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然南郭孝子祠
南郭巍然孝子祠,千年古木更添姿。
东头即是慈亲冢,稍慰晨昏雨露思。
这是清代学者万斯同先生笔下《西竹枝词》中的诗,描写的是甬城南郭巍峨壮观的董孝子庙。
祠庙外景
董孝子庙,奉祀的为甬上孝子第一人董黯。据碑记载:“黯固人,幼丧父,长以樵薪侍母,笃孝承欢,奉事惟谨。母嗜大隐溪水,黯日汲供之,雨春不辍。东邻有辱其母者,黯取其首级认祭之,事闻于朝,诏释其罪,征之为郎官。黯不就,归隐甬水。其宅位于今鼓楼东侧之渡母巷者也。自句章返葬母柩于祖关山之原,筑草堂伴灵,昏定晨省,宛如亲在。逮黯弥留,遗命埋骨母侧,慰瓜瓞之思。敕封孝子。”
董孝子庙始建于东汉延光三年(124),因董黯被敕赐孝子封号,里人在其故居立祠奉祀。唐大历丁巳(777),刺史崔殷修葺庙宇,亲撰碑文。北宋建隆年间,知州钱亿自草堂迎董母像进城中之庙。明正统二年(1437),郡守郑珞再加整治。至清嘉庆甲戌(1814),城中市廛日盛,熙攘纷沓,有碍安宁,经群议,迁庙南郭草堂而新之。道光七年(1827),鸠工庀材,庙貌巍峨,甲于一方。1999年6月,因萧甬铁路复线建设和宁波火车南站扩建,而迁建于全祖望墓北的尹江岸路旁。
新建的董孝子庙坐落在树林丛中,红墙黛瓦,巍峨壮观。五开间连三进,有五扇大门,比宁波城隍庙还气派,这在甬上也极为少见。门厅正中大门上方悬挂黑底鎏金匾额,上有甬上著名书法家曹厚德先生写的“董孝子庙”四个大字。门两侧石壁上楹联为:“东汉以来千古,有虞而后一人。”大门上画着秦叔宝和尉迟恭,各持一把屏扇,抱一只法瓶,瓶上插着牡丹和莲花。门旁置石狮一对,石狮子前檐廊柱上有毛翼虎作、郑玉浦书的楹联:“孝子不匮,礼式尔类;大道之行,克兴吾邦。”
董孝子庙
左右四扇大门上也各有门匾,东次间门上镌匾“酬雨露思”,系周律之书写。其门旁只剩一下联“奉诏亦知心”。西次间门上镌匾“报三春晖”,为贺圣思书写。其门旁也只剩一上联“为劳千里使”。东梢间和西梢间,门神相同,两将军手执钢鞭、双锏,背上插满顺风旗,似乎在率领千军万马。东梢间和西梢间门上镌匾为“百善之冠”和“孝为德本”,分别由甬上当代书法家沈元魁和沈元发书写。
庙东侧,有一砖式门楼,中书“中军殿”,是为纪念慈城孝子张无择而设的。内有一明代两重硬山顶建筑。董孝子庙原本无“中军殿”。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慈溪邑令赵崇遂在修复时,又附张孝子无择像于侧。洪武四年(1371),太守张琪迁慈邑之祠于郡时,在海曙楼东侧按慈城的模式重新“克隆”了“董孝子庙”,把张孝子的“中军殿”也带了进来。现“中军殿”为清道光九年(1829)建造的。
进入正中大门,迎面是戏台屏风。与众不同的是,屏风中央开了一道门,门后的戏台也是活动的,可拆可装,这是为方便抬神出阁巡游而设置的。门的上方有一块当年皇上恩赐的匾额,上书“敕封纯德征君之庙”。据庙志记载,“皇帝诏曰”的圣旨下于宋开宝八年(975)九月十七。(www.daowen.com)
飞檐翘角的戏台,双鸱吞脊,戏台的正中上方悬挂着一横匾,上书“望云台”,戏台两侧的石柱上镌刻着一副对联:“声奏兰陔一曲和平神听乐,舞呈莱采千秋兴起孝思同。”戏台内顶部中间为一个大的卷棚顶。戏台后有通道与门厅和左右厢房的楼上相连。门厅的楼上为演员的化妆室和休息室,厢房的楼上为女眷、贵宾看戏处,有楼梯通往大殿的两梢间。东厢房楼下北端立有三块石碑:一块是明代嘉靖癸丑(1553)春三月,宁波府为孝子董黯立,碑阳刻着“汉赠淑德夫人董母墓”,碑阴刻的是董孝子的祭母文;另一块是清咸丰五年(1855)的“重建汉孝子董君庙碑记”;还有一块是1999年立的“迁建董孝子庙碑记”。
大殿系五开间硬山顶,红灯高悬,庄严肃穆。庙堂前檐和走廊上刻着柱联:“报母心坚,不避汉廷三尺法;复仇事了,焉知帝赐两朝荣”,“播声千载,孝亲模楷光前代;造福九州,强国英豪裕后人。”大殿正中塑有董孝子坐像。董黯神态安详,栩栩如生。坐像前放置着一张饰有朱金木雕的元宝形供桌。在东西次间的两壁,立有根据元代郭业所辑的《二十四孝图》所刻的石碑。此处原供奉着历代建庙有功的人士。
步入后殿,两柱鲜艳夺目的楹联映入眼帘:“五十里溪流凝碧,二千年庙貌如新。”殿中原供奉的是董孝子的父母,今被一道照壁所替代。照壁正中用堆塑的形式,讲述了董孝子汲水献母的故事。董母坐在柳树下,孝子跪献甘泉,身边放着两只水桶和一根扁担。堆塑的两边有一副对联:“清溪掬水奉慈母,明郭建祠荐瓣香。”此前后两联都由周冠明先生所撰。那照壁的后面是李羡唐先生用行书所书的清万斯同的《西竹枝词》全诗。
除此之外,还有陈联飞先生文中提到的五处祭祀董孝子的庙:一是在慈城,一是在鼓楼东南边的“董孝子庙”,一是在江东的“甬东孝子庙”,还有两处为“董氏家庙”。现在尚保存完好的只有甬城南郭的董孝子庙了。
游毕孝子祠,董黯“泉涌成渠”事迹孝感人间。当时的慈溪(城)淡水资源匮乏,慈江、姚江与甬江相通,随潮汐进退,水质是咸的。其母病,嗜故乡大隐溪水,因路远不能时常取得,于是董黯在大隐溪滨筑了一室,用板车把母亲送到溪滨奉养。等其母疾愈乃归。为从长计议,董孝子在所居舍旁筑土坎拦截溪水,进以奉母,泉味如同大隐溪水。“泉涌成渠”,被后人认为是董黯孝感动天所致。缅怀先贤,浮想联翩,《城南古迹·拜董征墓》诗不由得涌上心头:
郊行再拜征君墓,埏道长怀季海碑。
妙墨已随灰劫尽,寒泉犹泻墓庐悲。
望云不隔慈湖水,考异谁来楚客疑?
密迩先茔余丙舍,年年瞻拜酹新醾。
(鲍贤昌 陆良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