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岐西村:宋末名将张世杰后裔的故乡

岐西村:宋末名将张世杰后裔的故乡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忠烈一门岐西村看江水,潮落潮生粤海中,国尚有君,何处间关从二帝;听秋声,风来风去崖山下,天教绝宋,至今气节属三人。而这“三忠”之一的宋末名将张世杰的后裔,就隐居在浙东鄞州的岐西村。在岐西村居住的400余户人家中,将近一半是杨姓。隐居岐西村的张世杰之子,改从母姓以杨为姓,将张世杰的“越国公”改称“稽国公”。隐居于岐西山岙的张世杰后裔谨遵祖训,仍未复张姓。

岐西村:宋末名将张世杰后裔的故乡

忠烈一门岐西村

看江水,潮落潮生粤海中,国尚有君,何处间关从二帝;

听秋声,风来风去崖山下,天教绝宋,至今气节属三人。

这是广东崖山“三忠祠”的名联。而这“三忠”之一的宋末名将张世杰的后裔,就隐居在浙东鄞州的岐西村。

岐西村聚居着两百余户张世杰的后裔

宁波市城区,乘车往东约43公里,便来到了一个三面环山、一面濒海的小山村。村中小桥流水,风景迷人。下车往村里走,最先看到的多是新式的楼房,随着地势渐渐升高,映入我们眼帘的渐次变为古旧的瓦房,这些房子无论是门、窗,还是整体的构造、布局,都透出一种浓浓的古味。山岙冈峦重叠,树木阴翳,满眼是茂盛的竹林和枝干粗大的杨梅树,这是一个有着700余年历史的古老山村,由于这个山村位于瞻岐镇西部,故取名为岐西。

在岐西村居住的400余户人家中,将近一半是杨姓。据考证,他们都是宋末“三忠”之一,与文天祥、陆秀夫共同抗元而殉难于广东崖山的张世杰的后裔。据史料记载,南宋德祐元年(1275),元兵南下,张世杰与其弟携家眷领兵守镇海,曾将前来劝降的卞彪断舌于巾子山。翌年,张世杰领兵转战闽粤,而其子“潜匿四明僻处,谓之瞻岐,盖以帝居其西也”。祥兴二年(1279)春,文天祥被俘,张世杰、陆秀夫集战船千余艘、兵民20 余万,在广东崖山与元军进行最后决战。元将张弘范率军追击,猛烈围攻崖山,宋军殊死迎战,直至兵尽矢穷,全军覆没。陆秀夫身系国玺,背负末帝跃入波涛,张世杰率余部突围,遇风暴牺牲。至此,南宋亡国。隐居岐西村的张世杰之子,改从母姓以杨为姓,将张世杰的“越国公”改称“稽国公”。此后,他的后裔就世代居住在这个背山面海的山岙里。

据岐西杨氏祖辈传说,杨氏始迁祖最早在瞻岐居住之地并非西岙,而是东岙的一个叫杨家坑的山岙之中。但此处地势低洼,海潮时常漫入岙中,起居多有不便。时年隆冬,一场大雪,太公登马腰岗山头观望,但见四周群山,白雪皑皑,唯西部山岙礓礤墩一带仍绿树繁茂,并无积雪。太公大喜过望,认定此乃冬暖夏凉之福地,遂生卜居之心,不久便移居西岙,从此定居下来。

在现存的《杨氏族谱》抄件中,有这样一段杨氏祖训:“读书为本,宜延名师,朴者为农……敦亲睦,好相邻,有无相济,出入相顾,疾病相扶……”杨氏先祖要求后代儿孙注重读书和务农,训诫他们远离官场和经商,过那种踏踏实实的樵耕生活。隐居于岐西山岙的张世杰后裔谨遵祖训,仍未复张姓。改从杨姓的张氏后裔世世代代在这偏僻的山岙里过着与世无争、勤劳朴实的耕读生活。

岐西村有“三宝”:杨家祠堂、古樟树和杨氏始迁祖第一代太公坟(即张世杰儿子的古墓)。张世杰殉国80余年后,明太祖朱元璋起兵推翻了元朝统治。张世杰等为国尽忠的英雄事迹便在民间广为传播。广东、浙江等东南沿海当年张世杰战斗过的地方先后建起了祀庙,百姓缅怀英烈,把张世杰奉为神灵。仅宁波一带便有镇海巾子山的“张公祠”,三山的“行慈庙”,奉化杨村的“摷拘庙”,咸祥的“笃头庙”“卢浦庙”“演洞庙”等10余座。岐西村作为张世杰后裔最早的隐居地,自然也保存着杨氏祠堂。据杨瑞金老人回忆,杨氏祠堂为五间二进,三扇大门,门楼悬挂“杨氏祠堂”匾,进门挂“节孝”额,有戏台、天井及两厢楼,戏台两檐高高翘起,螺旋形的藻井上嵌有铜镜。单檐歇山顶的祭厅,高悬“燕囍堂”,两旁柱上镌刻着杨霁园先生撰的金光闪闪的“生金国,扶宋国,封越国,忠裔潜踪称稽国;偕文山,同叠山,殉崖山,名山衍派隐岐山”的楹联,分外鲜艳夺目。梁上悬挂着“永怀祖德”“进士”“登科”“贡元”及“葛藠庇根”“臬宪风清”等匾额,堂中三暖阁设三神龛,中龛用朱漆金字书“始祖宋少傅枢密副使越国公神主”,左龛为“一世祖宋遗民福一府君神主”,右龛为“二世祖宋遗民禄二府君神主”。每逢元旦、寒食两节,杨氏族人便在祠堂内设香案、备羹饭祭祖。(www.daowen.com)

杨氏始祖宋福一府君之墓

古村中心,有两棵古樟树,传说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樟树高约20米,粗需三人合围。根深叶茂的古樟树遮天蔽日,是人们夏季聊天纳凉的好去处,现今成为该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岐西村还曾出过一位名人,他就是晚清为杨氏宗祠撰写楹联的杨翰芳(杨霁园)先生。杨翰芳16岁中了秀才,18岁那年考举人,由于考官认为他的文章太深奥,不敢批阅,结果没有录取他。从那时起,先生就自己办起了私塾,当时在宁波一带享有盛名。在杨翰芳先生的书斋里,有一个精致的木质盒子,上面刻有蒋介石的名字。原来蒋介石久仰先生的大名,寄上文章让先生批阅,还邀请先生出山效国,因先生坚辞不就,只得作罢。

犀牛山麓祀张世杰的“忠节亭”

青山环抱的犀牛山麓,数十座古墓掩埋在这里,他们都是长眠数百年的杨氏先祖。2006年重修后的杨氏祖墓,横栏碑上写着“杨氏始迁祖宋福一府君之墓”,高大的墓庐上青草嫩绿,周边松柏苍翠。碑上刻着瞻岐名人桑文磁的草书云:“此名犀牛望月之地,杨氏故人合葬于此。公本姓张,乃宋末英烈越国公之子,为避国难,于宋末元初携家眷渡海隐居此岙,改姓杨氏,生三子,分居奉化杨村、瞻岐西岙、鄞西大皎,绵延世泽,于今历七百余载。”旁有鄞州区文管会立的碑牌一块,上书“祖坟山杨氏祖墓”。祖墓西北有“忠节亭”。亭联曰:“文韬武略,侠义胆肝昭日月;忠君爱国,浩气正然震海宇。”亭中立有“始祖传略”碑。据文献及碑记载:张世杰,山东青州岭下人,幼随双亲至燕京,后流寓范阳。少从张柔戍杞,宋景定元年(1260),除黄州武定诸军统领,败蒙古兀良合台于黄冈。咸淳五年(1269),领兵湖北赤滩浦抗元,改京湖都统。咸淳十年(1274),元军攻郢州,世杰拒降,以石为城抗元。德祐元年(1275),世杰“尽以家资为军费”,应诏解江西饶州之围。德祐二年(1276),元兵进逼临安,南宋皇室降元。文天祥、陆秀夫等愤然率部避难闽广南海,而张世杰转战浙东,屯兵镇海巾子山,后又领兵南下,至福建,与文天祥、陆秀夫共辅南宋末帝,张世杰封为枢密副使。此后,张世杰又与皇室转战南海,以崖山为营,直至与元军殊死决战,魂归大海,谱写了一曲悲壮的赞歌。白云悠悠,青山巍巍,飞檐翘角的“忠节亭”与杨氏祖墓,交相辉映。

肃立亭前,缅怀张世杰的丰功伟绩,明代林时跃《登巾子山吊张越公》的诗意随之飘来:

孤臣一旅捍危城,巾子山前白浪盈。

今日田张昔日卞,越公遗恨定难平。

(史芸飞 鲍贤昌 张永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