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为善”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指的是以善意的态度对待和帮助他人。与人为善来源于高尚,“人心本善”“世界终将大同”“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有了这样的情操,人们的行动才有了指南针,人生杠杆才有了支点,理想大厦才有了精神支柱。
一天,农夫弗莱明在田里劳动,听到远处传来救命声,他扛着镐赶紧冲了过去,原来有个小孩陷到沼泽地了。他急忙把镐递过去,把小孩拽了出来。第2天,一位绅士乘着马车来到他家,原来是被救孩子的父亲伦道夫勋爵。伦道夫勋爵拿出重金致谢,被弗莱明拒绝了。听邻居讲,弗莱明家贫困到了孩子无钱上学的地步。伦道夫勋爵恳请弗莱明让他资助这个瘦弱的小孩读书,弗莱明答应了。后来,这个小孩专注于医药研究,终于学有所成。他就是青霉素的发明者亚历山大·弗莱明。“二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一次受了风寒,高热不退,生命垂危。由于青霉素刚问世,一针青霉素挽救了丘吉尔,也拯救了世界。
碰巧的是,丘吉尔就是亚历山大·弗莱明的父亲从沼泽地里救出来的那个小孩。
与人为善是人际交往中一种高尚的品德,是智者心灵深处的一种沟通,是仁者个人内心世界里一片广阔的视野。与人为善是一种力量,它能征服人心、征服世界。
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位行李简陋、衣衫破烂的老人来到费城的一家旅店投宿。他对伙计说:“别的旅店全客满了,我能在贵处住一晚吗?”伙计解释说:“城里举行大型活动,旅店到处客满。不过,我不忍心看您没个落脚处。这样吧,我把自己的床让给您,我就在柜台上搭个铺。”第二天,老人临行前对伙计说:“年轻人,你能当美国第一流旅馆的经理,我要给你盖个大旅馆。”伙计听了,觉得这老人真是幽默。
两年后的一天,伙计收到了一封信,邀请他去纽约回访两年前那个雨夜的客人,伙计来到纽约,老人把他带到一幢高楼前说:“年轻人,这就是我为你建的旅馆,请你当经理。”这位年轻人就是如今纽约首屈一指的奥斯多利亚大饭店的经理乔治·波尔特,那位老人则是拥有亿万财产的石油大王保罗·盖帝。(www.daowen.com)
与人为善是一种爱心的体现,也是一种人生智慧,但是它常常放射出比智慧更诱人的光泽。有许多用智慧千方百计也得不到的东西,凭着与人为善却轻而易举就得到了。
与人为善是要常怀善意。见到别人的成绩和进步,不要心生忌妒,故意挑剔,诋毁别人。而要为之高兴,扬人之善。并见贤思齐,虚心向别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见到别人的缺点和错误时,要以善意的态度,真心诚意地予以帮助,使其克服缺点,改正错误,与之共同进步。不要隔岸观火,幸灾乐祸,更不要乘人之危,落井下石,一棍子把人打死。二是要乐施善举。要常怀爱心,无私奉献,助人为乐。当别人遇到烦恼和不顺心的事时,要主动亲近,好心劝慰,释人之惑,使其消除烦恼,从苦恼走向欢乐;当别人身处危险时,要奋不顾身,舍命相救,解人之危;当别人生活遇到困难或遭遇不幸时,要伸出援助之手,解囊相助,雪中送炭,扶人之困,济人之难,帮助别人点亮心中的冰灯,使其渡过难关。
事实上,与人为善的事物,大量存在和发生在我们身边。人们对与人为善的认识,缘于生活本身的逻辑。“投之木桃,报之琼瑶。非报也,永以为好也”,这是古人对友情的感悟;“行了春风有夏雨”“将心比心、以心换心”,这是民间俗语对生活的理解;“请让我来帮助你,就像帮助我自己”,这是当代优秀流行歌曲对美好人性的召唤。
与人为善,善莫大焉。与人为善是一种崇高的道德修养,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更是社会和谐的一种润滑剂。今天,继承和弘扬这种与人为善的传统美德,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每个人都应加强与人为善的道德修养,并逐步形成与人为善的社会风气。如果每个人都做到了与人为善,那么,人际关系就会得到改善,生活就会得到安宁,团结就会得到增强,社会风气就会更加清新,整个社会就能演奏出美妙和谐的乐章。正如一首歌词中唱到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