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鄞州的白云山上,有一条从横溪周夹岙至东钱湖城杨村的千年古道——亭溪岭。
亭溪岭,又名屯溪岭。据勒立在亭溪岭巅清光绪二十年(1894)“重修亭溪岭路碑”记载:“窃惟亭溪岭为鄞、奉、象三邑通衢,绵亘十余里,往来行人,日夜不绝……”亭溪岭高300米,东南高峻,西北坦斜,岭长5.2公里。相传在唐宋时已有此古道,山道宽约2米,鹅卵石铺就。岭之东,可通咸祥、大嵩,渡象山港至丹城和石浦;若向南,可过横溪、大岙至奉化白杜或裘村;欲向西,可乘横溪航船,笃悠悠地去宁波城内。
祥云亭
从城杨村出发,翻越亭溪岭,一路上满目苍郁,竹木夹道,群峰似浪,拍向天边。山岩树丛间不时传来走兽和飞鸟的鸣叫,使人陡生恐惧感和神秘感。过下凉亭、上凉亭,便是岭巅。这两个凉亭分别建于清嘉庆十六年(1811)和咸丰十一年(1861)。上凉亭又叫祥云亭。亭侧有光绪二十年(1894)“重修亭溪岭路碑记”,为白云寺吴石舜等三人所立。祥云亭墙面和屋面皆用石块和石板砌筑。亭旁有一泓清冽的祥云泉,旧时冬夏不涸,越岭者多饮用此甘泉,歇脚小憩,洗去尘泥,消解疲惫。
亭溪岭古战场关隘
祥云亭后面是石砌关隘,经过关隘后有两块偌大的平地,每块约百余平方米,相传为练兵场。从祥云亭左右两侧上去,一侧是一条残高1米多的斑驳的土城墙。据《鄞县通志》记载,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筑。另一侧即通往百步尖山顶方向,发现有三四个直径在10米至15米的营寨残垣,底部用山泥和石块围筑,每寨都有一米宽的进出口。旧时,上覆帐篷,为当年兵丁留守之处。100多年前,一场清兵与太平天国兵的激战就发生在亭溪岭巅。清同治元年(1862)四月,太平天国来王陆顺德自奉化进入鄞南,在百步尖亭溪岭,遭到清军重兵拦截,亭溪岭上刀光剑影,杀声震天,太平军最终获胜。至今,在百步尖下,亭溪岭墩,一条长达数十米,高约两米的土城和数处数百平方米的营寨,仍可寻觅当年战火的遗痕!(www.daowen.com)
从岭巅右侧南行约1公里,可通松涛翠竹簇拥的白云寺。据《四明谈助》记载:“唐云开山,恒有白云覆其屋上,因以名寺。”清代诗人忻鉴的诗中写道:“白云山上寺,冬日客来游。路绕悬岩曲,门遮古木稠。”
亭溪岭紧连“百步尖”。这座东钱湖周围的最高峰,又称“百步剑”,海拔400米,宋代袁爕诗中有“一山屹立万山朝,壮观棱棱倚碧霄”之句。登高远眺,近观东钱湖渔帆点点,飞鸟盘旋;远望甬城,高楼林立,一派繁华。
从岭巅往西下山,山道坦斜,苍松挺奇,秀竹婆娑。途经飞檐翘角的万寿亭和金碧辉煌的月涛寺(原为月涛庵),寺后山冈明月秀竹伴随着一座孤寂的众安塔。夕阳西下,塔影横岭,千年古道亭溪岭上,寺院、宝塔、溪水、古亭、行人,都沉浸在山光水色之中,犹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
数百年来,亭溪岭作为交通要道,不知迎来送往了多少行人。我们从祥云亭石刻楹联中可以感觉到彼时盛况:“竹韵松涛留客听,清风明月送人行”;“行行行行行且止,坐坐坐坐坐再走”。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亭溪岭渐渐冷落起来。如今岭上岭下,溪光山色,恍如与世隔绝。如果有兴登岭,可从鄞州横溪镇的周夹村叶家上山,或从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的城杨村上山,都可享受到亭溪岭独特难觅的乐趣。至今,此地已成了横溪居民登山健身、观景抒情的好去处。
然而,作为历史上的一个古战场和古交通要道遗迹,若能加以整修,亭溪岭也不失为东钱湖周边的一个独特的旅游景点。
(鲍贤昌 邬毛银 陆良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