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探寻古鄞|怀古西杨尚书村,历史名人,壮丽建筑

探寻古鄞|怀古西杨尚书村,历史名人,壮丽建筑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怀古西杨尚书村桃梅初熟菱荷齐,绿树阴阴鸟乱啼。出鄞州新城区,经石雅戈尔国际服装城南行,至横涨折西,驱车行半个多小时,就到名闻遐迩的“一门三尚书”的栎社西杨村。张仁英老人讲述尚书第辉煌“兄弟解元”碑在碧波潋滟的西杨河前岸,有座擂鼓墙门,门前建有三座气势雄伟的石牌坊,两侧石牌坊上额书“父子进士”“兄弟解元”等字,这就是礼部尚书杨守陈的宅第。

探寻古鄞|怀古西杨尚书村,历史名人,壮丽建筑

怀古西杨尚书

桃梅初熟菱荷齐,绿树阴阴鸟乱啼。

北渡几潮杨叶img173,南村一雨稻花鸡。

这是明代礼部尚书杨守陈的《湖郊即景》诗,写的是鄞西广德湖畔西杨、北渡一带的田园风光与家乡风物。

阳春三月,风和日丽。出鄞州新城区,经石碶雅戈尔国际服装城南行,至横涨折西,驱车行半个多小时,就到名闻遐迩的“一门三尚书”的栎社西杨村。

西杨村地处鄞西,距千年古镇栎社近5公里,数百户灰瓦粉墙的民居错落有致地聚集在西杨河前后两岸,小桥流水,民风淳朴,风景独好,犹如一幅绚丽多彩的国画

据《鄞县志》载,南宋末,杨厚从姑苏迁东乡大青山(今横溪清塘头杨家)。至明代,杨厚三世两裔孙外迁,杨仁贵迁大皎村,杨仁爽迁东杨,其次子杨硕居东南小漕西,为西杨的杨氏始祖,数百年后,遂发展成为甬上望族之一。

杨氏家族,耕读传家,人才辈出,代有闻达。自明朝以来,有数十名杨氏后人在朝为官,其中最负盛名的当数礼部尚书杨守陈、工部尚书杨守随和吏部尚书杨守阯,俗称“一门三尚书”。

杨守陈,明景泰二年(1451)进士及第,担任过翰林院庶吉士,明天顺八年(1464),授南京吏部右侍郎,卒后赐礼部尚书,谥文懿。杨守随,明成化二年(1466)进士,授江西道监察御史,上疏陈述时政,直声震动朝野。有妖人李孜省作恶为奸,暴虐乡里,守随按罪将其谪戍。成化十六年(1480)迁应天府丞。弘治七年(1494)任按察使,累至大理寺卿。武宗时,改工部尚书,仍掌大理寺事。刘瑾专权,守随约同韩文,上疏奏刘瑾辈“八虎”之罪恶,武宗不听,韩文被逐,阁臣刘健、谢廷相继遭罢黜,言官死于枷械及谪戍者众多,守随又上疏陈“正君德、修治化、戮奸邪、明法度”诸事,言辞痛切激烈。刘瑾恨之入骨,矫旨于正德二年(1507)把守随革职。直到刘瑾被诛后,守随才得以复职,后致仕归里,卒赠太子少保,谥康简。杨守阯,明成化十四年(1478)进士,初授翰林院编修,弘治十二年(1499)升南京吏部右侍郎、左侍郎,累官至吏部尚书。礼部尚书杨守陈之子杨茂元,累官至刑部右侍郎;广西布政使杨守隅,四川按察使杨茂仁等,都在朝为官数十载。

张仁英老人讲述尚书第辉煌

“兄弟解元”碑

在碧波潋滟的西杨河前岸,有座擂鼓墙门,门前建有三座气势雄伟的石牌坊,两侧石牌坊上额书“父子进士”“兄弟解元”等字,这就是礼部尚书杨守陈的宅第。遥想当年,杨守陈在朝为官,返乡探亲,宅中群贤毕至,高朋满堂,谈古论今,其乐融融……一晃600多年过去了,如今尚书第只剩东厢房一排四间小屋,唯有小巷深处的牌坊石柱和一对抱鼓石,见证着昔日曾经有过的辉煌。(www.daowen.com)

连接前后两岸的是座横跨西杨河的古桥,名曰“明行桥”。两墩三孔石梁桥,重修于清道光年间,桥面宽不足两米,河道舟楫往返昼夜不停,纤夫悠扬的号子曾经回荡于两岸。后岸临河有个可供官船停靠的大埠头,门楼前建有旗杆夹,大门上书“一门三尚书,五世十进士”,进门楼为前照壁,壁顶有龙爪形状的雕塑。绕过照壁为天井,前厅为单檐硬山顶的高顶平屋,三间两弄,前廊两侧各有月洞形侧门。后堂就是堂前,单檐硬山高顶平屋,屋脊刻有“福禄寿”字样的元宝砖,虽系后期重建,仍不失明代建筑风格。堂中高悬“懿德堂”匾额,并悬挂穿戴冕冠和朝服的大小官员画像,在每年除夕清明节供族人瞻仰。

堂西有一间堆放柴草的小屋,相传为工部尚书杨守随的书房,昔日夜深人静,杨尚书就在灯下孜孜不倦地阅读诗文,撰写奏章,通宵达旦……

堂后为后照壁“福禄寿”砖瓦,照壁东建有气势恢弘的墙门,内有五间二弄及天井,是为杨尚书宅第,屋内贴满报单。惜一场大火,将尚书第烧一片废墟,今墙门根基精雕,山墙门头雕刻的“松柏”图和“寿”字,仍隐显着当年的辉煌。

村南一里,有金碧辉煌的新风堋庙,两根赭红色的旗杆高耸云天,门庭高悬“新风堋庙”匾额,三扇大门绘彩画神像,大殿悬“它山平功”“旱涝妥息”“佑我黎民”匾,殿祀宋邑令虞大宁,东庑祀陈中孚,西庑祀郭淳章,都乃治水功臣。庙重修于清道光年间,旧历八月十四,演戏敬神,热闹非凡。每当夜幕降临,悠悠戏曲回荡在庙宇上空。在新风堋庙北,有座黄墙梵宇、重檐歇山顶的普光寺,原称后门庵。庵始建于明代,近年因建路迁此重建。该寺建有天王殿、厢房及大雄宝殿,常年香雾缭绕,梵音不绝。

在村南建有明代“聚魁里”石牌楼,村北一里许的河道处,曾建有两座“下马亭”。旧时官员经此,“文官下轿、武官下马”。行一二里,直达尚书第。“聚魁里”石牌坊,近年因建路迁至寺前北侧,牌坊上方两面额书“聚魁里”,南东首柱书:“杨守陈,景泰元年浙江乡试第一名;杨守阯,成化元年浙江乡试第二名,成化十四年会试第一名、殿试第二名。”南西首柱书:“杨茂元成化七年浙江按察使,成化十年会试进士,授刑部侍郎。”北西首柱书:“湖广按察司副使杨茂立,元弘治五年九月吉旦。”北东首柱书:“浙江按察使司佥事王平宁波府知府李行、img176县知县韩普。坊柱历经600余年的风雨侵蚀,字迹多已漫漶不清。今牌坊与寺庙同建一处,相映生辉。

在前岸村北河边,早年建有“文昌阁”,祀“文昌帝君”,杨氏裔孙曾在此就读,琅琅书声在文昌阁上空回荡。可惜毁于“文革”期间,今遗迹已荡然无存。前岸村东,旧有杨尚书墓园,坐北朝南,四周石垣高筑,园内绿草成茵,三门四柱冲天式石牌坊,威武雄壮,气宇轩昂。跪羊、蹲虎、立马、石翁仲依次分列两旁,60多米长的墓道,红石板铺地直达墓地。杨尚书墓等好几穴大坟就在墓园内,可惜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遭破坏,今存废丘荒地一片。

夕阳西下,炊烟袅袅。辞别尚书故里西杨村,遐思无限,浮想联翩。不觉明代布衣诗人沈明臣的《晚归》又浮现于脑海:

“聚魁里”石牌坊辉映寺庙

舟发城南甬水隈,乱山斜日淡晖辉。

片帆出树村将尽,一鸟渡江人正归。

(鲍贤昌 张永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