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拥有身外之物不能带来幸福

拥有身外之物不能带来幸福

时间:2023-1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常听到有人讲“身外之物”一词,究竟什么是身外之物?除了身体是自己的身内之物以外,其他的任何东西真的都是身外之物。因此说事业不过是自己一时奋斗的身外之物。因此说感情也是身外之物。这些人错误地认为拥有了这些就拥有了幸福,但实际上是在多数情况下人们被这些身外之物所束缚。许多人都被身外之物“异化”了。他们的下场,是为贪求身外之物所致,是贪欲乱了本性,最终使其走上了不归之路。

拥有身外之物不能带来幸福

有一次,净空禅师在香港讲经,在这期间遇到一位拥有很多金银珠宝的居士。有一天,居士拉着禅师前往银行去见识见识那些珠宝,因为他的珠宝放在银行保险柜里了。二位到了银行,经过层层的鉴别和盘查,再由守卫护送到保险库,才打开了保险箱取出金银珠宝。这时禅师说:“这是你的?你就这么一点点吗?”听了这话之后,居士心里很不痛快。他有那么多的珠宝,禅师竟然说它不是我的?其实这些珠宝不敢拿回家,拿回家怕小偷;不敢戴在手上,怕人抢劫。他只好放在银行保险柜里,一个星期去打开看一下。这时,净空禅师说:“如果这样算是自己的,那香港所有银楼都是我的。为什么?我到那里,叫人拿出来给我看看、摸摸,好!收起来,给我保管好。这有什么两样?没有两样。那些珠宝你不敢戴,也不敢放在家里,怎么能算是自己的?”

经常听到有人讲“身外之物”一词,究竟什么是身外之物?人生有3件大事:事业、感情和身体。除了身体是自己的身内之物以外,其他的任何东西真的都是身外之物。事业是自己的,但是它不会被带进骨灰盒的。一般讲,男的到60岁、女的到55岁就退休了,事业也就基本完成了。因此说事业不过是自己一时奋斗的身外之物。说感情是自己的,但它永远不是自己的身内之物。因为任何感情都是外在的表露,都有其表达的对象。就连自恋的情感也是为了表现给别人看的,没有一个自恋的人在家里,蒙上棉被去自恋。因此说感情也是身外之物。

这个社会是个物欲狂飙的时代,绝大多数人孜孜追求的是事业、感情和身体之外的事物,如珠宝、车子、功名等。这些人错误地认为拥有了这些就拥有了幸福,但实际上是在多数情况下人们被这些身外之物所束缚。

一位作家到江西景德镇出差时,买了一个精美的水晶花瓶。这个花瓶晶莹剔透,在灯光映照下闪耀着迷人的光芒,非常漂亮,它成了主人的最爱。这位作家把花瓶放到博古架最显眼的位置,并隔三岔五地用板凳搭起梯子爬到架子上面去擦拭,不让花瓶沾染半点灰尘。他担心小孩玩耍时撞到博古架碰翻花瓶,还担心老婆在打扫卫生时失手打碎花瓶,为此,他没少呵斥孩子和老婆。于是,孩子不敢在家里玩闹和嬉戏,老婆打扫卫生时不敢搞出半点声响。时间一长,家人之间说话都感觉像客气而冷漠的陌生人。每个人都无缘无故多了一份担心,感觉有一股气憋在心里难受,脾气也都变得暴躁起来,经常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吵闹。春节时,作家把父母从家乡接来过年。母亲在家里闲不住,便打扫起卫生来,不慎把花瓶打碎了。大过年的,作家也不好意思对父母发火,但为此事整个年过得都不舒心。就在这时,一位朋友特来欣赏他的花瓶,得知此事后,为了安慰他便讲了一个故事。过去老街上有一位铁匠,随手拿着一把紫砂壶喝茶。一天,一个文物商人看到老铁匠身旁的那把紫砂壶,便走过去端详了一番。随后商人惊喜不已,他告诉铁匠此壶是古董,世上仅存3件,其中一件是他1993年在伦敦拍卖市场上以16万元的价格买下的,他想出20万元给铁匠买下这把茶壶。老铁匠听后一惊,但没有同意。商人走后,老铁匠有生以来第一次失眠了。这把壶他用了近60年,现在竟有人要以20万元的高价买下它,他还真转不过神儿来。过去用此壶喝水,都不在意,现在却成了个宝,他再也不敢用它喝水了,怕失手打破了。更让他不能容忍的是,他家里每天都门庭若市。因为当邻居知道他有一把价值连城的茶壶后,每天都到他家里去看,甚至还有人开始向他借钱。当那位商人带着20万现金,第二次登门的时候,老铁匠当众拿起那把紫砂壶摔在地上。后来铁匠继续靠卖铁锅、斧头为生,过着平常的日子,他活了107岁的高寿。

朋友讲完这个故事,主人似乎领悟到了什么,脸上释放出久违的笑容。我们很多人把买的新车、新电脑、珠宝当成宝贝,不准家人碰,太在乎这些东西,结果这些宝贝反而成了一种约束,破坏了亲情、友情和爱情。对于家庭来说,什么是最珍贵的,是宝物还是亲情?许多人都被身外之物“异化”了。

追名逐利成为芸芸众生普遍的心理状态。人的一生,诱惑太多,金钱、名誉、地位、权力、美女、名车、豪宅……都为世人所垂涎。在崇尚金钱的现代社会,拥有了金钱,就算拥有了人生的主动权。所以,上至高官达人,下到普通百姓,很少有人能够不为这个名利而奔忙。就连宋代的大文豪苏轼也承认自己是“白首为功名”。当然,仰慕功名不是错误,用现实的话说,就是进取之心。人类如果放弃了对名誉、地位、利益的追求,那么社会将失去发展的直接动力。但是,怕就怕在“走火入魔”“财迷心窍”,完全忘记了天地良心,私欲在无休止地膨胀,这样就令人害怕了。

其实功名如梦如幻,因执著才有。世人常说“虚名”,名之本质的确在一个“虚”字。如果把这个“虚名”当成实有,本来清净的心,也就因为对名的执著而烦恼了。过去多少帝王将相,其身何在?如今只留得荒冢一堆“年年陌上生秋草”。纵使尚有名在,也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而已。淡泊功名,不是不顾名节,不是可以做赖皮恶棍,而是不贪求世间虚名。于一切时,做一切事,只需“但行善事,莫问前程”。得名望,也可欣然而受;无名望,正好洒脱自在,培植功德。凡事做到尽心尽力,纵使被冤屈误会而身败名裂,反正上不负苍天,下不负众生,内不负良心,何必一定要申明。(www.daowen.com)

这个社会是个物欲狂飙的时代,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赤裸,利欲熏心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有恃无恐。曾经有过这样一组惊人的数字:近几年全国每年直接落入以权谋私者囊中的财物不低于10 000亿元,每年公款消费超过3 000亿,而“大京九”铁路当年耗资也只有400亿,我国最大的跨世纪工程——三峡工程投资也不过1 500亿元。从1997年到2006年落入贪官手里的财物,可以新建30条“大京九”铁路,可以修建12个三峡工程。中国20世纪的3大巨贪:成克杰、陈希同、王宝森,都给我们留下了鲜明的历史镜子。他们的下场,是为贪求身外之物所致,是贪欲乱了本性,最终使其走上了不归之路。美国耶鲁大学的一位博士这样描述现代社会:“人类未来的希望不在于财富的增加,而在于欲望的减少。”说得好!我们都该克制对名利的无尽攫取,我们不能做金钱和权位的奴隶,我们现代人要有人格、原则、尊严、道德法律的标准,正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君子重利,为国为民。

世上种种纷争,或是为了财富,或是为了教义,不外乎利益之争和观念之争。当我们身在其中时,不免把这些看得很重,因为我们追求的东西太多,但是那些都是身外之物。有金钱不花,早晚都是别人的;有房子不住,现在就是别人的。细想想,凡是死后带不走的东西都是别人的,死时能带走的只有自己的身体而已。

旅英爱国华侨,著名文物收藏家赵泰来先生的母亲是民国政府著名外交家伍廷芳先生的孙女。赵泰来15岁移居香港,继承了祖上一批文物。他自幼钟爱艺术,对收藏文物怀有浓厚的兴趣。经过几十年的苦心积累,赵泰来收藏了古今中外大量的文物。他虽身在海外,却十分关心国内文物博物馆的建设事业,多次将自己的收藏品捐赠给国内的博物馆,总数超过6万多件,估价逾9亿元人民币。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所做的事情没有想过要得到什么回报或荣誉,我认为这是我的责任、是一种功德心和一种人生理想。我作为文物的所有人,其实只是一个暂时保管人的角色”。他信奉佛教中“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思想,他说他应该把所有的文物都归还给国家,让国人观赏。看看有些持宝人,整日死守自己的“宝贝”,孤身自赏,还担心被盗,甚至还有生命之忧。赵泰来先生豁达的心态和崇高的人生境界是多么令人敬佩。

知道什么是身外之物,就可以知道怎么去对待身外之物。不为得而喜,不因失而悲,平平淡淡地对待身边发生的一切事情。我们每一个人都迟早要离开这个世界,并且绝对没有返回的希望。明白什么是身外之物会帮助我们分清本末,而不至于本末倒置。我们将发现,我们真正需要的物质产品和真正值得我们坚持的精神原则都是十分有限的,在单纯的生活中包含着人生的真谛。

知道了什么是身外之物,就可以更加珍惜自己的身内之物,就要认真修养心性,保养好自己的身体,这是用任何东西都换不来的宝贵财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