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诸葛亮:鞠躬尽瘁奉国家,永留名史

诸葛亮:鞠躬尽瘁奉国家,永留名史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更能彰显诸葛亮风骨的事情还在后面。刘备显然是想试探诸葛亮,让他对儿子刘禅忠心。诸葛亮流着泪保证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尽心尽责地辅佐刘禅。公元234年,诸葛亮在北伐中病逝于五丈原,诸葛亮实现了他对刘备的诺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后世臣子的楷模。名家点评正面评价康熙: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鞠躬尽瘁奉国家,永留名史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

说起诸葛亮,人们眼前就会浮现出他那潇洒的英姿。不管遇到什么事情,他总是微笑着摇摇扇子,结果早在他预料之中。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有的甚至早就写好了,装在一个袋子里,时机到了执行者拆开来看,立马生效,这称为“锦囊妙计”。

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气周瑜,待到大战,他也总是坐定城头,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是何等潇洒,其魅力在无声无息间即震撼人心。因此在民间,他是智慧的化身,更为让他走进民心的是他实践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铿锵誓言,生前生后都没有什么人说闲话。做能臣是不容易的,第一要忠,第二还要能。忠而无能是庸臣,能而不忠是奸臣,均不能得到大家的承认,更不用说为后世所景仰了。而诸葛亮则几乎是中国士大夫理想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美化身,他竭忠尽智的精神更是被后人一代一代地加以颂扬。

诸葛亮出山之前在襄阳隆中避乱读书,在他27岁的时候,当时尚无立足之地的刘备来了,刘备也确实礼贤下士,亲自跑了三趟才见到诸葛亮,于是历史上著名的“隆中对”横空出世。比刘备年轻得多的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对外联合,南抚夷越,西和诸戎,待天下有变,两路出兵北伐曹操,从而一统天下,兴复汉室。从来没有过战略规划的刘备听了诸葛亮的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豁然开朗。

诸葛亮的策略无疑是三国时代最精华的智慧,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于成都建立了蜀汉政权,诸葛亮为相,各项事宜进展得井然有序,只待时机成熟出兵北伐。

更能彰显诸葛亮风骨的事情还在后面。西蜀章武三年(公元223年)春,刘备在永安病危,托孤于诸葛亮:“我的儿子,你要是觉得他还行,就辅佐他;要是他不像话,你就废了他,自己取而代之。”刘备显然是想试探诸葛亮,让他对儿子刘禅忠心。

诸葛亮流着泪保证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尽心尽责地辅佐刘禅。

诸葛亮执政后,首先办了一件大事——恢复与东吴的外交关系,说服孙权与蜀联合,共同伐魏,这一直是他的外交指导思想。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大大小小的事情,诸葛亮都要亲自过问,亲自操持,即所谓的“事必躬亲”,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在三国中实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他取得成就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促进了蜀地农业的发展,派兵保护都江堰,还专门创设官员专职管理水利,以农养战,解决了军民粮食问题。(www.daowen.com)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这是诸葛亮给后主刘禅所上表章中的话语。也的确,过度的疲劳,严重损害了诸葛亮的身体,所有的事情都压在他一个人身上,使他寝食难安。公元234年,诸葛亮在北伐中病逝于五丈原,诸葛亮实现了他对刘备的诺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后世臣子的楷模。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诗圣杜甫的《蜀相》在歌颂诸葛亮的同时也在为他唱挽歌,他的一生让多少后人无限慨叹,扼腕叹息。

名家点评

正面评价

康熙: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

孙樵(唐代学者):武侯死殆五百载,迄今梁、汉之民,歌道遗烈,庙而祭者如在,其爱于民如此而久也。

负面评价

陈寿: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