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树荷韵走马塘
茅山山色翠嵯峨,千古文章炯不磨。
柏府清荫铺锦里,柳桥流水绕忠河。
祖孙接踵登瀛贵,父子捐生效节多。
这首清代古诗,吟唱的是浙江鄞州南乡,茅山之阳的走马塘村,这里有水陆之饶,山水之胜,人文鼎盛,名人辈出。
走马塘晨曦
走马塘之名称始见于唐。据旧志载,唐时,“两浙兵马钤辖使张仁皓骑从往来于此,故名之。”可知在千余年之前,塘外就是流向宁波城外滔滔的奉化江,塘内就是水丰田肥的古村落。据当地《陈氏宗谱》载,北宋开宝四年(971),姑苏(今苏州)陈矜中进士后,于端拱元年(988)知明州,由于勤政爱民,百姓为他在奉化方桥建庙。而茅山,据传汉代有茅盈、茅固、茅震三仙人骑鹤居此山,后人以为神异,山以“茅”名,陈矜死后也葬于茅山。其子陈轩时任明州录事,为父守孝而迁居茅山之阳走马塘,此后陈氏子孙繁衍,耕读传家,渐成鄞南望族。据《宗谱》记载,自北宋至明清,陈氏族内中进士者共76名,任职地方官吏161人。走马塘曾被宋徽宗敕封为“忠孝里”,在鄞南平原上堪称一颗璀璨的明珠。
走马塘距甬城19公里,傍依奉化江支流东江,山明水秀,碧水绕村。“走马八景”有:柳塘春信、蕙江秋潮、团桥明月、笔架瑞雪、遗忠灵石、南堰晓风、同文弦歌、西隐晚钟等,景色幽美,风景独好。
如今,占地仅2平方公里的走马塘村,有600余户1500余人,他们聚居于四方河网围护的古村中,东升桥、紫来桥、西沈桥、庆丰桥、团聚桥、后宅桥等沟通陆路往来。漫步村内村外,岸堤栽竹植柳,风水池植荷养鱼,古木掩映,玉荷飘香,水村盎然一片生机。如果有幸穿越历史时空,寻访走马塘曾经有过的屐痕,更是另有一番独特的风味。
远眺走马塘,一座雄伟壮观的石牌坊高高矗立在村口,牌坊建于2000年。这座重檐歇山顶牌坊,四柱石鼓拥抱,黑色琉璃瓦顶。上有匾额“中国进士第一村”,柱上镌刻楹联:“君子河忠孝里,典制诰煌煌,千百世荐思俎豆;中丞第内翰家,仰人文济济,亿万年接武箕裘”,“两清一正遗风远,四靖三文世泽长。”气势磅礴的牌坊与清雅秀丽的“进士亭”交相辉映,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沿着村口一条涓涓溪流步入走马塘,高墙森森,庭院深深的“中新屋”呈现出一派江南水乡独有的神韵。屋角飞檐,廊轩层层,甬道纵横,占地近4000平方米,男女老幼数十户,共同享用五个天井,采撷日月光辉,大院朝南开门四道,迎面是近千平方米的河池,两座近1米宽的町步桥,微微弧拱,横跨水塘南北。“出淤泥而不染”的素荷清白出众,是为走马塘的“族花”。每到盛夏,池中荷花盛开,亭亭玉立,水面倒映房舍飞檐,其景令人陶醉。
村东北的后新屋三合院“走马楼”,三面马头墙高耸。南面围墙磨砖齐整,楼前明堂占地400平方米,宽敞舒适,可舞狮耍龙,屋后天井置花坛,清雅别致。墙后为北护村河。
马头墙高耸的前新屋,旧宅大院的屋檐下,成群结队的燕子飞来飞去。小巷深处檐牙高挑的五马山墙,中轴线对称有屋三厢,高墙由水磨方砖砌成,府第乃全杉木结构,三埭十二间二弄,为三十六间走马楼。烟雨濛濛之中,可见乌瓦白墙,屋角飞檐,银黄金桂,出奇的幽静素朴。
古村内清代建筑鳞次栉比,有五间一堂的“东阊门”,有村西清代早期的老墙门,有清代宣统二年(1910)毕业于日本帝国大学的陈树棠的老宅。还有民国初年军政要员陈仁恩的“新流房”。更有民国十五年(1926)由在上海滩发财的陈秀惠建造的一座与溪口丰镐房相似的石库门二楼三合院“慈荫堂”等等,不胜枚举。
走马塘的古街不长,但保留得还算完整,隐约可见江南千年古村老街的独特韵味。
三面临水的水阁楼,古为驿站。昔日楼上设“关岳殿”,楼下施供茶水草鞋。登楼观景,南望西江水岸田野阡陌,西眺奉化江渔帆点点,北观茅山茹峰亭余晖夕照。
重修后的陈氏宗祠,高堂峻宇,棣萼联辉。门庭悬“陈氏宗祠”匾额,楹联为“直声振赵宋,忠节播朱明”,气壮山河,威震神州。厅堂悬宋徽宗、宋理宗赐的“忠孝里”“遗忠堂”两块金匾,抱柱书“祖孙三学士,父子二侍郎”“大宋贤良地,皇亲节义家”。两壁陈列着走马塘陈氏72世行第和陈氏76位进士名讳,并陈列着本村发展史中的若干图片史料。
楼西,是君子河船埠头,在此乘船可笃悠悠地驶入宁波城内。又可转杭甬运河水道,上京赶考赴任,一路春风得意。
团桥,为昔日走马塘水陆两路去县城和京城的主要出入口,茅山走马塘的陈氏游子皆由此进村。桥为宋福王郡马孟谊公所建。相传,一次他返乡祭祖,追溯祖宗,有尚书、翰林、大夫、学士,唯独少了当朝一品丞相,于是,就造了一座“团桥”,与君子河南泥桥、西奉化江边庆丰桥,每桥一“口”,三桥成“品”,期勉后代出一品宰相。
坐落在村东北的老祠堂,重建后飞檐翘角,别有一番明式风味。
雄伟壮丽的泉公祠(又称慕川公祠),两廊木雕人物、禽兽、花鸟栩栩如生,让游览者流连忘返。古朴厚重的慕川公祠,历400年风雨侵蚀,风采不减。祠前擂鼓门雄风依旧,似乎在诉说着走马塘昔日曾有过的辉煌。(www.daowen.com)
穿梭在窄弄小巷,随处可见石雕花窗,图案有“八仙过海”“刘海戏蟾”及砖雕“别有天”等。其中有一对石花窗,雕刻精致,启闭自如,妙不可言,被称为“浙东第一窗”。
“瞻衮堂”是走马塘供奉历代祖宗画像的地方。“瞻衮”意为缅怀先祖,像设始祖陈矜、二世祖陈轩、四世祖陈禾、五世祖陈曦等,又如八世祖陈大寅,宝庆元年(1225)任甘肃西和州知州。有一年冬天,蒙古军包围西和州,陈大寅率领兵民昼夜苦战,坚守州城,终因援兵不至,城被攻破,在强敌面前,他大义凛然,与夫人杜氏、长子陈璜一起殉难。先祖忠君报国的大无畏精神,垂训后裔。今堂内珍藏着十余幅明清时代彩绘的祖像和《四明走马塘陈氏五房行谱》一套。
在两所古朴的院落,我们看到厅堂两壁高高贴着的科举报捷的报单,虽然这些报单已斑驳脱落,却是陈氏文化传承的最好见证。
“蟹肚脐”以形冠名,池中植荷,旁有百年古树重阳木,上覆青苔,虬枝驽张,郁郁葱葱。在池边一家理发店前,还平躺着两把北宋的风蚀石锁。
团桥西是一条临河的直塘。相传,是唐代两浙兵马钤辖使张仁皓骑从往来之地。张仁皓是茅山灵隐庙祀神。唐乾符年间,黄巢起义,境内因其威望,得以避过战祸,于是乡人立庙于茹峰下纪念。走马塘又称先生塘。南宋嘉定年间,陈氏第十代的陈埙在塘边植柳种竹,筑荷塘养鱼,隐居在此,人称君子河。旧有联句:“先生塘荫先生柳,君子河开君子花。”塘上原有旌表“节孝”的牌坊两座,今已荡然无存。
团桥西北约20米,为清“同文小学”旧址,现为走马塘小学。走马塘,再宋代时就创办了“东湖书院”和“陈侍郎讲舍”。明清时,建“栖英书舍”和“警枕小庄”。清宣统二年(1910),建“同文小学”,有学田150亩,今两成庵遗址前,还立有“募修校舍碑”一块。
“进士村”石牌坊
始建于清末的陈松涛中医诊所,是现今宁波地区保存最完整的百年私人诊所。推门走进小小的院落,一股清静优雅之气扑面而来。房边一株巨大的百年“十大功劳”树,傲然挺立,直冲云霄。园西为单层歇山顶的“贻谷堂”,堂悬民国时期教育部部长朱家骅赠陈松涛之孙陈君博、陈隆宝兄弟的“兄弟学士”匾额,室内放着八仙桌、单背椅等什物,一派儒医风采。后院二楼为“涵碧庐”书楼和居室。院东辟有“守拙园”,垒假山水池,置竹木、芭蕉、药草盆卉。其墓石上刻有“渔樵耕读走马塘”图像,概括了千年古村的特征,是浙东水乡民族风情的缩影。
在走马塘去茅山的路上,有一座黄墙红瓦的建筑掩映在翠竹丛中,那是始建于300年前的西隐庵。西隐庵三面修竹,景色幽美,庵门高悬匾额,夕阳西下,更显光彩夺目。庵内建有大殿和厢房,占地约2400平方米。大雄宝殿塑释迦牟尼及观世音坐像,案桌供水果糕饼,常年香雾缭绕,烛光摇曳。据载,西隐庵,初名香花庵、十方庵(俗名半路庵),始建于清康熙年间,规模宏大,金碧辉煌,有庵田60余亩,至民国尚有庵田20余亩。庵中禅定师父已相传五代。今年90岁高龄的云德师父,在庵中修行多年,与毛翼虎先生为同窗好友,一生富有传奇色彩。今庵中住持释静阳,毕业于佛学院,近又新建“三圣殿”,四方香客云集,庵堂梵音回荡,晨鼓暮钟,响彻云霄。
灵隐庙(俗称茅山庙),坐落于风光秀丽的茅山茹峰亭下,左右青龙白虎两小山护卫,迎面是阡陌纵横的千亩畈。庙宇掩映在松柏翠竹丛中,景色独幽。庙始建于唐乾符年间(874—879),黄巢起义时,乡人利用唐两浙兵马钤辖使张仁皓骑从来往走马塘之威望,躲避战祸,后立庙于花石山祀之。宋绍兴元年(1131),迁庙于茅山茹峰亭下。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庙毁又重建。七间连三进,形制仿宁波城隍庙。气宇轩昂,楼前两个荷花池,两根绛红色的旗杆高耸云霄,一对高大的石狮子镇守庙前,中门置石擂鼓一对,大门三扇彩绘神像,进中门有戏台天井及两厢楼。戏台前檐高高翘起,螺旋式台顶上嵌两面铜镜,天井至前大殿,两台阶中间阶石刻有麒麟送子图。殿前古木参天,宝炉萦烟。中殿悬“敕封惠孚侯”额,额下祀唐两浙兵马钤辖使张仁皓,东为“龙王殿”,祀龙王菩萨,西为“子母殿”,祀送子娘娘,形态生动,栩栩如生。后大殿设娘娘房及庙神之寝宫。20世纪40年代,为茅山乡村师范校舍,现为茅山中学。今庙已拆,尚存石狮子一对。
普安寺坐落于茅山南麓,四周古木参天,苍翠挺秀,又有清流碧波,映带左右,风光无限。寺始建于梁乾化元年(911),初名茅山院。北宋治平元年(1064),宋英宗赐额“普安寺”,俗称“南来第一寺”。普安寺山门有端庄古朴的牌楼,题名“锁翠关云”,楼下悬曾任四川节度使的乡人陈璚题词的“南来第一山”匾额,山门有弥勒殿和天王殿,宝殿前有千年银杏两株,高十余丈,需数人合围,谓鄞南灵秀之所萃。大雄宝殿共七楹,深五丈,广八丈,中为释迦如来,高丈余,左为文殊,右为普贤。佛像雕塑精良,慈祥庄严。佛像背后为《观音海岛图》,善财龙女及二十四海神,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大殿后是藏经阁、念佛堂。旁侧的三圣殿塑三茅兄弟供像,另外还有观音殿等等。
普安寺历经千年沧桑,几经变迁重建。1916年,重塑了大殿内全堂佛像及《观音海岛图》,并计划于大殿后建千佛阁,终因战乱未能实施。1935年,普安寺进行最后一次修葺,并有新的扩建。著名画家王震等绘罗汉图以赠,当时的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书匾额。寺内原有千余斤之铜钟,据传精铸于日本,为钱塘胡氏敬助。寺后有宋代古井,山顶有茹峰亭,山腰有天一阁主人明兵部右侍郎范钦墓。20世纪40年代初,一场大火将寺院烧得只剩残垣断壁。今寺后尚存宋代古井一口。
高耸的马头墙
在风光秀丽的东钱湖二灵山上的二灵寺西边的山坳上,有一座宋代古墓,墓背依二灵山,与二灵塔、二灵寺三者成掎角之势。墓坐北朝南,呈横长方形,长约8米,宽约5米,半圆形墓顶,碑刻“宋文介公陈禾之墓”。墓道松柏苍翠,绿草成茵。湖岸三门四柱冲天式石牌坊,威武雄壮,气宇轩昂。
陈禾,字秀实,北宋末南宋初人。北宋元符三年(1100)考中进士,后受宋徽宗器重,任监察御史和殿中御史、右正官,时宦官童贯当道,权倾一时。一次朝廷议奏还没结束,徽宗恼怒欲离朝,陈禾急忙拉住徽宗龙袍,不料用力过猛撕碎龙袍,皇帝震怒。陈禾犯言直谏:“陛下不惜碎衣,臣不惜碎首。”后被罢官返乡。在东钱湖二灵山筑二灵山房(二灵禅寺前身),创“东钱书院”和“陈侍郎讲舍”,讲学授徒,著书立说。宣和五年(1123)又官复原职,诏为御史中丞。南宋建炎三年(1129)八月病故,葬于东钱湖二灵山。嘉定二年(1209),追赠中大夫,谥文介。绍定二年(1229),追赠颍川郡公。旁有其子绍兴八年(1138)进士,官至礼部尚书的陈曦墓。附近有郡马陈新墓,即孟六宣教公陈新墓。
一晃800多年过去了,宋文介公墓及明代重建的陈氏墓园已毁于一旦。1986年秋,走马塘支脉宁波仓建陈氏第十九世孙俊伯于墓地原址处重立宋陈文介公墓碑。此后,一批又一批的走马塘陈氏后裔上二灵山焚香祭祖,缅怀先辈。文介公舍身直谏,名垂青史,感动天地,长歌当泣。明董琳题文介墓诗曰:
湖东山色翠嶙峋,文介佳城近水滨。
细雨落花啼虎豹,淡烟荒草卧麒麟。
犯颜只欲除奸党,碎首无惭烈荩臣。
浅陋亦叨风纪职,敢将忠鲠继前人。
(鲍贤昌 杨古城 陈万丰 邬毛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