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探寻古鄞:尚书故里张家潭的历史遗迹

探寻古鄞:尚书故里张家潭的历史遗迹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尚书故里张家潭张家潭水带长渠,万顷烟波绕屋庐。叔侄尚书,为官清廉。在张家潭村村前的塘河上,有张时彻捐资建造的三眼石桥两座。兵部尚书张时彻第前的石牌楼见证历史的下伞桥作为两代尚书的故里,张家潭村曾建有“进士坊”“禄养寿母百岁荣恩坊”“世卿坊”“尚书坊”“太子宾客宗伯学士坊”“五凤和鸣坊”和“元魁鼎甲坊”等牌坊。但经历了数百年的人间沧桑,昔日万顷烟波的槎湖早已荡然无存,尚书故里的遗迹也所剩无几。

探寻古鄞:尚书故里张家潭的历史遗迹

尚书故里张家潭

张家潭水带长渠,万顷烟波绕屋庐。

莫道乡间无俊物,此中曾出两尚书。

这是清代诗人万斯同的《img200西竹枝词》,写的是今鄞西古林镇张家潭村。

宁波城南,穿过高楼林立的繁华都市,沿段梅公路(段塘至梅园)行半个多小时,就到了鄞西平原上的张家潭。

张家潭地处鄞西,傍依小桥流水的千年市集布政,数百座灰瓦黛墙的民居错落有致地聚集在昔日万顷烟波绕屋庐的槎湖边,村庄池潭遍布,古迹众多,民风淳朴,风景独好,犹如一幅绚丽多彩的山水画

据《四明槎湖张氏宗谱》记载:南宋淳熙元年(1174),张氏始祖张源一从临安迁鄞西布政市发族建村(此地曾有槎湖和双龙潭,张家潭村由此而来,张氏宗族亦被称为“槎湖张氏”),数百年后,遂发展成为甬上望族之一。

张氏宗族耕读传家,人才辈出,代有名人。从南宋以来,有近百名张氏后人在朝为官,其中最负盛名的当数张时彻和张邦奇叔侄俩,张时彻为兵部尚书,侄子张邦奇为礼部尚书,俗称“叔侄两尚书”。

张氏第十一世裔孙张邦奇,明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36年后累官至礼部尚书。张邦奇的叔父张时彻年纪小张邦奇16岁,自幼求师于侄子邦奇。中进士后调到南京等地为官,因惩腐恶、抗倭寇等有功,在嘉靖二十三年(1544),荣升南京兵部尚书。

叔侄尚书,为官清廉。张邦奇中进士后曾在京城为官。那时太监刘瑾专权,许多官员都阿谀谄媚,但张邦奇却不愿依附,就以“奉养老母不便”为由要求调到外地为官。

张时彻也一身正气。50岁那年,因不满朝廷腐败而辞官,隐居乡里。晚年的张时彻还致力于文史研究和史料汇编。他应宁波知府周希哲的邀请,主纂《宁波府志》,以后又编写了《定海县志》《四明风雅》等20余部著作,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张家潭村村前的塘河上,有张时彻捐资建造的三眼石桥两座。东名“孝庵桥”,西称“下伞桥”。这是他造福乡里的两大物证。其中孝庵桥已于十几年前因改建公路大桥被拆,而下伞桥仍较好地保存至今。据说这里当年还建有直达布政市的3里长路廊,可避风遮雨,行人过桥后雨天不用撑伞了,故得名为下伞桥。在桥畔干活的一位老农说,这里过去一直是西乡人水陆进出的交通要道,现在有了直达布政的水泥公路,因此很少有人从此经过了。

兵部尚书张时彻第前的石牌楼

见证历史的下伞桥(www.daowen.com)

作为两代尚书的故里,张家潭村曾建有“进士坊”“禄养寿母百岁荣恩坊”“世卿坊”“尚书坊”“太子宾客宗伯学士坊”“五凤和鸣坊”和“元魁鼎甲坊”等牌坊。但经历了数百年的人间沧桑,昔日万顷烟波的槎湖早已荡然无存,尚书故里的遗迹也所剩无几。据村里的老人讲,三十多年前,在村东的牌楼漕内,曾建有一个可供官船停泊的大埠头。岸边有座10余米高的石牌楼,下面是直达尚书宅第的宽阔通道,这些都是为尚书荣归故里所建造的,可惜在“文革”中被毁于一旦。

在张家潭,寻找800多年前的历史屐迹,尚书第、天官第虽已消失,但千年双眼池、明代大厅仍静悄悄地伫立在村中,似乎在诉说着槎湖张氏家族历史上曾有过的显赫。

村东的“尚书公园”所在地,昔日曾是气势恢弘的张氏宗祠。张氏宗祠创建于明初,重建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该宗祠坐北朝南,前后两进,门楼两边高耸的风火墙,独领风骚,门匾悬“张氏宗祠”额,大门彩绘秦叔宝、尉迟恭画像。进门有天井、厢楼及祭厅,硬歇山顶祭厅,红灯高挂,庄严肃穆。西侧立有明隆庆元年(1567)“四明槎湖张氏祠堂碑记”。中悬“积德堂”匾额,壁挂槎胡湖张氏始迁祖、“两尚书”及大小官员画像。1947年修宗祠,上海金融大亨三北虞洽卿还特地赠送了一块匾额。1974年宗祠被拆除,今年73岁的张根祥老人曾冒着风险,几经曲折,将祠堂碑记保存了下来,现收藏在“尚书楼”内,弥足珍贵。

在布政直街中心,有座金碧辉煌、飞檐翘角的刘侯庙,张家潭为其庙脚之一。该庙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殿祀汉朝刘植(刘端公),旧历端午节,演戏敬神、坐夜行会,热闹非凡。宁波解放前一度做过乡公所,1999年8月重修,今庙内烛火摇曳,前来朝拜的香客络绎不绝。

明隆庆元年的“张氏祠堂碑记”

戚家孝庵桥北,有座黄墙黛瓦的敬孝庵,那是明嘉靖年间,兵部尚书张时彻为其母亲所建的家庵,庵有门楼、厢房和大殿,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大殿供佛像,常年香雾缭绕,梵音不绝。今已荡然无存。

村西三里布政张江岸有明兵部尚书张时彻墓,墓地松柏苍翠,绿草成茵。墓坐北朝南,呈横长方形,半圆形墓顶,碑刻有文字,旁建围墙,墓东挖有一条从河岸到墓地的小河,泥土在墓后堆积成高7—8米的小山墓道长80余米,河岸边四柱三门四柱冲天式石牌坊,威武雄壮,气宇轩昂,跪羊、蹲马、立马、石翁仲依次分列两旁,红石板铺地直达墓地,惜于20世纪50年代遭破坏。今神道上仍保存着一尊石翁仲,北侧立有鄞州区文保单位的石碑,上书“张时彻墓道石刻及墓圹碑”,成为墓道唯一幸存的景观。

夕阳西下,牧童归村,炊烟袅袅。伫立神道前,缅怀先人业绩,遐思无限,兵部尚书张时彻生前《重游天童寺》的诗篇仿佛又回响在耳边:

平生只自爱青山,梦想清泉碧树间。

鹫岭半穿黄叶路,石门遥度白云关。

林中猿鹤僧偏狎,木末星辰客共攀。

五岳遨游空远兴,聊从此地避尘寰。

(林抗战 鲍贤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