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锋芒太露丢性命
建安年间是一个文采风流、激情燃烧的时代。曹操父子是这群文人的领袖。围绕在他们周围的,都是那个时代最有创作活力的人。其中,孔融就是一个杰出的代表。
孔融是一个四岁就成名的神童,“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这就是家喻户晓的“孔融让梨”。等到十岁那年,孔融随父亲来洛阳,更是一时间名满洛阳。当时河南尹李膺名声极大,很多士人都争相去拜访他,但是,来者太多,应接不暇,李膺只接见亲朋好友。孔融一行人来到李府门前,对守门人说:“我是李府主人的世亲”。守门人就带他们去见主人。当李膺问世亲是怎么回事时,孔融大方地解释说:“我的祖先孔子曾经向你的祖先老子李耳请教过礼,你的祖先是我的祖先的老师。我们当然是世交了”。众人都对他的聪明赞不绝口。不过,一个宾客讥讽地说:“小时聪明,长大未必聪明”。孔融立刻反驳说:“那你小时候一定很聪明了。”宾客顿时哑口无言。
孔融名声大,自然官运仕途通达,先后做过侍御史、司空椽、中军候、中郎将,后来出任北海太守。孔融作为圣人之后,曾自许大志,表示要济危靖难,匡扶汉室,但他有着读书人普遍存在的毛病——眼高手低,想干大事,但大事干不了,小事又不愿意干。所以他在任北海相期间,主要政绩在于建立学校、表彰儒术、荐举贤良等,至于说到用兵打仗就没戏了。他在北海曾多次被黄巾起义军围困,靠朋友帮忙才突围而出,最后还是回到朝堂上发发议论,写写诗。
而孔融荐举贤良时推荐的人也大多性格和他相似,比如祢衡,恃才傲物,疾恶如仇。最终祢衡这样一位年轻而极富才华的文人,因为性格狂傲,不容于当世,过早地招致了杀身之祸。祢衡的死,无疑是预示了孔融的命运。
作为一个对上层社会和知识分子有着重要影响力的名士,孔融对于当权的曹操一直是不大买账的。他们两人的恩恩怨怨也一直没有中断过。一般来说,聪明人都有自视过高的弱点。如果不能战胜这个弱点,聪明就很可能成为一把自伤的利剑。同时,一个聪明人,注定是要挑剔他生活的这个世界。孔融就是这么一个聪明而且从不掩饰自己聪明的人。他常常发议论攻击嘲讽曹操的一些措施。
对于孔融一再与自己作对,曹操心怀嫉恨,只因起初形势不稳而孔融名声过大,不便对他下手。到了建安十三年,北方局面已定,曹操着手南下征讨,而孔融却多次跳出来干预、抵制曹操的伐吴军政决策,促使曹操痛下决心除掉这个老牌的反对派。
曹操杀孔融,特意列举了孔融的五条罪状:一、孔融做北海太守时,曾说过“皇帝轮流做,今日到我家”的反话;二、与东吴孙权书信来往说朝廷的坏话;三、不遵朝廷礼仪;四、与祢衡一起说很多违背人伦之言;五、污蔑圣贤。
其实,专制统治者何曾忠与孝,不过是借不忠不孝的名义迫害打击别人罢了。曹操最初也不急于对孔融下手,因为孔融那些显示名士风度的出格言行对自己并不构成实质性威胁,现在这个威胁到了不得不除的时候了。(www.daowen.com)
封建统治者与文人一般都有着深刻的矛盾,统治者希望文人有才,并且为我所用,否则就要杀掉文人;而文人希望自己能被统治者所用,但又要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坚持自己的志趣,因而难免被杀,这似乎是永远无法解开的死结。
曹操杀掉孔融后,引起了东汉政坛和士族文人阶层很大的震动。继任的曹丕不得不改变父辈对士族的打压政策,向全国悬赏孔融的文章,有上交者就赏以金帛,还把孔融列为“建安七子”之首。
名家点评
正面评价
司马彪(西晋史学家):当时豪俊皆不能及。
负面评价
曹丕: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至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俦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