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古访旧探萧皋
林皋自有征君业,古碶何年别姓萧?
路入青溪双女庙,天低绿树鲍郎桥。
三家邻舍能供酒,十里江田不用潮。
时世清平吾与汝,不妨长此作渔樵。
这一首由400多年前鄞县著名的布衣诗人沈明臣写下的《题李宾父萧皋别业》诗,激发了我们寻古访旧的兴趣。
落拓不羁、钟情山水的沈明臣,一生著述近百卷,现留有7000多首诗词,其中对于“萧皋”情有独钟,竟希望长住在那里。
“萧皋”,即今鄞州钟公庙街道的萧皋碶村,与西边的宁姜公路铜盆浦相距仅2公里,与北面的三桥、鄞县大道,与东面的鲍家、天童路,与南面的茶亭、陈婆渡仅1.5公里。但在数百年之前,此地却是三面环水的一块僻静沙洲,由于咸潮出没,荒芜萧索,故称“萧皋”。“皋”,《辞海》解释为“近水的高地”。
“萧皋”之东北,有源于横溪、东钱湖的前塘河蜿蜒纵横。其西南,有直通奉化江的九曲江江潮滔滔。南宋初年,“萧皋”建起了一孔从前塘河泄向九曲江的水闸,名为“萧皋碶”,起到了阻咸、蓄淡、泄洪的功能,使前塘河流域万亩良田尽得其利。元大德十一年(1307),县丞卢延信重修萧皋碶,此后在元代至正,明代天顺,清代乾隆、光绪年间又屡经修缮,“萧皋”逐渐名闻遐迩。
最先迁入“萧皋”的名门望族是600年前明代初年的郁氏,如今已成为此地的大姓。明代晚期的“阳谷山人”李宾父,也以“不愿酒中有圣,但求心头无事”,在此建阁隐居于“高卧楼”,旁辟地为“自锄园”。于是,他的至交沈明臣闻风而至,写下《自锄园一首为宾父作》:
爱汝年来事,家园起自锄。
井寒知晓汲,坡暖得春蔬。(www.daowen.com)
花雨蒙头出,松风洒面疏。
再须开一沼,傍磡种芙蕖。
据《鄞县志》记载,萧皋碶,长9米,宽1.6米,开三道闸门,“前滨江,后通河,引来东钱湖大堰之水,以灌溉田地”。此外,萧皋碶又成为鄞东河道入江通海的驳运枢纽。如今在古闸之南的堰塘边,留有十八处缆船的石鼻,而在碶闸之北,留有一块约5000平方米的滞洪港,文人学子在萧皋建别业、造书楼,民间善士在碶外建双女庙、造鲍郎桥。官员、商贾往返不绝,深宅书声、竹影荷香不断。不仅沈明臣一口气写了六首《竹枝词》,还有诗人李伟卿写的《题李宾父萧皋别业》:
竹护林塘水护田,水生寒月竹生烟。
入门景物清入骨,应有能诗李谪仙。
成书于道光八年(1828)的《四明谈助》中写道:“去甬十余里为萧皋,在山水佳处……名绅高士至萧皋,辄作数日留方去,酬唱者甚多……”
沧海桑田,岁月变迁。新中国成立后的1952年,在九曲江通向奉化江出水口,新建了一座9孔的铜盆浦蓄泄闸,使鄞东南40万亩农田受益。于是萧皋碶完成了历史使命,而仅作为沟通东西的桥梁。近几年来碶桥又经拓宽,汽车可直通村内,当年静谧、清幽的萧皋,如今商意浓溢。
古碶萧皋
寻古访旧探萧皋,古碶的拦水石槽原貌仍存,在村之南,清代康熙年间郁氏叔侄金榜题名后的巡按提督墙门尚留残迹。当年李氏的“高卧楼”“自锄园”早已荡然无存。那些诗中的境界更如过眼烟云。
“越江春水绿如萝,双女祠前发棹歌。大宅北郊横鲍守,野桥南渡接陈婆……”诗人笔下的“萧皋”,留给后人的是无尽的遐思!
(杨古城 鲍贤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