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流行性感冒的病原学检查和诊断

流行性感冒的病原学检查和诊断

时间:2023-1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根据流感病毒NP和MP抗原性不同,将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3型。甲型流感可感染多种动物,因此猪、牛、马等动物可能传播流感。痰培养无致病细菌生长,可分离出流感病毒。病原学检查可发现流感病毒和病原细菌。确诊依靠从患者鼻、咽分泌物中分离出流感病毒或测定流感病毒核酸获得阳性结果;亦可采集双份血清检测相应抗体作出回顾性诊断。

流行性感冒的病原学检查和诊断

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点为上呼吸道症状较轻,发热与全身中毒症状较重,病程短,有自限性。该病潜伏期短、传染性强、传播迅速。

【病原学】 流感病毒属正黏液病毒科,为有包膜的RNA病毒,病毒呈球形或丝状。有三层结构:内层为病毒核衣壳,含核蛋白(NP)及少量其他蛋白;中层为病毒囊膜,含类脂质和膜蛋白(MP);外层为两种不同的糖蛋白。根据流感病毒NP和MP抗原性不同,将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3型。

流感病毒的最大特点是极易发生变异,尤其是甲型流感病毒。流感病毒不耐酸、热和乙醚,100℃1min或56℃30min灭活,对甲醛乙醇紫外线敏感,耐低温和干燥,真空干燥或-20℃以下仍可存活。

流行病学

1.感染源 感染源主要是急性期患者,其次是隐性感染者。患者自潜伏期末到发病后3d内,从鼻涕、唾液、痰液中排出大量病毒,在病初2~3d传染性最强。隐性感染者体内有病毒增殖,但无明显症状,不易被发现,是最危险的感染源。甲型流感可感染多种动物,因此猪、牛、马等动物可能传播流感。

2.传播途径 经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病毒存在于患者和隐性感染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中,通过说话、咳嗽或喷嚏等方式散播到空气中,易感者吸入后即能感染。通过病毒污染饮食茶具、食具、毛巾等间接传播的可能感染。

3.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患病后对同一抗原型可获一定的免疫力,但各型间和亚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性,可反复发病。

4.流行特征 流感传播迅速,流行广泛,发病数量多而流行过程短。

(1)流行特点:突然发生,迅速蔓延,2~3周达高峰,发病率高,流行期短,为6~8周。甲型流感常引起暴发流行,甚至是世界大流行,2~3年发生小流行1次。根据世界上已发生的5次大流行情况分析,一般10~15年发生1次大流行。

(2)常沿交通线传播:由大城市中小城市农村扩散。

(3)流行季节: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季为主。南方在夏、秋季也可流感流行。

【发病机制】 流感病毒进入上呼吸道,侵犯纤毛柱状上皮细胞,并在此复制繁殖,引起上呼吸道广泛炎症,上皮细胞坏死脱落。这种损害一般局限于上呼吸道,少数(约10%)可能播散到下呼吸道,引起支气管、细支气管和肺泡等部位的上皮细胞和肺泡吞噬细胞的出血性坏死和脱落,并伴发广泛的间质性水肿和炎细胞浸润。病毒复制导致细胞病变是发病的主要机制。

【临床表现】 潜伏期1~3d,最短数小时,最长4d。

典型流感起病急、高热,体温可达39~40℃,伴畏寒,一般持续2~3d;全身中毒症状重,如乏力、头痛、肌痛、全身不适;持续时间长,体温正常后乏力等症状可持续1~2周;呼吸道卡他症状轻微,常有咽痛,少数有鼻塞、流涕、恶心、呕吐、食欲缺乏、腹泻、腹痛等。老人、婴幼儿、有心肺疾病者或接受免疫抑制药治疗者患流感后可发展为肺炎

1.单纯型流感 急性起病,体温39~40℃,伴畏寒、乏力、头痛、肌肉关节酸痛等全身症状明显,呼吸道卡他症状轻微,可有流涕、鼻塞、干咳等。查体:急性病容,咽部充血红肿,无分泌物,肺部干性啰音。

2.肺炎型流感 较少见,多发生于老年人、小孩、原有心肺疾患的人群,发生原发病毒性肺炎,继发细菌性肺炎,混合细菌病毒性肺炎等。主要表现为高热持续不退,剧烈咳嗽、咳血痰、呼吸急促、发绀,肺部可闻及湿啰音。胸片提示两肺有散在的絮状阴影。痰培养无致病细菌生长,可分离出流感病毒。可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病死率高。

3.中毒型流感 极为少见,以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损害为特征。表现为高热不退,循环障碍、血压下降、休克、DIC及谵妄、惊厥、脑膜刺激征等严重症状,病死率高。

4.胃肠型流感 少见,以吐、泻为主要临床表现。

5.并发症

(1)原发性流感病毒性肺炎:重症者有高热、剧咳、血痰、气急、发绀,可并发心力衰竭,肺部闻及中小水泡音。在老年人较为多见,尤其是患有慢性心肺疾病及免疫功能低下者,病死率较高。

(2)继发性细菌性肺炎:流感起病后可有1~4d好转期,随后病情加重,发热增高,剧咳,咳脓性痰,气促,发绀,肺部有湿啰音或实变体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痰培养有病原菌生长。

(3)病毒与细菌混合性肺炎:病毒与细菌同时存在,起病急,高热持续不退,病情较重,可有支气管肺炎或大叶性肺炎。病原学检查可发现流感病毒和病原细菌。

(4)肺外并发症:较少见,主要有Reye综合征、中毒型休克、心肌炎、心包炎等。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 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淋巴细胞比例增高。如合并细菌感染则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2.血清学检查 取急性期及病后3~4周的双份血清,采用血凝抑制试验(HI)或ELISA等方法测定抗流感病毒抗体,滴度增长4倍以上,则有诊断意义,阳性率一般可达60%~80%。

3.病原学检查

(1)病毒分离:取急性期(发病1~3d)含漱液或咽部拭子,经处理后接种于人胚肾、猴肾或其他敏感细胞或鸡胚羊膜腔内,一般3~5d即可获得阳性结果。

(2)免疫荧光或免疫酶染法检测抗原:取鼻咽部上皮细胞涂片或下鼻甲印片,用免疫荧光或酶标记的特异性单抗染色,检查脱落细胞内病毒抗原,结果快,灵敏度高,有助于早期诊断。还能鉴定甲、乙、丙型流感。(www.daowen.com)

(3)聚合酶链反应(PCR)测定流感病毒RNA:该方法直接、快速、敏感,可直接从患者分泌物中测定流感病毒RNA。

【诊断】 在流感流行期间诊断较为容易,可根据接触史和群体发病史、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如全身中毒症状重而呼吸道症状轻,可作出临床诊断。散发时,因与许多急性热病的早期症状相似,不易诊断。确诊依靠从患者鼻、咽分泌物中分离出流感病毒或测定流感病毒核酸获得阳性结果;亦可采集双份血清检测相应抗体作出回顾性诊断。

【治疗】

1.对症治疗 包括用解热镇痛药物治疗和支持治疗,但儿童禁用阿司匹林,因可能诱发Reye综合征,严重者可死亡。高热、呕吐者予以静脉输液。

2.抗病毒治疗 可减少病毒的排毒量,抑制病毒复制,减轻临床症状,并防止病毒向下呼吸道蔓延导致肺炎等并发症。

(1)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金刚烷胺为M2离子阻断药,可阻断病毒吸附于敏感细胞,抑制病毒复制,对甲型流感有效。早期用药效果好,金刚烷胺一般无不良反应,但需注意胃肠道和神经系统反应,如过度兴奋、言语含糊、失眠、头晕、乏力、情绪障碍和共济失调等轻度不良反应。金刚乙胺不良反应比金刚烷胺少。

(2)奥司他韦:为神经氨酸酶抑制药,对甲型和乙型流感有效。发病早期36~48h应用效果好,并可减少下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和抗生素的使用。

(3)合并细菌感染者:根据病情选用有效抗菌药物。

(4)中药治疗:可选用感冒清热冲剂、板蓝根冲剂、银翘解毒片、连花清瘟胶囊、藿香正气口服液等。

【护理】

1.隔离 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接触传播和飞沫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2.急性期 卧床休息,协助病人做好生活护理。

3.保证水及营养供给 发热期多饮水,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富含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成年人每天入量为3000ml左右。

4.病情观察

(1)生命体征:定时观察有无高热不退、呼吸急促、发绀、血氧饱和度下降;持续高热(39℃以上)给予降温,呼吸困难时给予吸氧。

(2)观察有无咳嗽、咳痰;咳嗽的特点和痰液的性状及量。

5.对症护理

(1)降温:体温>38.5℃者,先采取物理降温方法,如用冰帽、冰袋冷敷头部及大动脉走行处,或32~34℃的温水进行全身擦浴,一般擦拭5~10min,或25%~50%乙醇(温度30℃左右)擦浴等,降温效果不好时遵医嘱药物降温,出汗较多时,及时更换衣裤及被服,以免着凉。降温时应注意:①避免长时间冷敷同一部位,以防局部冻伤;②儿童避免应用阿司匹林等水杨酸类药物退热,以免引起Reye综合征。

(2)保持呼吸道通畅:指导病人进行有效咳嗽,痰液黏稠时给予祛痰药、雾化吸入、叩背等方法及时排出呼吸道分泌物,必要时吸痰。协助患者取半卧位或坐位,给予吸氧,缓解呼吸困难。

(3)保持口腔清洁:每天刷牙或口腔护理2次,进餐后温开水漱口。

6.健康指导

(1)室内应经常开窗通风,患者使用过的食具应煮沸消毒,衣服、床上用品等清洗后阳光下暴晒2h,隔离期(1周)避免外出,如外出须戴口罩

(2)接种疫苗是预防流感的基本措施,无流感疫苗禁忌证的,应每年按时接种流感疫苗。

【预防】

1.流行期间少去公共场所,以减少传播机会。公共场所要经常开窗通风,或进行空气消毒,保持空气新鲜。

2.疫苗预防 根据每年WHO推荐的病毒株更改其成分,制备相应的疫苗。接种时间为每年10~11月中旬,每年接种1次,2周可产生有效抗体,以达到预防效果。下列情况禁用:对鸡蛋过敏者、急性传染病患者、精神病患者、妊娠早期、6个月以下婴儿等。

3.药物预防 在流行开始时,尤其对不能接受疫苗的高危人群可采用金刚烷胺、中草药进行预防。

(张 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