛痰行气,除风止痛。方用杨氏家传验方当归川芎汤加减。

处方:当归30克,川芎20克,白芷15克,辛夷15克,蔓荆子15克,僵蚕15克,半夏15克,白术15克,天麻15克,细辛5克(后下)。水煎服。

5剂后头痛减轻,病势缓解。原方又7剂,头痛大减,并呈阵发性疼痛,口可以张开,能吃饭。又5剂,诸症消失,痊愈。随访2年,未见复发。

【附方】

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川芎、荆芥、白芷、羌活、甘草、细辛、防风、薄荷。清茶调下。功用:疏风止痛。主治:外感风邪头痛。

桑菊饮(《温病条辨》) 组成: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桔梗、甘草、苇根。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主治:风温初起。

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惑论》) 见“发热”。

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 组成:天麻、钩藤、石决明、栀子、黄芩、川牛膝、杜仲、益母草、桑寄生、首乌藤、茯神。功用:平肝息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主治:肝阳偏亢,肝风上扰。

大补元煎(《景岳全书》) 组成:人参、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杜仲、当归、枸杞子、炙甘草。功用:补气血,益真元。主治:气血亏虚,真元不足。

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见“发热”。

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见“发热”。

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见“咳喘”。

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 组成:赤芍、川芎、桃仁、红花、老葱、大枣、麝香、黄酒。功用:活血通窍。主治:瘀阻头面的头昏头痛。

当归川芎汤(杨氏家传经验方) 组成:当归、川芎、白芷、辛夷、细辛、蔓荆子、何首乌、菊花。痛甚,加白芍、延胡索;久痛,加全蝎、蜈蚣;寐差,加首乌藤、炒酸枣仁;右侧头痛,加半夏、天麻、白术。功用:疏风止痛,活血通窍。主治:气滞血瘀所致的头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