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痰气交阻,气滞血瘀论治
【病案】 患者,男,48岁,2005年4月18日初诊。主诉胸骨后闷痛伴反酸,烧心感2个月。3个月前因下岗,闷闷不乐,整日饮酒,近2个月以来,渐感胸骨后闷痛,时伴反酸,烧心,夜间尤重,时而痛醒,曾服快胃片无效。症见口唇紫暗,舌有瘀斑,舌苔薄黄,脉弦涩。心电图检查正常,血脂、血糖检查正常。胃镜检查:食管下段见炎症,发红,糜烂。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辨证属气滞血瘀。方选加味血府逐瘀汤。
处方:当归9g,桃仁12g,红花9g,川芎10g,赤芍9g,生地黄9g,牛膝9g,柴胡9g,枳壳6g,旋覆花15g,黄连10g,吴茱萸2g,川楝子9g。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服药3剂后,即觉胸痛明显减轻,夜能安卧,仍有反酸、烧心感。上方加瓦楞子20g。继服。(www.daowen.com)
三诊:又服药15剂,诸症消失。效不更方,继用上方20剂。12周后患者来述,症状未再发作。胃镜检查:食管、胃部正常。
【按语】 反流性食管炎主要发病机制是食管下端括约肌不适当地弛缓,或经常处于松弛状态,并有反流物引起食管黏膜损害。中医学无此病名,多属嘈杂、吐酸、胸痹等范畴。本病初起多在气分,肝胃气滞多见。痰气交阻,久则气滞血瘀,故出现胸骨后疼痛,当以活血理气为法。另外,肝胃气滞,郁久化热则反酸、烧心。《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呕吐酸……皆属于热。”故治疗当中应兼顾肝胃郁热。笔者用血府逐瘀汤以活血理气,合左金丸、川楝子以清泻肝胃邪热,旋覆花降逆和胃。现代药理学证明,桃仁、红花、赤芍、川芎等活血药能改善食管、胃、肠黏膜微循环,促进黏膜的愈合;而枳壳、柴胡等理气药则能促进胃肠平滑肌收缩,加强胃、十二指肠排空;黄连具有抑制胃酸分泌、抗溃疡、利胆等作用;吴茱萸对于大鼠基础泌酸有一定抑制作用,与黄连合用,抑酸效果加强。故应用加味血府逐瘀汤多能收到良好疗效。临床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多以肝胃论治、肺胃论治,甚或以虚证论治,而从血瘀论治者则很少见。即便认识到血瘀证,也多以四逆散、六君子汤之理气补虚之剂治疗。笔者从活血行气之血府逐瘀汤入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蒋振亭,刘真,孙兴亮.血府逐瘀汤加味治疗反流性食管炎30例.中国民间疗法,2006,4:3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