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牛岭上烽火台
在鄞州区咸祥镇海拔125米的黄牛岭墩,有座建于明代、用于抗击倭寇的烽火台,这就是名闻遐迩的黄牛岭烽火台。
黄牛岭,地处象山港畔,因形如黄牛而得名。长达数千米的山道,松竹茂盛,逶迤曲折。从竹头上岸的倭寇,偷袭咸祥、大嵩,黄牛岭是必经之地。明洪武二十年(1387),明太祖朱元璋派名将汤和筑造抗倭御敌的大嵩所城,城内屯兵操练,筑堞数垛。城外设赵家基、球山、横山、黄牛岭、竹头、火爬岭共6座烽火台,加强侦察瞭望,以抗击倭寇入侵。
黄牛岭上烽火台
黄牛岭烽火台,为海疆雄镇大嵩城6座烽火台之一,是抗击倭寇的前哨站。驻守在山上的兵丁长年累月,风餐露宿,担负着海上的警戒任务。夜幕降临,一弯冷月挂天边,驻守兵丁未敢掉以轻心。只要海面上一有风吹草动,烽火台就点燃烽火,森严壁垒的大嵩所城,顷刻就会呈现鼓角齐鸣、烽火连天的壮观场面。明嘉靖四十年(1561)五月,倭寇进攻大嵩所城,图谋劫夺军械库粮草、兵器。接烽火台警报,全城将士严阵以待,出其不意,奋起抗击,打得敌寇狼狈逃窜。咸祥大嵩人民抗击倭寇,英勇杀敌,血染大海,可歌可泣,名垂青史。随着岁月的流逝,黄牛岭烽火台,至今仍巍然屹立,雄姿不减,折射出更加迷人的风采。
阳春三月,风和日丽。出宁波城东,乘车驰过烟波浩渺的东钱湖,岸堤杨柳依依,桃花绽放,岳王庙在春色下显得分外妖娆。路旁青山连绵,一片生机盎然。穿管江、越塘溪,行约1个多小时,车至咸祥,折西南沿乡间小路行约2千米,就来到让人肃然起敬的黄牛岭下。一起上山的朱平江先生,是个从小在黄牛岭下放牛长大的土生土长的咸祥人,至今也有40多年未上过烽火台了。
烽火台下古关隘
远望黄牛岭山峰,满山苍翠,杂树丛生,从山下已难以望见烽火台真容了。烽火台下两山峰间,原有条崎岖小道,今因建象山港大桥隧道而被掩埋。穿过工地,见山间有座小庙,名曰“龙王堂”,堂中塑有龙王神像,案桌上供香烛鲜果,烟雾缭绕。堂后小道清溪犹在,溪水悠悠,清凉甘甜。沿小径继续上攀,两山腰间筑有数道用乱石垒砌的土城墙,每道宽约1米,高约1.3米,长60余米,每道土城墙中间相隔8—10米,中间留有关口,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入”之势,此地应该是明清时期留下的抗倭古战场遗址之一……(www.daowen.com)
穿过一道道关隘口,沿山岭小道继续向烽火台行进,山不高,而荆棘丛生,路宽三四十厘米,两旁草木至少有一人多高,足见人迹罕至。越接近山顶,攀登越困难。朱先生手握柴刀,披荆斩棘,奋勇向上,汗流浃背,手指还划出了鲜血,经过1个多小时的攀登,终于来到了这座海拔125米高的黄牛岭烽火台。
黄牛岭巅的烽火台,上尖下宽,全用野山乱石垒砌而成。台基各边长8.35米,高3.20米,除西边台角有部分坍塌外,其余尚完整,台面中间低凹,想必用来堆柴生火。台顶杂树下有块鄞州区文保单位立的石碑,上书“黄牛岭烽火台”。烽火台下尚有一米多深的壕沟,纵横交错。据传,这些壕沟是1944年农历八月三十日,日寇进驻大嵩真武宫后,强掳民工来此筑烽火台和瞭望所时遗留下来的。
登临黄牛岭烽火台,远望象山港,犹如玉带银练,渔帆点点,海天相连。黄牛岭和西边鄞奉交界的狮子山山巅的烽火台,傲然挺立,遥相呼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那个金戈铁马、刀光剑影的战乱年代离我们已经远去,也依稀离我们很近,脚下依山而筑、蜿蜒曲折的关隘、城堞上爬满了青藤,伫立在烽火台上,遐思无限。鄞人何仲刚的诗意也随之飘来:
长天东望浩无边,骇浪惊涛年复年。
抗击豺狼留史笔,只今海上静烽烟。
(鲍贤昌 张明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