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木虚传连理枝,漂海迨谓杳归期。
君生未必因情绝,妾死依然未嫁时。
这是明代诗人谢泰安《祝英台冢》诗,描写的是今位于宁波城区10里处的鄞西高桥镇九龙墟的梁祝墓。
早春二月,草长莺飞。出宁波城西,乘车驰过高楼林立的繁华都市,沿甬梁公路驶向高桥,路上绿树成荫,河岸碧波荡漾。汽车经望春至半路庵折北,行约2里,就到了名闻遐迩的九龙墟。
九龙墟地处高桥镇梁祝村,背枕波浪滔滔的姚江。九龙墟旁立有碑石一块,碑文镌云:“晋时,姚江水流湍急,似九龙吟嘘,故曰‘九龙墟’。山伯任鄞令时,率领民众,治理水患,因积劳病逝,遗命九龙墟为安葬之地。”
晋时任鄞县县令的梁山伯墓冢
据明嘉靖《宁波府志》记载:“晋梁山伯,字处仁,家会稽。少游学,道逢祝氏子,同往。肄业三年。祝先返后两年,山伯方归。访之上虞,始知祝女子也,名曰‘英台’,山伯怅然。归告父母求姻,时祝已许城马氏,弗遂。山伯后为鄞令,婴疾弗起,遗命葬于城西清道源。明年,祝适马氏,舟经墓所,风涛不能前。英台闻有山伯墓,临冢哀恸,地裂而埋壁焉。马言之官,事闻于朝,丞相谢安奏封‘义妇冢’。”
松柏苍翠、绿树成荫的梁祝墓道,四柱三门的冲天式石牌坊,威武雄壮,气宇轩昂。牌坊横梁上刻“梁公神道”,柱联镌刻云:“同学暨同穴,千秋义气谁堪侣;殉身不殉情,一片烈心独自追。”坊后10余米,墓道上并列着两座墓冢,左边的一座一墓双碑,又称“蝴蝶碑”,墓前横碑上刻着“敕封梁圣君山伯之墓”,碑中间有明显的裂痕,传为当年英台临冢祭奠时撞裂所致,墓后竖着祝英台的坟碑,右边则是梁山伯的古墓……
梁祝墓考古挖掘现场(www.daowen.com)
1997年,梁祝公园整修蝶冢,于东侧植树挖坑时,竟在野草泥淖之处,发现了沉埋地下1600余年的晋代古冢——据传即为梁祝合葬墓梁山伯墓。古墓呈拱形,一穴二室,南北长11米,东西宽6米,为双“凸”形前堂后室的砖砌卷顶暗穴墓,分别由甬道、前堂、后室和棺室四部分组成,墓中发现随葬品13件,大部分为冢器及生活器皿,经考古鉴定,这些文物皆为西晋至东晋时期之物。
离墓地近在咫尺、飞檐翘角、红墙黛瓦的梁圣君庙(又称义忠王庙),始建于晋安帝隆安元年(397),相传“晋安帝丁酉秋,孙恩寇会稽及作乱,碑沉于江,太尉刘裕讨之。神(梁山伯)及梦裕以助,夜果烽燧荧煌,兵甲隐见,贼遁入海。裕嘉奏闻。帝以神功显雄,褒封‘义忠神圣王’,令有司立庙焉”。庙迄今约1600余年,“文革”期间遭破坏,今又在保留原址的基础上修葺,雄伟壮观、气势非凡的梁圣君庙,依次是山门、正大殿和后殿,庙门悬挂一匾“梁圣君庙”,朱底金字,进入山门后是一幅大型蝶恋陶瓷壁画,走廊两边为梁祝文化碑林,庙内广场建有金碧辉煌的古戏台,正殿悬匾“风节超然”,柱联曰:“粤山伯勤政恤民,乃廉明清官;惟处仁敦厚重义,是书生情种。”殿中塑梁山伯头戴方巾帽,身穿儒服,手握书卷,胸中运筹浚河治水、造福境民的晋代县令形象,左右两侧塑有戏剧中楼台会情景和武将形象的梁山伯。相传他曾托梦显身,抗金拒倭。南宋建炎三年(1129),宋高宗赵构率群臣过高桥,经明州逃往海上,金兀术爱将阿里浦卢浑率三千铁骑紧追不舍。是夜,梁山伯托梦明州守将张俊,献计用草席铺在高桥东之景安铺一带路上,果真金兵铁骑一踏上草席,顿时人仰马翻,溃不成军。此后,宁波的草席也被称为“滑子”而闻名中外。两壁的四块碑记,其中三块是宋、明、清的,讲述了梁山伯的身世、业绩以及庙的历史沿革,大殿后的壁画还描绘了梁山伯的主要政绩……
若要夫妻同到老,梁山伯庙到一到
斯人已逝,故地犹存。九龙墟今已建成了亭台楼阁、水榭荷池的梁祝文化公园,从“草桥结拜”到同窗共读的“万松书院”、“十八相送”、凤凰山、观音堂、长亭离别、祝家庄、楼台会、梁祝墓道、梁圣君庙,这一切景观,再现了戏剧、电影中凄婉感人的故事情节,让游人尽情游览,沉湎其中……
夕阳西下,风光无限,红墙黛瓦的梁圣君庙在暮色下显得分外醒目,伫立庙前,缅怀先人业绩,感慨万千,遐思无限。不禁想起近代一无名氏所作的《梁圣君庙》诗:
梁山伯庙去烧香,拜拜多情祝九娘。
年少夫妻同许愿,不做蝴蝶做鸳鸯。
(鲍贤昌 陆良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