痿病系中医学病名。它是临床上一类较为常见的疑难病症。由于历代中医文献论述痿病的概念及临床表现多有出入不一之处,因此,有必要先了解一下“痿”的含义。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就首先提出了“痿”的概念。在《黄帝内经》一书中,“痿”的含义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指症状。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接,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又在《素问·阴阳别论篇》中提到:“三阴三阳发病,为偏枯痿易,四肢不举。”可见这里的“痿”乃指四肢弛软,无力升举之症状。二是指病名。如《素问·痿论》云:“黄帝问曰:五藏使人痿,何也?……发为骨痿”“……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这里的“痿”乃指以肢体痿弱不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痿病和它的不同类型。后历代医家论痿,基本上都是指第二种含义而言,鲜有逸出《黄帝内经》之义者。
在明了“痿”的含义之后,还需要了解一下痿病的范畴。通常情况下,痿病是专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严重者手不能握物,足不能任身,肘、腕、膝、踝等关节如觉脱失,渐至肌肉萎缩而不能随意运动的一种疾病。这已为历代医家及现代中医临床工作者一致确认。然而从理论上讲,痿病并不仅仅局限于这种狭义的范畴,它应还包含有更广泛的含义。关于这点,我们可以从众多的古医籍中对痿病的有关论述中来加以认识。如金代张子和称“弱而不用者为痿”;明代吴昆谓“痿与萎同”。可见,这里的“痿”并不专指肢体不用,而更有广示形体枯萎之意。也就是说,凡属外在形体的某一部分“痿弱不用”或“枯萎瘦削”的疾病,皆属于痿病之列。故阴茎弱而不举者,有名为“阴痿”(即“阳痿”,亦有名曰“筋痿”者)(《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痹病日久不愈,肢体瘦削失用者,有名曰“痹痿”;小儿先天不足,发育迟缓,脚弱行迟者,有名曰“软瘫”(痿病的一种类型)。另外,中风后遗症之偏瘫(名曰“偏枯”“偏虚”)亦应属于广义的痿病范畴。因为疾病后遗症是指主病在好转和痊愈过程中给机体造成的一种附加损害,并不是主病本身的迁延或慢性经过,这种附加损害固然与主病有着种种内在联系,但从其病理实质来看,它与主病本身有所不同,而属于一种新的疾病过程。所以,“偏枯”在实质上已是有别于中风本身的一种新的具有其自身病理特征和病理过程的疾病。这种病理特征和病理过程与痿病的病理特征及病理过程有着诸多相同之处,故将“偏枯”列入痿病的范畴当易理解。
:音ruǎn。缩短也。(www.daowen.com)
痿病是以肢体痿弱,不能随意运动,甚至肌肉萎缩为临床特征的病证。《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痿,谓手足痿弱,无力以运行也。”临床上以下肢痿弱较为多见,故称“痿”。这里的“痿”即是指肢体痿弱不用;“”是指下肢软弱无力,不能步履之意。
本书以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发生在四肢部位的痿病为重点研究对象,至于以阴茎痿弱为主要表现的阳痿,因已有众多的论著,故此书中不再赘述。
《灵枢》书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