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山赤水话柿林
四明山名赤水天,灵踪圣迹自天然。
二百八十峰相接,其间窟宅多神仙。
这是元末文士曾坚写的《四明山》诗,描绘的是距宁波市区90公里的余姚市大岚镇柿林村的丹山赤水风貌,丹山赤水因道教文化和宋徽宗在崖壁上的题词而闻名。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出宁波城南,乘公交车穿过“四明首镇”鄞江,越“浙贝之乡”樟村,沿樟溪潺潺清流,循盘山公路蜿蜒而上,皎口水库在青山簇拥下水波荡漾,时而有鸟儿在空中飞翔,汽车盘旋在山峦连绵的盘山公路上。经过3个多小时的颠簸,终于到达余姚市大岚镇柿林村。
“丹山赤水”题壁与“赤水桥”
四明山别称“丹山”,源由道家炼丹成仙传说。据《四明山志》载:“第九四明山洞名曰丹山赤水洞天,真人习道林治之。”传说后汉刘纲、樊云翘夫妇向白道人学仙,得道后于大岚山,白日缘木升天,后人于飞升处建祠修观。唐天宝三年(744),唐玄宗遣使造祠,移祠于刘纲、樊云翘学道处(今余姚梁弄镇白水冲)。北宋政和年间扩大规模,宋徽宗御书“丹山赤水洞天”,成为道教三十六洞天中第九洞天,由此丹山赤水第九洞天名扬天下。著名思想家黄宗羲等历代名士慕名到此,览胜抒怀,留下许多优美的诗章。
炼丹洞
地处四明山腹地的丹山赤水,海拔550米,以自然山水、道教文化和浓郁的浙东山乡古村风情为特色,景区面积达6.05平方公里,区内峡谷、深潭、石桥、丹壁、摩崖、丹洞、道观、栈道、古树、柿林,勾勒出一幅秀丽壮观的山水画长卷。其间散布着八卦仙台、四明道观、潺瀑飞水、秋水长滩、鹰岩洞天等丹山八景,着实让游客及览胜探幽者流连忘返。
从村口公路边的一贞节碑处沿小径而下,穿过茂林修竹,行1里余,来到流水悠悠的赤水溪,溪上有座建于清咸丰九年(1859)的石拱桥,桥高10米,宽约6米,因桥建在赤水溪,故名“赤水桥”。桥边丹红色的崖壁倒映在赤水桥下清澈的溪水里,似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诗意。时值中秋,宅前屋后金桂吐香,山涧路旁柿林挂红,赤水桥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桥下溪水自北向南直落而下,形成许多大小不一的水潭——白虎潭、青龙潭、华盖潭、灵龙潭和秋水长潭等。水击丹石,冲凿出座座深潭,喧哗的水声在幽静的山谷中奏出美妙动听的乐曲。
站在拱形的赤水桥上,仰面是陡峭的绛红色石壁,相传此壁为仙人“杀羊渍血于此”,因此丹山石壁又名“杀羊岩”,也称“丹山”。山下有条溪,原名“双鹿溪”,丹山的岩壁映红溪水,就有了“丹山赤水”的名胜。崖壁上刻着“丹山赤水”四个红色大字,据传为宋徽宗御笔。字体瘦直挺拔,横画收笔带钩,竖画收笔带点,尽显独创的“瘦金体”风格。人行至此,顿觉仙气缭绕,有置身幻境之感。
过赤水桥,越土谷祠,溪边有座重檐歇山顶的石牌坊,琉璃瓦顶,匾额上镌刻“洞天胜境”四字,柱上写着“云蒸霞蔚疑是三清仙境,壑隐泉显岂非世外桃源”。穿过牌坊,拾级上行,路边青山如黛,经倚王庙、仙桥墩,几经弯曲,临近山顶处,见一亭翼然,飞檐翘角,乃“聚仙亭”,柱联云:“纵使神仙亦聚散,无妨俗世任浮沉。”相传吕洞宾、张果老等八仙常在此聚会,把酒临风,吟诗作画,描绘人间美景,悠闲自在……此处为观景的最佳之地,居高临下,整个赤水溪风光尽收眼底。极目远眺,四周群山起伏,岩壑深邃,风光如画,气象万千。
峰回路转,沿卵石路而去,过山门,来到一座粉墙黛瓦的道观——四明道观。其始建于唐代,屡圮屡建,历经磨难。2002年重建的四明道观,是一座由玉皇殿、灵宫殿及配房等组成的建筑群。主体建筑玉皇殿为单檐歇山顶建筑,上书遒劲的“玉皇殿”三字。殿悬“乾坤正气”匾额,联云:“青牛西去,祥云瑞霭三清界;紫气东来,道骨仙风九洞天。”殿中玉帝头戴冕冠,身着龙袍,安闲静坐,侧祀王母娘娘,几炷檀香忽明忽暗地燃烧着,袅袅香雾缥缈在神座前。侧旁案桌前有道长向游客讲解道教,感觉颇神秘。山下还有炼丹洞遗址。
走出道观后门,外面是一片广阔平坦的山顶,沿溪边栈道下山,一路可闻流水潺潺,溪滩中大小不一的赭红色岩石“争奇斗艳”。穿过“双鹿亭”,抬头可见掩映在柿子树和银杏树丛中的柿林古村,青色的瓦顶,规整的院落,石砌的墙身,卵石铺就的巷弄,袅袅的炊烟,愈往下走,愈有渐入佳境之感,不禁令人想起陶潜公《桃花源记》中的文字:“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据族谱和《余姚地名志》载:柿林村沈氏始祖是周文王的第十子,受封沈地,遂以封地为姓。明代初年,慈溪沈师桥沈氏迁此隐居。《四明谈助》中说沈嘉则(沈明臣)从大雷游四明,逾错愕岭后即登柿岭进杖锡。沈明臣《四明山游记》云:“登一小岭,绕而南出,乃一旷土,宽数十亩者,有沈氏居焉,地曰‘柿岭’。家户业纸,居后山如屏。少憩,买酒饷舆。野老一人,欣然出酒肴相劳者,乃为三酩而起……万历二年岁甲戌,鄞人沈明臣记。”可见在400余年前,柿林已是人烟稠密的一方聚落了。至今村中仍以沈为主姓,200余户,800余人。村地处山岩耸峙处,故原名“峙岭”。清代,余姚县令到此,见山势雄伟,且出过几名秀才,就更名为“士林”。因沈氏祖辈在村前屋后植柿树数百,一到秋天,柿红深谷,后又改名为“柿林”。(www.daowen.com)
村中有口古井——同心井。当年,柿林始祖沈太隆游天台,访雪窦,探四窗,行至丹山赤水,见此地山环水绕、风光秀丽,乃携妻披荆斩棘,搭建草屋,挖掘水井,栖居发族。同心井不大,呈椭圆形,深约2米,冬暖夏凉,清冽甘甜。数百年来,一村人同饮古井甘甜的泉水。
柿林古村
离同心井不远处,有座飞檐翘角的台亭,梁上篆额“御碑亭”,联云:“名山毓秀绿凝碧,胜迹留芳香瘦金。”亭中立有石碑一块,高2.4米,宽约0.8米,碑顶精雕两条盘龙,栩栩如生。碑书“丹山赤水洞天”,相传为宋徽宗赵佶御笔,过往行人纷纷驻足留影。
村中有座“梦溪草堂”,传为沈太隆做学问之地。他曾写过一首七绝:“洞天福地甚奇哉,不染人间半点埃。相土择宜居此乐,岭头唯有白云来。”从诗中可看出他非常喜欢隐居此地。沈氏是江南望族,北宋时,出过著名的政治家、科学家沈括。其著作《梦溪笔谈》,内容涵盖天文、数学、化学、生物、地质、地理、气象、医学、工程技术、文学、音乐和美术等诸多学科,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名著。据说,“梦溪”两字就源出于此。
村落丛中灰墙青瓦的沈氏宗祠,始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门庭悬“沈氏宗祠”额,柱联曰:“面山临水所止,兴舆举德之光。”进门屏风上写有沈氏祖训,飞檐翘角的“丹山台”,单檐歇山顶的“忠清堂”,梁悬“文肃世家”“钦旌节孝”“科第持家”“簪缨继世”“玉洁冰清”等匾额,壁挂柿林始祖沈太隆画像,柱上写有:“历姬周嬴秦刘汉李唐赵宋诸朝,授武职谥文肃屡建安邦利民千秋业;经西岐汴梁钱塘会稽余姚各地,觅佳境择仁里终居赤水丹山万世传。”沈氏一族,自唐宋两朝始,活跃于政坛,十四世祖兄弟俩皆状元及第;十六世为唐代御史;宋代有中书侍郎、户部侍郎、礼部侍郎;二十四世祖沈括为宋仁宗嘉祐进士,官至龙图阁大学士,死后谥文肃;二十五世祖为御史中丞;二十七世祖为前军都督大元帅;二十九世祖沈坤,官翰院直学士兼给事中,授少师衔;三十一世祖为宋徽宗东床婿……伫立祠前,浮想联翩,令游客和览胜者肃然起敬。
在沈氏宗祠东侧有座黄墙黛瓦的庵堂,旧为道士修炼之地,内供各路神仙和历史名人画像,因村周围山峰似硕大莲花,村庄正好位于花心,小庵故名“莲峰庵”。每逢初一、十五,朝圣者络绎不绝,案前烛火摇曳。
村后山坡上,有一处古树林,共有十一棵古树名木。其中一棵为千年樱桃树,一棵为千年金钱松,余下的九株为数百年树龄的香榧……参天的古木,遒劲的树桠,随风婆娑的绿叶,透逸出与城市和世俗截然不同的气息。
一条石板铺就的古驿道从村中穿过,它曾是古代宁波府最重要的穿越四明山的官道,当年沈嘉则(沈明臣)游四明山时正是走的这条穿山越岭的古道。向北直下赤水溪峡谷,跨过赤水桥,攀上小岩岭,可通往宁波府方向,往南从山坳间翻过,就能抵达鄞州区,沿级而下,不远又是一方古村落——李家坑,再往南便是奉化、台州方向。
夕阳西下,余晖洒满古老的村庄,赭红的崖壁,潺潺的溪水,依山而筑的老屋,纵横交错的小弄,袅袅的炊烟,满山遍野的柿子林,红柿犹如一盏盏小红灯笼,丹山赤水柿林村到处充满诗情画意。明代高彝的《丹山》诗,道出我们心中的感慨:
丹山赤水神仙宅,布袜青鞋作兴游。
百丈飞瀑银汉雪,一声唳鹤洞天秋。
青棂子熟云坛静,琪树花开石室幽。
无限溪山留胜概,何时卜筑向林邱。
(鲍贤昌 张永刚 邬毛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