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探寻古鄞:山水秀丽,文化昌盛

探寻古鄞:山水秀丽,文化昌盛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编后鄞州(原鄞县)是一个有着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古邑,山水秀丽,人杰地灵,物产丰富,文化昌盛。赤堇山或称堇山,在今奉化境内的白杜。秦灭楚后,于公元前222年置鄞、,句章三县。新中国成立后,县城析出置宁波市,鄞县先后为宁波专区(地区)及宁波市辖。编者二〇一一年十月

探寻古鄞:山水秀丽,文化昌盛

编 后

鄞州(原鄞县)是一个有着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古邑,山水秀丽,人杰地灵,物产丰富,文化昌盛。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称:“夏时有堇子国,以赤堇山为名……加邑为鄞。”赤堇山或称堇山,在今奉化境内的白杜。今鄞县地,春秋时属越国,战国时属楚。秦灭楚后,于公元前222年置鄞、img309,句章三县。汉袭秦制,仍置三县。东晋时刘裕戍句章,筑句章新城于小溪镇(今鄞江镇)。隋初三县合一,总称句章县。唐时改为img310县,五代初改为鄞县。新中国成立后,县城析出置宁波市,鄞县先后为宁波专区(地区)及宁波市辖。2002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鄞县更名为鄞州区,迁治至鄞州新城区。

我们俩生在鄞州,长在鄞州,爱读地方掌故,亦喜游鄞县山水,2005年来,我们常结伴走乡串村,翻山越岭,奔走在鄞县的大地上,探寻千年古鄞遗韵,县衙、城垣、谯楼、市井、宝塔、书院、古村、老桥、祠庙、寺观、洞穴、牌坊、越窑、古冢、瀑布湖泊、危岩、深壑、烽火台、古战场等,从探寻白杜古鄞城,到五百年前宁波城,从海疆雄镇大嵩城,到四明山心探杖锡,到处都留有我们的足迹……

奔波在荒山野岭,寻觅那千百年间的历史遗迹,面对枯藤老树,一次次寻觅,一程程苦旅。一壶水,一袋干粮,上下求索,追踪考察,为的是亲近自然,对话古人,倾听历史的回响。青灯黄卷,焚膏继晷,耕耘、驰骋在鄞州历史的原野里……

探寻古鄞,有艰辛,也有快乐,有一次,骑车去龙观乡看牌坊群,车至“四明山坊”附近时,见通往牌坊的桥梁已坍塌,湍急的溪水挡住了去路,绕道要走很多路,天又渐渐暗下来,无奈之下,只好卷起裤管,用树枝当拐杖,蹚水过溪,在荒山野岭枯藤老树丛中,见到了始建于明代的雄伟壮观的“四明山石碑坊”。每当报刊上发表文章时,心里甚感欣慰。(www.daowen.com)

在寻访中,也常常得到好心人的帮助。地处四明山腹地的李家坑,山高林密,风光绮丽,犹如世外桃源,当采访结束后,已无回程班车,是执勤的鄞江交警中队的李警官驾车将我们送回目的地。在奉化白杜寻找古鄞城县衙时,当地老乡热情地为我们带路,寺院住持还找出珍藏多年的明代《奉化县志》有关古鄞城县衙遗址的记载,使我们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从中选录近80篇,汇集成册。为本书作序的恩师杨古城先生,是他把我们引上寻古探幽之路,让我们有幸成为全市1400名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之一。又是杨老师,成为我们拙文的第一位读者,并亲自修改稿子,指点迷津。在宁波出版社集结出版之际,浙江省文化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鲍贤伦先生欣然挥毫题写书名,甬上著名老画家陈文蔚先生为封面供图,《鄞县志》原主编周时奋先生在百忙之中为本书作序,鄞州区文联钱德祥先生三校书稿,宁波出版社沈建国先生、章淑芳女士大力支持。为丰富内容,避免重复,书中还选录了当代甬上名家的作品,对无法联系上的蒋勇生、孙仰芳、傅侃等先生,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错讹疏漏,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编 者  

二〇一一年十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