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写法”,小说构思、人物环境都可包容在内,但首先必须要注意的却是:小说主旨。套用当代文坛常用的“主流意识形态”一词,自称“为闺阁立传”的《红楼梦》,对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做了强有力的颠覆。
《红楼梦》下笔伊始,叙述了一个石头无材补天的神话故事: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的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封建社会的基础是皇权。“天”即朝廷,即封建政权,皇帝是“天子”,代表上天意志对臣民施行专政,是约定俗成的概念。读书人以做天子门生、为天子效力为荣光,进入仕途则成为“补天”之材,有用之材。在宗法封建社会,不能“补天”即不能为皇家所用,弃在“青埂峰”下,“青埂”谐音“情根”,更违反重理不重情的封建伦理。《红楼梦》开端这段话,隐含了作者与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不合作态度,与愤世嫉俗、富于叛逆精神的庄子、屈原一脉相承。(www.daowen.com)
按曹雪芹构思,以“蠢物”自称的石头向空空道人要求到红尘一游,变成晶莹宝玉,衔在贾宝玉口中来到人间,记录这段红尘往事。
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第一回石头回答空空道人的话朱眉批曰:“开卷一立意,真打破历来小说窠臼。阅其笔,则是《庄子》、《离骚》之亚。”
“石头”是把思想艺术双刃剑。无材补天的情根之石承载着曹雪芹的深邃博大思想;石头叙事是《红楼梦》对小说叙事方式的重要贡献(下文论及)。
曹雪芹对封建统治话语的颠覆,对理想人格、人文主义的追求,全面深刻且形象艺术。他横扫千军如卷席的批判锋芒,像杜工部笔下的狂烈秋风,卷走封建大厦屋上茅;他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新思想,像孟浩然笔下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读者心田;他经天纬地的艺术构思,撼天动地的艺术力量,空前绝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