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探寻古鄞:布衣史家全祖望的传奇故事

探寻古鄞:布衣史家全祖望的传奇故事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布衣史家全祖望一缕青烟上碧霄,月里嫦娥鬓熏焦。全祖望4岁启蒙,8岁就能读四书五经、《资治通鉴》,有神童之称。方惊异其才,全祖望声誉渐著。全祖望学识渊博,经学、史才、词科三者兼工,著述相当丰富,后人称其为“万宝全书”。夕阳西下,风光无限,青砖黛瓦的全祖望故居,在暮色下显得分外静谧。

探寻古鄞:布衣史家全祖望的传奇故事

布衣史家全祖望

一缕青烟上碧霄,月里嫦娥鬓熏焦。

天将差使来相问,十八太公烧瓦窑。

这是全祖望幼年的应景诗,写的是300多年前今鄞州区洞桥镇沙港村全氏先祖十八太公当年烧窑的情景。

阳春三月,桃红柳绿。出宁波城南,乘车驰过高楼林立的繁华都市,穿石碶越栎社至横涨折西,往鄞江方向行约2.5公里,就抵达洞桥镇区潘沙公路西侧的南塘河边,这里便是名闻遐迩的清代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全祖望的故乡——沙港村。

飞檐翘角的全祖望故居

穿过村中一排排青砖飞檐的院落和一道道弯曲狭长的弄堂,往西行至弄堂尽头,村南傍溪有一幢飞檐翘角的典型的清代古建筑,坐东朝西,大门南开,门前有口大水池,池畔绿影婆娑,房舍倒映在水光悠悠的清波中。这就是旗杆屋1号的全祖望故居,全祖望生命中的最后几个月就在这里寂寞度过。在老屋大门上方悬挂着 “全祖望故居”的匾额,提醒过往的路人,这里曾居住过一个名人。跨进大门,进屋是厨房,桌、椅、凳等各式家具,楼上是卧室,老式的床、柜、桌椅,静静地散发着古旧的气息。中间客厅门上悬乾隆戊戌“齿德堂”匾额,壁上挂着全祖望的画像、生平简介及十几部著作名录,室内布置搁几大座、单背椅等清代什物,两边侧屋陈列着数十幅介绍全祖望一生的图片资料……

全祖望画像

全祖望(1705—1755),字绍衣,号谢山,今鄞州洞桥镇沙港村人,生于今宁波市区月湖边桂花井(今桂井巷)。全祖望4岁启蒙,8岁就能读四书五经、《资治通鉴》,有神童之称。全祖望14岁补博士弟子员,谒学宫,见名宦祠和乡贤祠中分立张杰和谢三宾神主,怒曰:“此辈岂能立此!”乃掷于泮池。16岁应乡试,从刘源父学,继至数家私人藏书楼披阅秘本及古碑,复与名士交游,学识渊博。雍正八年(1730)入京师,致书侍郎、古文大家方苞,对其所著《丧礼或问》提出诘问。方惊异其才,全祖望声誉渐著。1732年顺天乡试,内阁学士李绂阅其卷,赞为王应麟、黄震之后又一人。1736年(乾隆元年)中进士,入庶常馆,授翰林院庶吉士,通过李绂借阅文渊阁所藏《永乐大典》,日尽20卷,凡见珍籍佚本,俱予抄录,开清代辑佚学先河。时张廷玉当权,与李绂交恶,迁怒于他,次年散馆时,被置于最下等,归班以知县候选,遂绝意仕途,列读书著述。家境渐贫,竟至三餐难继,然好学依旧,清谦不改。他广搜遗闻,以表彰忠烈义士为己任,著作日富。又登临天一阁,检点金石碑帖,编成《天一阁碑目》。1742年,与同县蒋试之等成立“真率社”,赋诗唱和。1748年,受聘为绍兴蕺山书院主讲。后因郡守失礼,拂袖辞归,复专意著述。虽贫病交迫,而治学益力。1751年赴广东主持端溪书院讲席,次年因病归里。1754年,寓居扬州,病中仍校著不辍,冬返里。次年,子昭德病夭,全祖望悲恸至极亦卒,家人售双韭山房藏书万卷,获银200两,始得安葬。墓在南郊祖关山荒冢滩上。(www.daowen.com)

陈列室中,全祖望头戴儒冠,身穿朝服,胸怀大志,泰然安坐,显示了继黄宗羲、万斯同之后“浙东第三位史学大师”的风采。其主要著作有《鲒埼亭集》38卷及《外编》50卷,《七校〈水经注〉》《〈困学纪闻〉笺》《经史问答》《汉书·地理志稽疑》《句余土音》《天一阁碑目》《全祖望诗集》等著作14种。全祖望学识渊博,经学、史才、词科三者兼工,著述相当丰富,后人称其为“万宝全书”。其《甬上族望表》《续甬上耆旧诗》《清甬上耆旧诗》等,则是研究宁波地方史的珍贵资料。

“先贤虽已逝,风骨犹可追”。全祖望一生虽然只活了短短的51年,但其特立独行的人格、渊博无涯的学识,卓然超绝的思想,像星辰的光辉,数百年来深刻地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学者,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后人。时至今日,仍有许多海内外学者追慕先生的品学,络绎不绝地来到全祖望故居前瞻仰和凭吊。

夕阳西下,风光无限,青砖黛瓦的全祖望故居,在暮色下显得分外静谧。伫立屋前,缅怀先人业绩,感慨万千,遐思无限,清代诗人倪象占《谒全祖望墓》的诗意也随之飘来:

怅望青山碣,来寻甬水涯。

绕河三里曲,背郭一丘斜。

太史谁传业,中郎漫问家。

春风吹宿草,扫墓亦候芭。

(鲍贤昌 陆良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