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探秘桂林俞家村,鄞县古鄞源流

探秘桂林俞家村,鄞县古鄞源流

更新时间:2025-0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萧森桂林俞家村桃源二月春风起,是处秾华有桃李。依水傍街的桂林桥桂林俞家地处鄞西,傍依千年古镇黄古林,村口有座高大的石牌楼,上书:“桂林俞家。”石牌楼两侧是桂林公园。廊边立有“鄞县桂林俞氏考源”等石碑。据《鄞县桂林俞氏宗谱》记载,鄞州桂林俞氏始迁祖徙自河间郡,东晋初年,时任征西大将军的俞纵,跟随晋元帝来到新安。

萧森桂林俞家村

桃源二月春风起,是处秾华有桃李。

调笑闻声不见人,游人只在华山里。

华山逋客来何迟,隐隐茶林隔烟水。

满眼相思寄碧云,独立城南望山嘴。

这是宋代舒亶《游承天望广德湖》,写的是游览承天寺,眺望烟波浩渺的广德湖的情景,就在广德湖南岸离承天寺不远处,有个风景秀丽、名闻遐迩的千年古村——桂林俞家。

依水傍街的桂林桥

桂林俞家地处鄞西,傍依千年古镇黄古林,村口有座高大的石牌楼,上书:“桂林俞家。”柱联曰:“河间枝叶千年茂,桂院诗书百世香。”牌楼的背面写有“宋朝请大夫俞鼎故里”。石牌楼两侧是桂林公园。园内芳草萋萋,桂树茂盛。飞檐翘角的长廊“千禧亭”“俞闻亭”,曲径通幽。廊边立有“鄞县桂林俞氏考源”等石碑。穿过石牌楼百余米,一条碧波潋滟的俞家河横贯村境,数百幢灰瓦粉墙的民居错落有致地聚集在河道两岸,全长约1公里的河道上,横亘着控湖桥、眺湖桥、西津桥、桂林桥、东汇桥、井龙桥、仙圣桥、祠堂桥等10座古桥,小桥流水,风景独好。其中井龙桥,传说小康王逃难时曾路过此桥。岸边高耸的马头墙、进士第、大夫第、旌孝坊、俞氏宗祠、萧刚禅寺、解元墙门、俞家小学、古樟树、黄姑祠等,犹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

据《鄞县桂林俞氏宗谱》记载,鄞州桂林俞氏始迁祖徙自河间郡(今河北省沧州市一带),东晋初年(317),时任征西大将军的俞纵,跟随晋元帝来到新安(今杭州淳安)。到俞昱时,由新安迁到杭州。其子三人,分别定居杭州、越州(今绍兴)和湖州。唐代湖州、睦州(今桐庐、建德、淳安一带)刺史都是俞稠的后代。鄞州桂林俞氏始迁祖俞鼎是俞稠嗣裔一支,生于北宋太平兴国元年(976),世居吴兴蠡山,至咸平年间,升扬州江都丞,后授明州录事参军,复迁浙东制置使。俞鼎履职后,广泛勘巡明州辖地,一日途经鄞西广德湖南岸,见此地土壤肥沃,桂木萧森,东眺水天一色、霞鹭齐飞,西望四明支脉锡山,峰峦层叠,连绵不绝,遂卜居于此,发族兴村。至今已历42代,有1000多年的历史。现全村620户,1540余人,800多亩耕田。村中居民八成以上姓俞。在漫长的岁月中,俞氏家族崇尚礼仪,饱读诗书,勤于耕樵,族中出类拔萃的人物层出不穷。宋代出进士15人,明清出进士4人,出举人17人。其中最负盛名的有:福建咸平府顺昌令、太子少傅俞伟,庆州知府、户部侍郎、成都路转运使俞充,抚州知府俞袤,平江知府俞乾,山东济南知府、江西道监察御史俞益,监察院御史、重庆知府俞兴,云南曲靖知府、两淮都转盐运司运使俞文曦,淮安府宿迁县知县俞友行,泰州知府俞叔夔,翰林院庶吉士、监察御史俞德儒,监察御史、刑部左侍郎俞士吉,明崇祯癸酉科解元俞颖阳等,宋、明、清三代任县令的就有13人;近代有江西省贵溪县县长俞谐,河北省公安厅厅长俞定海,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任、宁波市政协秘书长、《宁波市志》主编俞福海,鄞县副县长俞舜民,著名青年指挥家、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俞峰,苏州市卫生局局长俞康民,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员俞鹿年等等,可谓 “俞氏古华宗,显声著浙东”。

在店铺鳞次栉比的北街,有座古朴的门楼,梁上悬黑褐色的“进士第”“都运第”匾额,黑底金字的额匾与古色古香的门楼相映生辉。这里曾是俞文曦的宅第。俞文曦,明正德九年(1514)进士,初授南京刑部主事,擢刑部员外郎,改云南曲靖知府,迁亚中大夫、两淮都转盐运司使。

彰表俞虬立的“旌孝”牌坊

从“进士第”往东30米,有座气势恢弘的双柱石牌坊,过往人群无不驻足观望。牌坊通高3.75米,通宽2.70米。门额正中刻“旌孝”,下镌“旌表故太学生俞虬”。据《鄞县通志》载,清代村里有个孝子,名叫俞虬,其父颈部生疽疮,脓血不出,他就用嘴吮脓血,未见效,又割下自己的大腿肉作药引熬药,给父亲服用,最终父亲病情减轻了……俞虬的精诚至孝,感动苍天,闻名乡里。卒后,鄞县知县张友泰将此事奏报朝廷,恩准旌表,总督闽浙部堂杨庭璋,巡抚浙江部院熊学鹏,提督浙江学政钱维成,宁波知府玛明阿等,于乾隆三十年(1765)乙酉孟夏月,为孝子俞虬立“旌孝”牌坊一座,以表旌孝。

紧挨旌孝牌坊,桂林桥北弄口又见一座飞檐翘角的门楼,梁悬“大夫第”匾额,楼前原置抱鼓一对,两旁有旗杆夹,入边门有天井、花园及大厅。这是明代中宪大夫俞士槐的宅第,其子俞世黯,诰赠中宪大夫。旧时厅堂高朋盈门,谈古论今,其乐融融,席后观花赏景,别有一番风味……

从桂林桥东行30米的东汇桥旁,原有一座雄伟壮观的单檐门楼,为十九房族人聚居处。相传是望春桥明代新庄礼部尚书周应宾、张家潭明代兵部尚书张时彻的外婆家,故十九房又称“龙房”。至今仍横跨在中塘河(布政至俞家段)上的一座三孔大石桥,一桥双名,去俞家东向桥栏上刻有“下伞桥”,往布政方向桥栏上刻着“后涌桥”。其意是:虽然外甥是官衔显赫的尚书,但是论家规外婆家是长辈,到外婆家前必须收拢备戴的“黄龙伞”以示尊敬,故桥名为“下伞桥”;在离开外婆家后,按国法外甥官衔大,就可撑伞上官船,后涌寓意后来居上,青出于蓝胜于蓝,故取名为“后涌桥”。一桥双名典故即由此而出。(www.daowen.com)

沿俞家街河东走过仙圣桥,来到肃穆庄严的俞氏宗祠,宗祠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为中轴歇山式建筑,分三进两厢四合院落。原祠门庭上悬“俞氏家庙”匾额,两壁书:“基奠罂湖,诗书传家;文章华国,簪缨望族。”进门有戏台、天井、厢楼及祭厅。祭厅中悬“燕贻堂”,金光闪闪的柱联,诉说着昔日有过的辉煌。梁挂“进士第”“大夫第”“旌节”“旌孝”等额,勉励裔孙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新中国成立后,宗祠曾改建粮站四十余年,祠内厅堂、厢房虽多有损毁,但仍保留着当年古老朴实的风韵。今村内还留有一块长2米,高1米,上刻有“‘圣旨’‘旌节’,故孺俞楝之妻王氏立”的清同治三年(1864)的“旌节”匾一块,弥足珍贵。

宗祠往东50米处是黄墙红瓦的萧刚禅寺,重檐歇山顶的天王殿、大雄宝殿,在春光下分外醒目。该寺始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清道光五年(1825)、光绪十四年(1888)曾两次重修,现存天王殿、大雄宝殿及厢房,今前来拜佛的香客和览胜者络绎不绝。

从萧刚禅寺折回,过祠堂桥,穿越鄞县大道沿甬金高速入口处前行,即至同族同宗的鹅颈曲解元墙门。明崇祯六年(1633)癸酉科乡试解元俞颖阳曾生活在此。历经370多年的风雨侵蚀,今虽门庭破败,但宅第主体结构仍存。

解元墙门北行30米,过“同春桥”,便是20世纪30年代名闻鄞县乃至宁波市的俞家小学,校内立有一块碑铭,题额:“福谦先生碑铭”。该校的前身为“福谦义务小学”,是族人俞福谦先生于1927年独资创办的一所义务小学,学校占地4000平方米,耗银16万两。凡村民子女在该校就读1—6年级,学费全免,虽在乡村田野,但农家子弟的琅琅书声依然回荡在校园上空。该校创办80余年来,为国家输送了3000余名毕业生,仅俞家、鹅颈两村就有大学毕业生200余名,博士、硕士生30余名。族人俞方柏一门三代,就出了2个博士8个硕士。

在集(集士港)古(古林)公路俞家段西侧30米处的控湖桥旁(俗称碶桥头),至今遗有广德湖泄水闸一座。北宋熙宁元年(1068),县令张峋,曾筑环湖堤塘(夹塘)9134丈,堤高3尺,宽1丈8尺,泄水闸9座,并植榆树于堤上。控湖桥旁泄水闸,就是其中的一座,屈指算来,至今已有940多年的历史。

500年的古樟树

广德湖夹塘转弯处的跳湖桥边,有棵古樟树,根深叶茂,粗约三人合抱,枝叶掩盖河道,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被列为鄞州古树名木之一。该树与粉墙黛瓦的黄姑祠相映生辉,成为千年古村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古樟北侧有圣女黄姑祠,门庭高悬“圣女黄姑祠”额,三扇大门绘有彩画神像,进中门有戏台、天井及厢楼,戏台两檐高高翘起,螺旋式台顶上嵌铜镜。单檐歇山顶的大殿,屋檐塑手持刀枪、挥戈跃马的屋瓦将军,殿前宝炉萦烟,殿祀横街林村昭惠庙神黄伯玉之女,又传说为汉初“商山四皓”之一的黄公之女,俗称“娘娘庙”。庙原在黄公林,清康熙年间庙毁,奉像于跳湖桥侧的永庆庵,道光七年(1827)移址今地,旧历八月二十三日为神诞日,迎神至俞氏老祠堂,演戏赛会,以志庆祝,夜幕降临,悠悠戏曲回荡上空。“文化大革命”时庙被拆,今在原址上由里人筹资重建。

黄昏,乡村升起缕缕炊烟,回望诗情画意中的俞家村,清代万斯同《img199西竹枝词》中描绘的黄姑祠下赛龙舟、村户尽包新糯粽的江南民俗风情又呈现于眼前:

黄姑祠下画船新,击楫沿洄捷有神。

村户尽包新糯粽,舟人但着短梢裈。

(鲍贤昌 张永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