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溪石宕甲明州
江碧天高水木清,光溪犹识古城名。
阳崖柳色寒仍绿,石壁潮痕午渐平。
这是明代杨承鲲的《光溪》诗,描绘的是誉称“四明锁钥”的古明州城——光溪镇(今鄞江镇)。
鄞江镇,旧称小溪或光溪,地处四明山东麓,风光绮丽,景色迷人。天然形成、人工开采的尚化山石宕,巧夺天工,可与大自然媲美,天然岩洞云石庵、禅岩寺,更令览胜者流连忘返。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出宁波城南,穿石碶轻纺城,至横涨折西10里,就到了山明水秀的鄞江镇。
尚化山
从镇北的毛家山上山,路边山岩悬崖峭壁,踏碎石绕北宕口行约3里,就到名闻遐迩的南宕,只见岩崖下宕口立有一块鄞州区文保单位的石碑,上书红色的大字:“尚化山石宕遗址。”
南北宕,又称光溪宕。唐宋时,修筑它山堰、官池塘、洪水塘所用大量巨形条石、石板,均采自尚化山。此外,光溪的石料,还销往浙东各县及定海诸岛,甚至日本和韩国等地。
千余年来,鄞江人祖祖辈辈开山凿石,尚化山石宕遂成著名景观。该石宕遗址,东西连绵数里,有宕点十多个,其中南北宕口高近十米。南宕洞口石柱林立,远看很有古罗马斗兽场韵味。南宕北宕,洞内相连,深达百余米,纵横交叉,迂回曲折。洞内可容纳千余人集会,厅中有一池,方圆百米,深可行舟。池水系石宕顶缝渗漏积聚。置身厅中,闻厅中滴水叮咚,顿觉凉气袭身。诸石洞外,峭壁百仞,鬼斧神工,令游览者赞叹不已。
云石庵(岩庵)(www.daowen.com)
登尚化山,越樟溪河,过它山堰大坝,沿山道向王杜岙南行,一路峰谷连绵,鸟语花香,在一块块巨大的火成岩刻着“心”“寿”“洞亭缘”等字样。行约五里,就到了王杜岙的云石庵。远远望去,黄墙梵宇的大雄宝殿分外耀眼。庵前见一亭翼然,粉墙黛瓦,乃“天柱亭”。亭联云:“瑞绕重门纳百福,春萦甲第集千祥。”庵门旁有座建于清乾隆四十八年癸卯(1783)的僧人因峰之墓,相传为该庵的住持,山上有历代住持的塔冢数座。过廊屋,入殿堂,见云石庵(俗称岩庵),以天然岩洞为庵基,庵内无梁无柱,供佛像数尊,洞外平台上建有小阁楼一间,纸窗木棂,青灯黄卷,既供佛像,亦可资好学之士隐居静读。今寺内存清乾隆四十年岩庵碑记一通,供游人了解岩洞成庵的始末。洞内滴水成潭,是一处理想的避暑胜地。洞口有两株树龄在二百余年的枇杷树和一株樱桃树,枝叶繁茂,生机盎然。
禅岩洞殿
峰回路转,从云石庵折回镇区,过“鄞江桥”,沿清源溪向西南行约10里,就到了声名远播的禅岩村,村外山腰间,有一天然岩洞,洞宽36米,深30米,山洞外沿高约5米,洞内可坐两三百人。唐贞元元年(785),在洞内依岩壁建寺院,名“禅岩教寺”,故村亦以寺命名。此寺屡圮屡修,至今仍存。背山面溪的禅岩寺,寺前曲径绿竹幽森,寺背岩上藤萝低垂,密树丛中清涧溅雪,虚岩洞口白云高悬,山洞内外,一切依顺自然。洞外青山绿树丛中的天王殿,黄墙琉瓦,雄风犹存。洞内塑释迦牟尼、十八罗汉、地藏王、观世音等神像, 金碧辉煌,烛火摇曳,前来千年古刹禅岩寺焚香探幽的海内外游客络绎不绝。
黄昏时分,禅岩寺在青山白云丛中时隐时现,岩上云雾缭绕,气象万千。岩下松柏苍翠,飞鸟盘旋。路旁溪水潺潺,修竹成荫,正如明代兵部尚书张时彻《游禅岩寺》所描绘的:
山人笑我雨还游,雨里看山山更幽。
密树丛中清涧出,虚岩洞上白云稠。
僧因好客来偏惯,鸟为留春转未休。
石径苍苔尘不到,人间只此是丹邱。
(鲍贤昌 张永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