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探寻古鄞:海天雄镇招宝山的历史与风景

探寻古鄞:海天雄镇招宝山的历史与风景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海天雄镇招宝山招宝山横海将军十万师,楼船不数汉昆池。这是明代薛三省的《登招宝山观江海》诗,写的是距今宁波市区15公里、海拔80米,素称“浙东门户”“海天雄镇”的招宝山。出宁波城北,经清水浦,越五里牌、张鉴,行约1小时,至镇海城关,就到了名闻遐迩的海天雄镇招宝山。1561年总镇卢镗撤其圆通殿,移筑招宝山山麓。据碑文记载,清光绪十一年正月十五,法军远东舰入侵镇海口,开炮轰击招宝山炮台,吴杰毅然下令

探寻古鄞:海天雄镇招宝山的历史与风景

海天雄镇招宝山

招宝山

横海将军十万师,楼船不数汉昆池。

风云卷旆龙蛇斗,饶吹惊涛岛屿移。

水寨山连侵蜃市,江关开设筑鲸鲵。

东人暂息干戈泪,莫道烽烟似昔时。

这是明代薛三省的《登招宝山观江海》诗,写的是距今宁波市区15公里、海拔80米,素称“浙东门户”“海天雄镇”的招宝山。

招宝山,地处甬江出海口,山势险要,与金鸡山隔江相峙,“为潮汐出入所经”,“波涛汹涌、骇浪拍天”,故名候涛山,又称鳌柱山,因山巅建有“擎天鳌柱塔”,后又以“商舶所经、百轸交集”,遂以招宝山名之。

阳春三月,春光明媚。出宁波城北,经清水浦,越五里牌、张鉴碶,行约1小时,至镇海城关,就到了名闻遐迩的海天雄镇招宝山。

远望招宝山,苍山如黛,飞檐翘角的鳌柱塔巍然屹立在山顶,曲折起伏的威远城,黄墙黛瓦的宝陀寺,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数百年来,为了抗击外来的侵略和袭扰,多少民族英雄和爱国志士,在这里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www.daowen.com)

威远城

入招宝山,穿过桃柳相间的“百步堤”,山下双狮雄踞,喜迎来客。入山亭又称“渐入佳景坊”,中峰古道、南凌云路和西山幽径三条上山道路在此分道。中峰古道为上山主道,旧有磐陀石阶路,在裸露的赭红色山岩上直接凿成,路面宽阔,沿此道上行不到百步,便可在藤蔓之中觅见明代“第一山”古碑,旧称百步碑,上勒“第一山”三个大字,遒劲有力,为庐陵(今江西抚州)萧天荫所书。明抗倭将领卢镗曾以“六国来王处”“平倭第一关”之辞赞誉招宝山,故有“第一山”之誉。行至半山腰,有亭翼然,名 “半山亭”,旧称浩然亭。亭为殿堂式四方形,古朴雅致。“揽江台”在半山亭右,由云墙和揽江平台组成。云墙沿坡而筑,粉壁黛瓦,中置圆形洞门,旁嵌漏花窗,翠竹掩映,清幽素雅。“揽江台”构筑于悬崖峭壁之上,围以栏杆。临台鸟瞰,甬江东去,江风送爽,渔帆点点,对岸群山叠翠。出揽江平台拾级而上为“棋子枰”,旧传有仙人于此对弈,山壁石碑镌行书“棋子枰”三字,碑为清乾隆六十年(1795)所立。有护碑亭,道光二十六年(1846)改建魁星阁,日久湮圮。1982年整山时发掘出石碑,即于旧阁原址修复棋子枰,木结构双檐六戗,朱椽黛瓦,亭内置石棋台,石鼓凳。继续上行,就是雄风依旧的威远城。雄踞于招宝山巅的威远城,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为抵御倭寇袭扰,都督卢镗与海道副使谭纶率军民用条石筑建城堡,雉堞逶迤。城门前置精雕石狮一对。东门上额勒“威远城”三字,系道光十二年(1832)宁波府知事郭淳章旧题。原城周长二百余丈(明制一丈等于3.2米),厚一丈,高二丈二尺,东、北各辟一门。修雉堞164垛。越二年,海道副使刘应箕、知县何愈在城中增建戍屋40余楹,开东、西城门,东门内勒“地无爱宝一山招,海不扬波千古定”柱联。城内置铁炮四尊、铜炮百余尊,还备置了各种战守军械。1841年,城垛被英军炮火所毁。1845年督办浙东善后事务陈之骥募资大修。威远城在近代抵抗侵略战争中发挥过巨大作用。集聚在威远城进道左侧的“明清碑碣”,记载了过去曾经有过的辉煌。其中有明代的“海天清晏碑”“撑半壁天碑”“擎天鳌柱碑”“天开画图碑”;清代的有“重修招宝山宝陀寺碑”“海天雄镇碑”“招宝山宝陀寺续修碑记”“永清四海碑”“镇海防夷图记碑”等碑碣9块。城内曾建有报功祠,塑立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俞大猷等神像。“月城”位于威远城之北,光绪九年(1883)中法镇海之役前夕,浙江提督欧阳利见增建月城于山之北腰,周长71丈,高1.2丈,宽9尺,城门题额“海宇乂安”,门壁嵌勒“增修招宝山月城碑”,今月城多圮塌,唯城门、碑石尚存。月城崖石上有当代人郑玉浦的题诗,仿佛回到昔日城关兵营的峥嵘岁月:“今是园林昔是营,关门无锁白云横。多情唯有旧时月,总带清晖照此城。”“宝陀禅寺”在招宝山山巅,该寺在唐大中年间建于梅岑山(今普陀山)之紫竹林,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总制胡宗宪迁建于定海(今镇海)县城。1561年总镇卢镗撤其圆通殿,移筑招宝山山麓。后屡毁屡建。道光二十年(1845)大修,增设天王殿、罗汉堂、圆通宝殿,并钟楼、僧房。历百余年风雨,毁圮已甚。1981年修葺圆通宝殿于山巅,朱椽筒瓦,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赵朴初题匾。大殿正中,塑有头戴毗卢帽的观音像一尊,男身女相,慈眉善目。善财、龙女侍立两侧,三十二化身观音分列大殿左右,后壁另塑脚踏鳌鱼的化身观音一尊。四方香客,云集朝拜。

威远炮台

招宝山山下景点尚有巾子山,巾子山在招宝山西麓,海拔24.5米,面积约3800平方米,“山形卓立,形如巾帻”,故名。旧招宝、巾子两山间有涨河塘,又名“狗颈塘”,雅称“钩金塘”。今山外围塘造地,塘基辟为城河东路。旧时上有八面楼,为官宦吟诗饮宴之所。南宋德祐二年(1276),元军迫临安,宋将张世杰移军定海(即今镇海),元都统卞彪奉命来此说降。世杰初以为彪来从己,设宴山楼款待。席间,卞彪劝降,世杰怒,断其舌,以磔刑。明初,扩建县城,以巾子山巅为城之东北守口,称石嘴,置戍所,后废。1987年,在原址筑仿明石亭,置碑说项,镌全祖望撰《张太傅祠堂碑记》。

南向的凌云路循南山腰,环山濒江,地面由鹅卵石拼成长条石嵌镶成图案,路平坡缓,是一条幽静的游山通道。“宝泉池”在招宝山南向凌云路的中段,处峡谷溪壑中,池为半月形,水质清澈甘洌,终岁不涸,旧时供山上僧众饮用,故称宝泉。旁原有宝泉亭,今圮。在凌云路南段的露岩峭壁上有“摩崖石刻”,1984年清理山景时在藤蔓中发现梵文,音译“唵嘛呢叭咪吽”,为佛教密宗咒语,即喇嘛教“六字真言”,传说念此言可逢凶化吉,估计为元代以后所刻。石刻之前新筑平台,置石案石几,供游人休憩。倚栏纵目,天宇豁然。沿条石路前行不久便是“紫竹林”,旧有紫竹林观音殿,今紫竹成荫,廊榭相依。往前行百余步便到了“登云坊”。登云坊又称“孝子牌坊”,1927年建,为钢筋铁骨水泥双柱牌坊,匾额两面分书“登云路”“上天竺”。“吴公纪功碑亭”坐落于招宝山东北部,亭中竖石碑,碑文记载光绪年间驻镇海守备吴杰的业绩,供游人瞻仰。据碑文记载,清光绪十一年正月十五(1885年3月1日),法军远东舰入侵镇海口,开炮轰击招宝山炮台,吴杰毅然下令开炮还击,法舰仓皇逃窜。两天后,法国海军中将孤拔又率四艘军舰向镇海口进犯,吴杰当即亲自操炮还击,击伤法舰,立下战功。1936年,邑人为纪念这位民族英雄,筹资建造“吴公纪功碑亭”,镌亭联:“丰碑留梓荫,威望震欧洲。”亭下“镇海炮台”置古炮两尊。自碑亭居高临下东望,全长2482米,六车道,主塔高148米的“招宝山大桥”,似一道亮丽的彩虹,飞架于甬江南北的金鸡山与招宝山间,气势磅礴,雄伟壮观。桥下客轮货船往返如梭,一派繁忙景象。

西山幽径环西北山腰而筑,倚山临壑,山路弯曲起伏,沿路有翠色铁栏,翠竹相映,绿树成荫,途中有一素柱黛瓦的“锁蛟亭”,出亭缓行至招宝山西山半山腰的“观音阁”。“观音阁”,古名夕照庵。相传建于明代,几经兴废。民国六年(1917),僧妙山在原址上建观音阁,毁于抗日战争。1985年重建,佛殿三楹,供奉千手观音。如今香客如云,梵音不绝。旁有清泉井,水冽不涸。阁背山西向,松竹掩映,夕阳西下时,景观壮丽。出观音阁向北拾阶而上,便见兀然耸立着巍峨辉煌的鳌柱塔。鳌柱塔原是招宝山十二景之首,即“擎天鳌柱”。由于历史原因,原鳌柱塔早已损毁无存。1998年新建的“鳌柱塔”为仿宋建筑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塔身净高57.6米,八角七层,青铜塔刹顶,塔内除设有步阶外,有电梯直达七层。鳌柱塔是镇海口的制高点,登塔远眺,烟波浩渺,水天一色,东海诸岛,若隐若现,远山如黛,江流似练,不由想起清代周世绪的《鳌柱塔》:

何年鳌柱扑天流,日本朝鲜一望收。

自是东南好门户,一杖撑破碧天秋。

(郑建军 鲍贤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