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气浩荡石浦风
临近石浦,咸腥的海风扑面而来,不由想起明代吴权的《石浦鱼市》:
海气昏黄夕,江豚吹浪腥。涛奔远岸白,帆暗近峰青。
野戍灯悬月,渔舟火聚星。石城鱼市好,击棹复扬舲。
石浦城隍庙
但在千年之前,这里不过是“东南面海,西北因山”,多石的“浦”而已。由于它处在天台山伸向东海的半岛岬角,既是沟通大目洋和猫头洋渔场的枢纽,又形成长18公里的弯钩形港湾。港内有东门岛、对面山、高塘岛、南田岛为屏障,开铜瓦门、东门、小湾门、林门、三门5个海峡门,形成水深、浪静、可舶可舟的天然锚地。而港外,百余岛礁聚散,这里是著名的乱礁洋。据史载,1279年南宋亡国后,文天祥曾写下“万象图画里,千崖玉界中。风摇春浪软,礁激暮潮雄”之句。明永乐年间,礼部侍郎俞吉士从石浦起航出使日本和朝鲜。明弘治元年(1488),朝鲜弘文馆校理崔溥带领的47位朝鲜人,也经此海域漂流到三门湾。清顺治元年(1644),黄宗羲为复明抗清,也曾写下《过乱礁洋》诗。
石浦“东控日本、北接登莱、南亘瓯闽、西通吴会”,成为浙东天然的门户。
据《宁波府志》载,明洪武二年(1369),千户渔村的石浦始建沿海巡检司城,“城高二丈三,长六七百丈,辟西、南、北三门。”巍巍石城,沿大金山和后岗山的谷地随势蜿蜒。此后,“商路渐开,市肆日盛”。清代诗人陈秉元有诗写道:“蜃雨腥风骇浪前,高低曲折一城圆。人家住在潮烟里,万里涛声到枕边。”城隍庙、天后宫、三官堂、文昌阁、江心寺也随之崛起。中街、后街、巡司弄、碗行街、酒坊弄、烽台弄、药局弄、公馆弄都相继成名,石浦以“闽浙鱼市”“海东雄镇”而著称。(www.daowen.com)
岁月沧桑,斗转星移。旧石浦既需要传承,更需要拓展。数十年来首先改建的是城外的渔港路。在长达3公里、宽10米的渔港码头边,矗立一座“开路先锋”雕像,悠悠琴声诉说着1933年音乐家聂耳与蔡楚生、王人美在石浦拍摄《渔家女》的情景。穿越人头攒动、车水马龙的新区,从小巷中拐入石浦老城,这里显得分外冷清和宁静。
老城的城墙早已无存。长达数百米的中街,曾是繁华的闹市,十余米高的5座圆洞拱门,相隔50米设置一座,从山冈延续至山谷,将百年老店分隔成4段。这种带有防卫作用的拱门,又称“封火门”,或称“避火门”。创办于民国九年(1920)的“大皆春国医号”的大字至今还留在门墙上,诉说着老街曾有过的辉煌。
沿山曲折起伏的后街宽不足2米,成片保存的明清时代民居群折射出滨海民宅特有的文化气息。牌坊井、黄家井、小水井的水依然澄碧甘冽。许氏的三座“大夫第”院落,仍然保存了当年的格局,精雕细刻的石花窗和8扇围屏木雕,刻有“羲之爱鹅”“东坡玩砚”“竹林七贤”“踏雪寻梅”等故事。据《象山县志》记载,清道光八年(1828),许氏三兄弟创建“崇德义塾”,在“天之涯、地之角”的石浦,文化气息也同样深厚和浓郁。
20余年的城镇建设,使旧石浦从仅0.3平方公里的沿海渔村,拓展为5平方公里的滨海新城。石浦人不但精心呵护城内城外的历史遗存,还制定了名镇保护规划。城内的老街民宅和特色的古建筑已在按原样重修和恢复,城外的十余处威震敌胆的营寨、炮台和烽燧,仍可寻找当年戚继光、张苍水、张名振等将领的斑斑遗迹。
海风和文风交织,现代文明和先人遗韵辉映,1991年10月,石浦被列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之一。
石浦中街岭墩洞门古街
(杨古城 曹厚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