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古鄞望春桥修复成果展示

古鄞望春桥修复成果展示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望春桥头疏影横望春桥上望春波,草绿苹香凫鸭多。南宋建炎三年,因宋金高桥之战,祸及望春桥,致其严重损坏。南宋宝庆年间,望春桥曾更名为“庆宝桥”。源自鄞西大雷、林村的中塘河,与沟通姚江大西坝、高桥的官塘河交汇于望春桥附近。过了望春桥,就可见史丞相的月湖府邸。与众多古桥不同,望春桥顶的7棵树,是一道奇特风景。重修后的望春桥全长28米,桥堍宽5米,桥顶宽4米,南北各32级石阶,桥身和桥拱选用规整的梅园石。

古鄞望春桥修复成果展示

望春桥头疏影横

望春桥上望春波,草绿苹香凫鸭多。

最是城西好风景,夕阳处处起田歌。

这首脍炙人口的乡土风光诗,是清代初期的鄞县经学家、史学家万斯同在《img191西竹枝词》中写到的望春桥。

望春桥

据宋宝庆《四明志》记载,在鄞县宋代古桥中,望春桥为当时官塘河上第一桥,始建于北宋元符元年(1098)。南宋建炎三年(1129),因宋金高桥之战,祸及望春桥,致其严重损坏。绍兴元年(1130)又由乡贤集资重建。南宋宝庆年间,望春桥曾更名为“庆宝桥”。此后又经屡次修缮,其中在桥额上记载的就有清代乾隆庚辰(1760)初修,光绪丁酉(1897)重修等等。从始建至今,望春桥已历近千年风雨,即使从最后一次重修算来,也已经百年沧桑,望春桥在浙东古桥中堪称“老资格”了,它和月湖桥是宁波市区内仅存的两座古桥。

望春桥下官塘河和桥北的官塘路,是古明州城通向当时京城临安(今杭州)的“国道”。源自鄞西大雷、林村的中塘河,与沟通姚江大西坝、高桥的官塘河交汇于望春桥附近。官塘河今称西乡后塘河,旧称西塘河,宽30米,长约13千米。在以水运为主的古代,西塘河是甬城近通杭州(南宋京城临安)、远接京杭大运河的重要航道,昔日往来明州的官员、学子、行商、军旅、僧道,走的大多都是这条水路。于是,此地原来荒僻的水村,在明代晚期,有钟氏首先在此聚族而居,称为“望春钟”村,后来定居者越聚越多,渐成望春乡、望春区,今为望春街道。地因桥名,繁荣昌盛,在宁波也颇有名气。当时站在桥顶上,可远眺二十五里外广德湖湖田上的望春山,桥东七里外的宁波城迎恩门(望京门)的城楼也依稀可辨。

望春桥经历过历史长河中不可胜数的人间悲喜剧,同时也见识过诸多历史名人。明末清初黄宗羲,从余姚来甬上讲学,即由此而过,至管江岸白云庄上岸。南宋大诗人陆游,应退休丞相史浩之邀,自山阴(今绍兴)买舟东来。过了望春桥,就可见史丞相的月湖府邸。清康熙三年(1664)9月,张苍水被解送杭州,在西门船埠登上特备官船时,悲壮地吟咏《甲辰八月辞故里》,望春桥也必定见证了这位“死留碧血欲支天”的抗清英雄。(www.daowen.com)

古桥无言。它无法告诉后人那一幅幅可歌可泣的历史画面,以及思想巨人们所默念的“万民之忧乐”。伫立桥头,极目四顾,四明群峰,苍山如碧;良田阡陌,残阳如血。斑驳的石拱桥下临水处,有宽达1米的纤道,桥拱转角处的石壁上,留有一道道深达一两厘米的纤绳“锯”痕,如同古老的象形文字,铭记着历代劳动人民的辛劳和血汗。

与众多古桥不同,望春桥顶的7棵树,是一道奇特风景。当地老人说:“该桥交关会生树,斩掉又生,疯长一样,愈来愈大……”这些树种是风吹来?鸟衔来?抑或建桥时灰浆泥沙中混入?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但如果任其生长,势必会桥毁树倒。2005年由曾住桥边的港胞钟宝昌先生出资重修,除去危及桥体的桷树粗根。而桥上的桷树,已与古桥结成一体,只能顺其自然,树桥同生死,共存亡。当烈日炎炎的夏季来临,它那森森绿意散发着宜人的清凉,千年的古桥,托起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色天地,成为人们盛夏避暑的胜地。树的绿荫,树的装点,构成了奇妙的组合。绝妙景观,世所罕见。

重修后的望春桥全长28米,桥堍宽5米,桥顶宽4米,南北各32级石阶,桥身和桥拱选用规整的梅园石。北堍桥下建有1米宽的拉纤石板路,拱弧的高度为6米,桥洞的跨径为9米。桥柱和桥栏上雕刻有荷叶和仰莲,桥堍雕刻有精致的祥云抱鼓石。建在桥北堍东侧的一座歇足亭,可供旅人遮风避雨、谈心赏景。一副桥联,道尽此中妙处:

出城行十里而遥,足力疲余,于是处处;

观水坐一桥之侧,眼光洗后,对此茫茫。

(王重光 杨古城 鲍贤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