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顺利通过肠道,称为肠梗阻。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可由多种疾病引起,临床表现复杂多变,病情变化快,全面诊断有一定难度,病死率高,其中绞窄性肠梗阻病死率达10%左右,故须高度重视和及时治疗。
1.临床常根据引起梗阻的原因分类
(1)动力性肠梗阻:包括麻痹性和痉挛性两种,前者多见于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腹部创伤和腹部手术后;后者较少见,可见于急性肠炎、肠功能失调。
(2)机械性肠梗阻:临床上最常见,由肠壁病变、肠管受压或肠腔内堵塞引起,如肿瘤、粘连、蛔虫团堵塞等。
(3)血运性肠梗阻:由肠管供血障碍引起,见于肠系膜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
2.其他分类
(1)根据肠壁是否有血液供应障碍可分为单纯性和绞窄性两类,前者不合并血液供应障碍。后者有血液供应障碍,如不及时处理可导致肠管缺血坏死和穿孔,并危及生命。
(2)根据梗阻部位可分为高位小肠梗阻、低位小肠梗阻和结肠梗阻。结肠梗阻由于回盲瓣的存在,梗阻近侧肠管易形成闭襻而高度膨胀,可发生肠壁坏死和肠壁穿孔。
(3)根据梗阻的完全程度分为完全性肠梗阻和不完全性肠梗阻。
(4)根据梗阻发生的急缓分为急性肠梗阻和慢性肠梗阻。
上述分类并不是绝对的,随着病情的发生发展,肠梗阻的性质可相互转化。
【临床表现】
1.症状
(1)腹痛:阵发性绞痛为一般性肠梗阻的特点,如出现绞窄,疼痛多转为持续性并明显加重。麻痹性肠梗阻腹痛一般不明显,表现为持续性胀痛。
(2)呕吐:早期为反射性呕吐,后期为溢出性,呕吐物为胃液、胆汁和肠液。高位梗阻的呕吐早而频繁;低位梗阻的呕吐发生较晚,且有粪臭味。结肠梗阻时呕吐较轻或无呕吐。
(3)腹胀:高位梗阻时不明显,低位梗阻时明显,常伴有肠形,结肠梗阻多为周边性腹胀。绞窄性肠梗阻表现为不对称的局限性腹胀;麻痹性肠梗阻表现为全腹均匀膨胀。
(4)停止排便排气:为完全性肠梗阻的特征。早期仍可有排气排便,这是梗阻以下肠腔内有气体和粪便残留。某些绞窄性肠梗阻如肠套叠,可自肛门排出血黏液便。
2.体征
(1)有不同程度的腹胀:可见到肠形和蠕动波,膨胀的肠管可有轻度压痛,如出现明显压痛和腹膜刺激征,则为肠绞窄的体征;痛性包块,多为受绞窄的肠襻;蛔虫性肠梗阻,常可触及索状团块。腹腔积液时有移动性浊音。听诊时有肠鸣音亢进,气过水声。肠管高度扩张时可闻及金属音。麻痹性肠梗阻时,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2)辅助检查
①血常规检查:脱水时出现血液浓缩,血红蛋白升高。肠绞窄时白细胞增高。
②血气分析和血生化检查:血清钾、钠、氯、尿素氮、肌酐均有变化,可了解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和肾功能的状况。
③X线检查:X线检查对肠梗阻的诊断十分重要。在梗阻4~6h后即可出现变化,直立位平片上可见到阶梯状的液气平面和扩张的肠管。由于肠梗阻部位不同,X线表现可不同。空肠充气时空肠黏膜皱襞呈鱼骨刺样。结肠胀气位于腹部周边,显示结肠袋形。
【诊断要点】
1.患者是否有肠梗阻 典型的肠梗阻具有阵发性腹部绞痛、呕吐、腹胀、肛门停止排便排气、肠鸣音亢进等表现,诊断一般并不困难。但有些肠梗阻在早期表现并不典型,可与一些其他疾病相混淆,常见的有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输尿管结石、卵巢囊肿扭转等,X线的动态检查有助于鉴别。
2.是否为绞窄性肠梗阻 临床上弄清肠梗阻是单纯性还是绞窄性十分重要,因为二者在预后和处理迫切性上有明显不同,当出现下列表现时要考虑肠绞窄的可能:
(1)腹痛发作急骤剧烈,呈持续性伴有阵发性加剧。
(2)呕吐出现早而频繁。
(3)病情发展迅速,早期出现全身性变化如脉率增快,体温上升或休克,而且抗休克治疗后改善不显著。
(4)局部有压痛、反跳痛、肌紧张等明显的腹膜刺激征。腹胀不对称,腹部有局部隆起或触及压痛性肿块。
(5)呕吐物为血性或肛门排出血性液体。
(6)腹腔有积液,穿刺为血性液体。但在肠梗阻时腹腔穿刺宜慎重,以免刺破肠壁造成肠液外漏形成弥漫性腹膜炎。
3.引起梗阻的原因 应根据年龄、病史、体征、X线检查等方面分析。在临床上引起肠梗阻最常见的原因是粘连、疝内容物嵌顿、扭转、炎症和肿瘤。治疗前应尽可能明确病因,以便指导治疗。应详细询问病史并结合检查所见进行分析。有腹部手术史或腹部手术切口瘢痕、腹部外伤史、腹腔结核者应考虑粘连性肠梗阻;发生于腹部手术后早期或腹部创伤后应考虑为麻痹性肠梗阻;发生于饱餐后劳动者应考虑肠扭转。发生于儿童者多为蛔虫性肠梗阻。婴幼儿阵发性哭闹伴果酱样血便多为肠套叠。伴有腹股沟肿块者多为疝嵌顿,老年人肠梗阻多考虑肠道肿瘤、肠扭转和粪块堵塞。
4.梗阻部位 区别肠梗阻的部位主要取决于临床症状。高位小肠梗阻,呕吐发生早而频繁,腹痛及腹胀均不明显。低位小肠梗阻以肠绞痛和腹胀为突出表现,呕吐出现晚而次数较少,并可吐粪样物。结肠梗阻时腹胀尤为明显,可无呕吐,腹痛也不严重,立位X线平片可见盲肠内有较大的液平面。
【治疗】
肠梗阻的治疗原则:在于解除梗阻,恢复肠道通畅和梗阻所引起的全身病理生理学变化。治疗方法包括基础治疗和手术治疗。
1.基础治疗
(1)胃肠减压:是治疗肠梗阻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胃肠减压可以减轻肠腔膨胀,降低肠腔内压力,减少肠腔内细菌和毒素,有利恢复肠壁血液供应和肠壁功能;腹胀减轻还有助于改善呼吸和循环功能。一般用单腔胃管插入胃内,注意插入位置适当和引流通畅,多可达到减压效果。
(2)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急性肠梗阻一般为等渗性失水,治疗时宜补充生理盐水或平衡液,根据监测结果补充水、盐的量。如梗阻已存数日,或呕吐频繁的患者,宜适当补钾。
(3)抗生素:用于预防和控制感染。抗生素偏重于针对革兰阴性菌和厌氧菌。一般用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头孢类抗生素;喹诺酮类抗生素和甲硝唑等,应根据病情酌情选用。
(4)病因处理:根据病因选用,如肠套叠采用空气灌肠复位,蛔虫性肠梗阻采用氧气驱虫、灌注麻油等。
(5)中医中药:中医中药在治疗肠梗阻上有时可起独到的作用,但不宜盲目使用。使用方剂以大承气汤为多,在胃肠减压后可经胃管注入。
2.手术治疗 经过基础治疗,部分患者可恢复肠道通畅。如经观察24~48h病情未见好转或短期内恶化,估计有绞窄或肿瘤及先天性肠道畸形引起肠梗阻,需要手术处理者应及时进行手术。
(1)解除病因:手术如粘连松解复位、肠切开取除异物、肠套叠或肠扭转复位术等。
(2)肠切除吻合术:如肠管因肿瘤、炎症性狭窄,或局部肠襻已失活坏死,则应做肠切除吻合术。
(3)肠襻间短路手术:引起梗阻的原因既不能解除,又不能切除时,或粘连成团无法松解时。
(4)肠造口或肠外置术:如患者情况严重,或局部病变所限,不能耐受和进行复杂手术,暂时肠造口或外置,以解除梗阻,待以后行2期手术。(www.daowen.com)
(5)肠排列术:只适用反复多次松解肠粘连的患者。
【常见的机械性肠梗阻】
1.粘连性肠梗阻 粘连性肠梗阻比较常见,占全部肠梗阻病例的40%~50%。其中先天性腹腔内粘连(如美克耳憩室的系带、胎粪性腹膜炎)所致者极少,而以后天性腹腔内粘连为最多,好发于腹腔内手术、感染、肿瘤、腹部损伤,腹内出血或异物残留最多见。
(1)临床表现:粘连性肠梗阻大多有腹部手术史,发生时间可以在术后几周到数年之久,有的甚至数十年。可有多次反复发作。大部分粘连性肠梗阻发生在回肠且为单纯性,临床表现同一般小肠梗阻。
(2)诊断要点:①多有腹腔手术、创伤或感染病史;②以往有慢性肠梗阻症状和多次急性发作史;③突发性典型的机械性肠梗阻表现。
值得注意的是,手术后早期(5~7d)即可出现粘连性肠梗阻,应与术后肠麻痹恢复期的肠蠕动功能失调相鉴别。其鉴别要点:①术后肠麻痹是术后的持续表现,多在术后3~4d内恢复,当自肛门排气排便后,症状便自行消失。而粘连性肠梗阻则常常先有肛门排便排气后又停止,并伴有绞痛和肠鸣音亢进。②腹部X线,肠麻痹时全部肠道均有积气,而粘连性梗阻积气积液仅限于梗阻以上的肠管。
(3)治疗:粘连性肠梗阻应尽量避免反复手术治疗。若是单纯性梗阻,应首先选择基础治疗,如基础治疗无效或怀疑有绞窄时,宜及时做手术探查。
①全面探查,不满足于一处或几处梗阻的发现。
②以钝性分离为主,减少损伤。
③对于粘连广泛,分离后有较多粗糙面者,可行部分或全部小肠排列术。手术方式可根据病变情况采用粘连松解或束带切断术,有肠坏死者,应行肠切除吻合术。
(4)注意事项
①粘连性肠梗阻:多数为单纯性肠梗阻,一般采用禁食,胃肠减压,输液,防治感染等非手术方法,尽可能避免手术治疗,以减少手术后再粘连。
②腹腔内粘连:是浆膜对损伤和炎症正常生理反应,故在腹腔手术中采用一些方法尽可能减少损伤和炎症,以减少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手术中仔细止血,不做大块结扎,防止浆膜面暴露干燥和异物残留等。
③使用抗粘连药物或材料:如胰蛋白酶、右旋糖酐、透明质酸酶等。
④加强术后处理,促使肠功能恢复,如早期下床活动,使用促进肠蠕动药物。
2.肠扭转 肠扭转是一段肠襻沿其系膜长轴旋转而造成的闭襻型肠梗阻。由于肠系膜血管受压,因而也属于绞窄性肠梗阻。常常是因为肠襻及其系膜过长,系膜根部附着处过窄或粘连收缩,并因肠内容重量骤增,肠管动力异常,以及突然改变体位等诱发因素而引起。扭转程度轻者在360°以下,严重的可达2~3转。常见的扭转部位有部分小肠,全部小肠和乙状结肠。
(1)临床表现:肠扭转表现为急性机械性肠梗阻,但部位不同,临床特点各异。
①小肠扭转:多见于青壮年。常有饱食后剧烈活动等诱因。发生于儿童者多与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等有关。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剧烈腹部绞痛,阵发性加重,常牵涉腰背部,患者喜蜷曲卧位,不敢仰卧;呕吐频繁,腹胀不显著或某一部位特别明显。腹部有时可扪及扩张肠襻,病情发展迅速,易发生休克。腹部平片可见到闭襻的肠管,空肠、回肠换位或排列成多种形态的小跨度蜷曲肠襻等特有征象。
②乙状结肠扭转:多见于男性老年人,常有便秘习惯或以往有多次腹痛发作经排便、排气后缓解的病史。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呕吐一般不明显。低压灌肠时进入液体量往往不足500ml。钡剂灌肠造影可明确诊断,在扭转部位钡剂受阻,钡影尖端呈“鸟嘴”状改变。
(2)治疗:肠扭转可在短期内致肠绞窄、坏死,病死率为15%~40%,应及时手术治疗。
①扭转复位术:将扭转的肠管复位,并解决引起扭转的解剖学异常。
②肠切除术:适宜肠坏死的病例。
(3)注意事项
①肠扭转早期除一般治疗外,可行手术复位。
②肠扭转是一种闭襻性肠梗阻,易引起绞窄,造成肠坏死、肠穿孔,宜早期手术较为安全。
③早期乙状结肠扭转可行肛管复位,在乙状结肠镜下插入细肛管,排出扩张肠曲内气体,并保留3~4d,以利于肠功能恢复。
3.肠套叠 一段肠管套入邻近的肠腔内称为肠套叠。多为近侧端套入远侧端。根据套入部位可分为小肠-小肠型、回肠-结肠型和结肠-结肠型。
临床上将肠套叠分为儿童型和成人型两大类。儿童型肠套叠占儿童肠梗阻的首位,多发生于2岁以内的肥胖婴儿,男孩多于女孩,与肠功能失调,蠕动异常有关。成人型肠套叠多为继发性,可继发于肠息肉、肠肿瘤等,两类肠套叠在临床表现及治疗上均有显著不同。
(1)临床表现:儿童型肠套叠,是小儿肠梗阻的常见病因,80%发生于2岁以下儿童。最多见的为回肠末端套入结肠。
①腹痛:患儿常突然发作剧烈的阵发性腹痛,阵发性哭闹,反复发作后出现精神萎靡、嗜睡。如不及时治疗可进一步出现休克。
②呕吐:早期为胃内容物,继之有胆汁或肠内容物。
③血便:呈果酱样。
④腹部肿块:大多数患儿可在腹部扪及腊肠样肿块,表面光滑,稍可活动,稍有压痛,位于脐右上方。
成人型肠套叠多表现为慢性反复发作,其发生原因常与肠息肉,肿瘤等病变有关。主要症状是阵发性腹痛,在腹痛发作时约60%的患者可扪及腹部肿块,并有不完全性肠梗阻表现,但往往可自行缓解。
(2)诊断要点
①儿童型肠套叠:根据三大典型症状,腹痛、血便和腹部肿块等表现,一般可明确诊断,如有怀疑可做诊断性空气灌肠或钡剂灌肠造影。X线下可见到套叠的肠管钡影呈“杯口”状,甚至呈“弹簧状”阴影。
②成人型肠套叠:成人中发现质硬、光滑、稍能推动的腹部肿块,伴有不完全性肠梗阻表现要考虑本病。应做钡灌肠造影或钡剂上消化道造影检查,可明确诊断并了解所发生的原因。
(3)治疗
①儿童型肠套叠,以非手术疗法为主。
a.空气灌肠:适用于病程在48h以内,腹不胀、腹肌不紧张的回肠-结肠型套叠。应用此法有近90%的患儿可获得复位。方法是将气囊导尿管插入肛门,让气囊充气堵住肛门,然后向肠腔内充气,压力为8~13kPa,在X线透视下,可见到套叠的肠管逐步消失,有空气进入回肠。
b.手术治疗:适用于空气灌肠复位失败、并发肠穿孔腹膜炎或病程超过48h者。术时注意将套入的肠管轻轻挤出,避免直接牵拉。如肠管已有坏死或手法不能复位宜做肠切除吻合。
②成人型肠套叠:由于成人肠套叠多属继发,原则上应手术治疗,根据病变情况做相应的手术处理。
(4)注意事项
①儿童型肠套叠早期可采用非手术疗法,如禁食、输液、控制感染。
②行空气灌肠疗法时,应在X线透视下严密观察肠套叠复位全过程。术者可用手轻轻按摩套叠部位以利复位。复位后,腹部变软无压痛,肿块消失,小儿常安静入睡。继而可排气排便,便色渐变成正常。
③行空气灌肠疗法前,需皮下或肌内注射阿托品0.3~0.5mg,以解除痉挛镇痛;个别异常躁动患儿,可用基础麻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