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探寻古鄞:鄞东五乡牌门李楝塘的魅力

探寻古鄞:鄞东五乡牌门李楝塘的魅力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鄞东五乡“牌门李”楝塘仙几在人间,野气春阴水一湾。这是明代进士兴化知府张琦的《楝塘》诗,写的是今鄞州五乡镇汇纤村楝塘的风景。山清水秀的鄞东五乡,在明嘉靖年间,建造了东、西、、汇、皎五座闸,泄鄞东五个乡之水,总称五乡。五乡镇以此得名。“汇纤”,这个村名应该和水、船、纤绳有关。汇纤村村民多姓李。五乡李氏曾是清代甬上望族之一,它和当时东城的砌街李氏系同一宗族。

探寻古鄞:鄞东五乡牌门李楝塘的魅力

鄞东五乡“牌门李”

楝塘仙几在人间,野气春阴水一湾。

小艇不量轻与重,晚来撑出载青山

这是明代进士兴化知府张琦的《楝塘》诗(楝塘,字正华,家于今五乡镇,手植双楝于门塘上,故以“楝塘”为号),写的是今鄞州五乡镇汇纤村楝塘(即今“牌门李”)的风景

山清水秀的鄞东五乡,在明嘉靖年间,建造了东碶、西碶、img117碶、汇碶、皎碶五座碶闸,泄鄞东五个乡(老界、首界、阳堂、泰丘、灵岩五乡,即今邱隘、宝幢、东吴和北仑一带)之水,总称五乡碶。五乡镇以此得名。溪水悠悠,青山翠碧,一条碧波潋滟的后塘河穿越千年古镇,两岸粉墙黛瓦的大宅院,乌黑高耸的马头墙,灰色古朴的老墙门,斑驳的石板路。昔日三里长街,依河而立,店铺林立,行人如织。巍峨高耸的皎桥,分外妖娆,村落、房屋、行人、树木,倒映在水中,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江南小镇五乡,到处充满着诗情画意。

“牌门李”坐落在五乡西街汇纤村。“汇纤”,这个村名应该和水、船、纤绳有关。鄞东来自少白、宝幢、东吴的众多小河汇集于汇纤桥后便称之为后塘河,这一带河流又被当地人称为汇水河,汇水河缓缓地流过位于河中一个圆堍,使过往船只只有靠纤绳才能得以经过,这个圆堍就被人称为汇纤(纤绳汇集)之地,三根硕大的纤绳柱,上面有被纤绳深深勒过的痕迹。汇纤村由此得名。

汇纤村村民多姓李。五乡李氏曾是清代甬上望族之一,它和当时东城的砌街(即今宁波的碶闸街)李氏系同一宗族。据《鄞州地名志》记载:“南宋绍兴年间,刑部郎中李珏之子李义,迁居汇纤定居,繁衍发族。明代李正华,在汇纤桥东建宅,宅前门塘上手植双楝,故以号“楝塘”。明代万历二十年(1592),裔孙李云考中进士,名列第三甲七十二名,累官至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贵州巡抚。在宅前楝塘内建有进士石牌坊,俗称李家牌楼,加姓以牌楼为名,称李氏旧宅为“牌门李”。《四明谈助》中还记载:汇纤桥东数十步有楝塘李氏别墅,别墅边的护城沟、黄头墙、旗杆夹、马鞍埠头,高大的牌楼及气势恢弘的连三进厅堂,足见李氏府第的气派。

“牌门李”,自明永乐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李氏家族忠厚继世、耕读传家、代有名人。明代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贵州巡抚李云,当叛贼谋反时,挺身而出,率师御敌,就是其中的一位。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秋,尧臣死,子尚幼,其母奢社辉代领其事。兵权遂落贵州宣抚同知安帮彦(尧臣族子)之手,野心勃勃的永宁宣抚使奢崇明,暗中勾结(外甥)安邦彦谋反,以优势兵力进攻并严密封锁贵阳城。此时李云刚刚被恩准致仕(即今退休),即将启程返里,突闻此警,毅然留下,自告奋勇率师御敌。由于城中兵力不足,援军迟迟未至,兵疲粮绝,连草根、树皮、败革都挖尽吃光,战马屠尽,甚至发生了人与人相食的惨剧,情势万分危急。李云尽焚书籍冠服,预诫家人,急则自尽,皆授以刀缳。被围三百余日,城中原有十万户,存活者仅千余人。十月后,待朝廷援军赶到,全歼叛军,贵阳解围,李云与其他守城及增援将领史永安、刘锡元等皆立大功。明熹宗采纳御史邹元标奏章,擢李云为兵部右侍郎,史永安为太仆寺少卿,刘锡元为右参政。后李云被御史诬奏,说他贪贿启衅,致肇祸端。经过多次调查,最后为李云洗清冤屈,推翻强加在他头上的不实之词。卒谥“忠毅”,著有《粤东盐政考》等书。南明鲁王,念李云立有大功,追封为兵部尚书、太子太保。葬于五乡img118山桥西北城隍庙后,墓道有石羊、石马、石翁仲及巍峨壮观的石牌坊。(www.daowen.com)

“楝塘李氏别墅”墙门老照片

清初,在东城砌街李氏,出了名大学者李邺嗣,号杲堂,后人多称他为“杲堂先生”。他十二岁就能作诗,十六岁考上秀才,拜在黄宗羲的门下求学。李邺嗣是一名义士,明清易代之际,余姚黄宗炎因抗清被捕,被杀前,杲堂先生变卖全部家财将他赎出;张苍水被杀后,又是杲堂先生与万斯大一起殓尸营葬。他的诗文卓越成家,黄宗羲说他的诗“皆自胸中流出,而无比拟皮毛之迹”,然而这位熟稔音韵格律的诗坛宿将却爱上了民间的竹枝词。竹枝词是一种乡土民歌,他动情地写下了《img120东竹枝词》七十九首,用这种老百姓极其熟悉和喜爱的歌谣体裁,记述了自己对易代之前故国河山的追忆:“img121地原因贸易名,灵桥彻夜有人行。虽然岁得鱼盐利,不废桑麻本业耕。”诸如这样朴实的记录,洗尽铅华的歌唱,为后世留下了关于明末鄞县市井的白描,李邺嗣的作品因此被人们不断传诵,被认为是极具人民性的诗人。

夕阳西下,伫立在碧波潋滟的汇纤桥上,遥想当年门庭显赫黄墙琉瓦的李云府宅,门第是何等的气派,纤痕累累的纤柱,曾是当年纤夫血汗的见证。《四明谈助》中描述的200多年前(乾隆丙子1756年),《邱隘歼虎记》的故事就发生在汇纤桥附近,从而使悠久的汇纤桥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辞别依山傍水、风景如画的五乡“牌门李”,李邺嗣赞美家乡的诗句也随之飘来:

旧筑茅堂傍

img122峰,但当花信日扶筇。

行人尽爱先生宅,三派河归山六峰。

(鲍贤昌 张永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