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山渡边句章城
闻昔句章县,江城面水隈。
如何鸡犬地,一望尽蒿莱。
潮汐无时歇,风帆此道开。
当年戍守者,凭吊有余哀。
慈城镇王家坝村一带航拍图
句章古城,始建于周元王三年(前473)。原址在姚江边的城山渡边,相传为越王勾践所筑。据《十三洲志》载:“越王勾践之地,南至句这是清代诗人胡亦堂的《城山怀古》诗,写的是距今宁波市区25公里的江北区慈城镇王家坝村与余姚市大隐镇学士桥村交界的城山渡旁句章古城。余,其后并吴,因大城句余,章伯功以示子孙,故曰句章。”秦代至东晋(前221—420),句章县与治地在今鄞州同谷的县,和治地在今奉化白杜的鄞县共同鼎立于浙东,同属会稽郡。东晋隆安四年(400),孙恩率20万农民军,两次围攻句章城,城破,一座历873年的古城化为废墟,戍将刘裕(后称宋武帝)被迫将句章县治迁往小溪(今鄞江桥)。
句章城沦为废墟,是否还有遗迹可寻?据南宋宝庆三年(1227)成书的《四明志》记载,当时古句章“面江为邑,城基尚存,故志相传曰城山,旁有城山渡”。但又过了500年,清代郑辰在《句章故城》诗中写道:“峭壁巉岩古渡滨,句章遗址渺荒堙。山峰北去生云乍,江水东来拍岸频……”我们在城山渡苦苦探寻句章古城,憾于遗迹杳然。直至2009年6月,文物工作者在城山渡北岸的慈城镇王家坝一带发现句章城古码头和句章古城遗址,才解开这个沉寂了千年的历史之谜。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出宁波城北,穿洪塘,至慈城折南,行约7.5公里,就来到名闻遐迩的城山渡。
城山渡,地处余姚江下游,两岸青山巍巍,江面宽约150米,波涛滚滚的姚江水,夹着旋涡,向东奔流,与奉化江、甬江汇合,流向滔滔的东海。江南的城山,三面临江,孤峰突起,分外妖娆。江北的牛山,形如伏牛,苍松挺拔。大湾山,山峦起伏,谷深林幽。中间方圆几公里,一马平川,田野阡陌交通。苍苍莽莽的焦家山,隐约可见。浙东最早的古城——古越国句章县就建在这山明水秀的城山渡边的王家坝。
耸立城山渡北岸的古海运码头,是古海上丝绸之路的起航地。《史记·东越列传》中记载:武帝元封元年(前110),“遣横海将军韩说出句章,浮海从东方往(击东越)”。说的是武帝派遣将军从句章出发,渡海到台州一带打仗,这是关于句章出海的最早记录,也是句章港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具体文献记载。早在2000余年前,当如今的三江口还是芦荡荒涂、人烟稀少之时,城山渡旁的古句章城,却早已是商贾云集、八方会集之所。码头樯桅林立,江面百舸争流,一艘艘货船驶向四面八方。(www.daowen.com)
句章古城遗址 (褚小波/ 摄)
面江而筑的句章古城,西倚大湾山,东至焦家山西侧,北邻王家坝村,南隅田野。城池呈长方形,长约470米,宽120—200米,周长约1200米,面积达10万平方米。城面山而建,景因城生辉。松林遮天蔽日,流水左衬右托。400年,面对人数数十倍的孙恩农民军,戍将刘裕率军民奋勇抵抗,在敌我力量悬殊下,句章城被攻破,到处断壁残垣,一片狼藉。至南宋,古城尚存城基。到了清朝,这里已是田垄阡陌、蒿菜丛生之地,成为访古者怀旧抒怀之地。而农民在耕田时还能陆续发现一些碎砖、瓦砾、钱币。
在古码头东边,有个叫塘墩的地方,相传为古句章县衙,岸南有一村民,因官司处理不公,就站在岸边,破口大骂知县,整整骂了三天三夜,故“隔江骂知县”的传说流传至今。在城山渡两岸渡口,矗立着两根1.5米的天灯石柱,上刻“信女阮门胡氏喜助天灯”字样,这是古时留下的引渡灯柱,柱边巨大的埠头石,表示此地曾停泊过无数南来北往的船舶。清代董濂《泊城山渡》诗中有“暂向江干泊,秋宵月正明。归途惟独客,霸业此荒城”之句。
由于时代的变迁,城山渡现今已十分冷落,渡口歇脚凉亭常空无一人。村叟李宝堂写的亭联却充满诗情画意:“尧舜江畔从来孤亭映城山,野渡口边至今日月照句章。”
我们又登上林深谷翠的牛山,此处西望巍巍四明,俯瞰滔滔姚江,气象万千,风光如画,正如明末清初黄宗羲《四明山志》中所说的“其山东面如惊浪,一条流水入句章”。牛山与隔江相峙的城山,犹如姚江的关隘,江宽150米的城山渡,正是姚江流水平静处,过得此关,水道转了两个大弯,流急风劲,此后就进入平旷的鄞慈平原,江宽水缓,与滔滔东流的奉化江汇合,此地该是继句章——鄞州以后新崛起的明州府城宁波了。明人沈明臣在《海曙楼》诗中写道:
太守新成海曙楼,风光胜绝古明州。
八窗晓射扶桑日,五夜晴披析木流。
丹山赤水高深处,惟有甘棠咏蔡侯。
(鲍贤昌 张永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