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里塘溪行
出宁波城东,乘车驰过高楼林立的繁华都市,穿过烟波浩渺的东钱湖,湖上渔帆点点,鹰击长空,沙洲孤屿岳鄂王庙显得分外妖娆。路旁青山连绵,景色迷人。车经韩岭,越管江,行约1个小时,就到了有名人之乡之称的千年古镇——塘溪。
沙氏五杰故居
从塘溪镇的邹溪村向西南进入翠竹山下的沙村,风光秀丽的梅溪水库高坝横亘,与山村相依相偎。在水库建成前,梅溪蜿蜒穿流山谷,这条普通的溪水哺育了闻名全国的“沙氏五杰”。沿着鹅卵石(现在改成了水泥路)砌筑的村巷一步步向上,经过沙氏宗祠,石板古桥,再转弯向上,便来到了沙文求烈士的故居。这是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的一幢两进四开间的砖木结构住宅,坐北朝南,背倚青山,面临大溪,环境清幽。如此寻常简朴的两层农舍,却是中国现代史上威名显赫的沙氏故居!这是沙氏五兄弟出生、居住、工作过的地方。父亲是乡村儒医,去世时,长兄沙孟海(沙文若)年仅14岁,贫困艰难可想而知。在大革命的洪流中,四个兄弟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老二沙文求壮烈牺牲于广州,葬于红花岗。老三沙文汉长期从事对国民党军队的策反工作,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革命文化战线一员干将,50年代出任浙江省首任民选省长,后受“左”倾路线迫害打击,1964年蒙冤而逝,1982年平反。沙文汉的夫人陈修良,解放战争时期,曾任中共地下党南京市委书记,堪称巾帼英雄,夫妻俩皆是中国现代革命史上的传奇人物。老四沙文威,长期从事党的情报工作,是李克农、潘汉年手下的谍海干才。老五沙文度(沙季同)多才多艺,师从徐悲鸿,1938年赴延安,却英年早逝。沙氏昆仲,满门忠烈,皆为赤胆忠心的革命家。
走进沙氏故居,屋后庭前,楼上楼下,都能激发我们的思考。在特定环境下的特殊经历,使“沙氏五杰”成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艰苦历程的一个缩影。
沙耆故宅
与沙氏故居仅几十米间隔的“藜斋”,是名闻中外的画圣沙耆故居。沙耆与沙孟海、沙文汉既是本家,又是世交。藜斋是一幢颇为考究的砖木结构楼房。墙门内外、上上下下、门户过道间,曾经涂满了汉字、洋文、裸体壁画,令人目不暇接。时过境迁,至今依稀可见,让游人不胜感叹这位“中国的凡·高”。
沙耆(1914—2005),原名沙引年,生于沙村,自幼便显示了绘画天赋。沙耆是沙孟海为他取的艺名。1937年,经徐悲鸿推荐赴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深造。旅欧10年,勤奋卓绝,出类拔萃,油画创作成果丰硕,多次与毕加索等大师的作品共同展出,为比利时皇宫选购收藏,成为当地家喻户晓的东方画家。1946年回国,被徐悲鸿聘为北平艺专教授,因病未能赴任。嗣后,长期隐居乡里。家庭变故和精神上的打击,使沙耆后半生自我“幽闭”。虽半世孤寂,但未能消磨其高傲的性格和旺盛的激情。他那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精神,熔铸于西方油画中,一大批感人肺腑的艺术精品,终使这位几乎被人遗忘的画家,成为20世纪中国美术界不可替代的代表性画家之一,同时也是具有里程碑式特殊意义的一代大师。
2005年2月15日,91岁高龄的沙耆病逝于上海,安葬于上海青浦福寿园。
“昔闻塘溪水,今上沙耆楼。”这是沙耆常写的诗句。越剧《藜斋残梦》中唱道:“东钱湖畔,老樟树前。一缕秋风浮云散,一段往事怎如烟?说也肠断,唱也泪涟。夕照沙村孤灯远,月落藜斋残梦偏……”艺术地再现了天才画家的生命史和心灵史。
沙耆油画作品
离开沙村,沿水库逶迤向前,穿越梅溪隧道,山更苍翠水更清,童村渐映眼帘。冠山脚下的童村,地处梅溪中游,原为赤堇乡治地,1992年后并入塘溪镇。山岙中的村落,因村民多童姓而得名,俗称“童夹岙”。据《鄞县志》载:“唐德宗贞元间,苏州别驾童晏为避战乱,携子童森自嘉兴迁居此地,是为邹谷童氏。”
1997年建成的梅溪水库,是鄞州区的一座中型水库,现为咸祥大嵩滨海地区的饮用水源。高山峡谷间的梅溪水库,正处于童村和沙村之间,水库的源头就在童村的“屋脚下”。伫立村中老祠堂前环顾四周,八峰耸翠,双溪环流,村落沿溪依山而筑,越往里走,路就越陡,景色也越幽深。
旧时,童村经济不发达,耕地少,但山林资源丰富。童村人生活清苦,却志存高远。村口一亭曰“文昌亭”,寓“文化鼎昌”之意,纪念先辈,激励后人。尊师重教之风世代相传,山村农家“不比财富比育人”。一个世纪来,童村至少出现了27位教授或教授级的重量人物。(www.daowen.com)
童第周故宅
1902年,一个男孩诞生在童村。谁也没想到,这个叫童第周的男孩,在他17岁离开这个山村后,会走向宁波效实中学,走向上海复旦大学,走向比利时比京大学,走向世界生物研究的最前沿。他在二战期间回国,于困境中坚持科学研究,创造了诸多奇迹。他先后担任山东大学、中央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教授,历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美国耶鲁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研究员。在半个世纪的科研生涯中,一系列的重大发现和突破,使他成为我国胚胎生物学的奠基人、实验胚胎学的开创者,被列为20世纪世界最优秀的100位科学家之一。
如今,溪畔的童氏老屋犹存,爬山虎铺满山墙,传统家庭聚居的小院落,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沉静而灰暗。小院落最里面的几间,是童第周一家的故居。父亲童如祥是位私塾先生,特别重视子女的教育。童第周的大哥子承父业,一边教书,一边种田,着力栽培老二童第周;待老二考上大学,再齐心协力帮助老三……
如今,童村的后世子孙也很争气,国家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已有200多名学子考上了大专院校,宁静的山村透示着一种生气和活力。于是,小小的沙村和童村,分别被誉为“名人村”和“教授村”,成了当代甬上一绝。
沿梅溪继续前行就是上周村,俗称“上周岙”。明代的古庙——宝庆庙,矗立在村口溪畔的公路边。修葺后的宝庆庙颇显气派。大殿正上方的匾额为隶书“复兴中华”,正是山村骄子周尧所亲笔题写。村民的老屋依山傍溪而筑,沿山坡逐渐升高。整个村庄沿溪坑呈带状分布,周尧故居位于村庄中部、溪流之畔,原为并排的两间两层砖木结构老屋。村民们正忙着修缮残破的老屋。当年,周尧的父亲是村里私塾的教书先生,家境较好。少年周尧酷爱大自然,学生时代对昆虫学产生了浓厚兴趣。1936年,在亲友资助下赴意大利拿波里大学攻读昆虫学博士研究生。回国后,受聘于西北农业大学,任博士研究生导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当今世界四大昆虫学家之一,被国内外的人们誉为“蝶神”“虫坛怪杰”“亚洲之光”等。周尧,是赤堇山中走出的又一位世界级人物。
2008年12月15日,一代昆虫学大师周尧病逝于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离开了这个依然鸟语花香的世界,享年97岁。在西北农大美丽的校园里,也有一座像故乡东钱湖畔的昆虫博物馆,收藏有70余万套昆虫标本、3万余册藏书、4个宽敞明亮的展厅讲述着昆虫世界的奥秘,也述说着一代科学家对昆虫事业的毕生追求。
周尧故里
夕阳西下,山村升起缕缕青烟。辞别山清水秀的名人故里,当代书坛泰斗沙孟海咏《塘溪》的诗篇仿佛又回响在耳边:
塘塍咫尺路,松下独盘桓。
偃仰虬龙势,寻常风雨看。
竟忘六月暑,时送九秋寒。
天籁凭空起,波涛涌树端。
(王重光 鲍贤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