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迹“南来第一山”
漫说三茅小似拳,仙人曾此炼还丹。
从兹北去堆千嶂,却占南来第一山。
这是普安寺谛空禅师咏茅山的诗。鄞州茅山不是茅草山,而是一座因仙得名的“南来第一山”。
传说此地有鬼谷仙师偕高徒茅盈、茅固、茅哀三君驾鹤来栖,修道炼丹,后又化鹤飞升。茅山的化鹤湾令人生发古之幽情:当年正是战国纷争时,兵祸连连,三茅君与师鬼谷子翩然东来,寻幽避尘。此后改山名“茹峰”为三茅,俗称茅山。
范钦墓
山以寺贵,寺以山名。茅山脚下的“普安寺”始建于梁,后来宋英宗于治平元年(1064)赐额,也就名正言顺地被誉为“南来第一寺”了。南宋嘉泰年间,庆元(宁波)知府黄由建“茹峰亭”,寺内原有重达千余斤之铜钟,据传铸于日本。山门前有银杏两株,高30余米,需数人合围,谓鄞南灵秀之所萃。寺外有化鹤湾、化龙池、三茅君炼丹洞等古迹。(www.daowen.com)
茅山在明清时最负盛名。天一阁主人范钦生前乐第一山风景,自营寿域于山腰。文人雅士争相吟唱,以到第一山为乐,以到第一寺为福。到了清代又多了一个第一,就是普安寺来了个和尚——八指头陀,被梁启超誉为“清代诗僧第一”,可谓“三元及第”。时光流逝,诗僧远去,而他的诗作依然被人们传诵:“直上南来第一山,薜萝深处叩禅关。听松一拂居然在,化鹤三茅去不还。古洞烟消丹灶冷,丛岩雨过白云闲。我来试问神仙事,老佛无言笑破颜。”
文保员邬毛银珍藏的清代四川布政使陈璚所书的“南来第一山”匾
我们慕名登临第一山,见山坐北朝南,近似“C”字横写,又像明式圆椅的靠背。登半山后向上仰望,大有泰山南天门之势,登上冈峰,又仿佛置身于西湖孤山,北望甬城,高楼林立,一派繁华,与昔日八指头陀登茹峰亭所感“攀萝重上茹峰亭,满目疮痍涕自零”形成鲜明对照。回首南眺,一片平旷,远处照山依稀,成了普安寺的前屏,而横“C”字形的第一山,成了寺后天然的屏障,尽管山北寒风呼啸,而山南的庙堂却温暖如春,山西头树林稠密,东端茂林婆娑。现今古寺虽废,而三茅灵秀依然,可惜后殿宅基已被坟墓占尽,不免使人发出“自古名山坟多占”之欷歔吧!山之中段正面已是名副其实的坟山,正殿一片荒凉,而幸存的古井依旧,俯视井水澄碧,似待未来之游客饮用。前殿宅基后筑有瓦屋,办有养鸡场,养鸡场前面就是原来的山门,石桥巨石已东塌西落,放生池现变成了养鱼塘,两株参天银杏也遭砍伐,实在可惜。
茅山归来感慨万千:历史赋予茅山丰厚的文化遗产,地理赋予茅山得天独厚的优势,值此旅游文化蓬勃发展之际,我们的第一山还没有苏醒!能否开动脑筋来操作包装一下“第一山”,让“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第一山焕发青春。为藏书文化作出巨大贡献的天一阁主人范侍郎自营寿域于茅山,至今稀为人知。今后天一阁游览路线是否能包括“第一山”,能否让第一山变成天一阁后花园?
(吴 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