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白杜古鄞城
出宁波城东,乘车驰过高楼林立的繁华都市,就是素有“西子风韵,太湖气魄”的风光秀丽的东钱湖。只见湖上渔帆点点,位于沙洲孤屿的岳鄂王庙在春色下映衬显得分外妖娆。路旁青山连绵,景色迷人。汽车行半个多小时至横溪折南,沿曲折的公路继续前行,随着车轮的转动,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有800多年历史的秦朝古鄞城——白杜。
千古白杜鄞城山
白杜地处奉化市东陲,南临莼湖镇,东北与鄞州区接壤,距宁波市区25公里,是古明州至台州的交通要津。此处三面青山耸翠,一条西出的清溪出奇的澄碧和美丽。早在春秋战国时,依山傍溪的白杜,就已有先民垦荒、开拓村落,从事农牧渔猎,繁衍生息。在两千多年前,当如今的三江口还是芦荡荒涂、人烟稀少之时,白杜的鄞城山下,却早已是海陆商贾云集、八方易市之所。《鄞县志》称:“鄞因赤堇山而得名,堇加邑(阝)为鄞。”这可能是古代“鄞县”地名的由来。
据史料记载:古鄞县在白杜建城时间约在秦嬴政二十五年(前222),古鄞县与治地分别今鄞州同谷的县和今余姚大隐城山渡的句章县,共同鼎立于浙东,同属会稽郡。其管辖范围大致包括今鄞州区东部、北仑区、奉化市、舟山市、宁海北部及象山县一带。在589年的隋代,鄞县并入句章县,县治迁往小溪(今鄞江桥),直到771年的唐代,县治移至三江口,宁波城的雏形才出现。
白杜古鄞城,是否还有遗迹可寻?据南宋宝庆三年(1227)成书的《四明志》记载:“奉化县,本会稽郡鄞县地……今县东五十里有鄞城山,下有广福院,旧曰鄞城院,即古鄞县治所也。”我们在山脚下,苦苦地探寻古鄞城,憾于遗迹不多。然而,站在高高的山巅俯瞰,这块土地略呈正方形,地势平缓,南高北低,三面环山,东有马家山湾、苹果山与竹木岭相连,北有堇山、庵山、乌竹山等小丘作为天然屏障,南靠啸天龙山,西有一条山溪流过,当做护城河,中间水道密布,田地广袤,这些条件均符合秦汉时建城的一般规律。
沿着山溪,我们来到了村西的城隍庙,这是当年县官报到宣誓就职的地方,几经毁建,现只留下一道清代建筑的山门,大殿、厢房早已成为废墟,杂草丛生,一片荒凉。随后,我们又从城隍庙向南,到了一条小溪旁,小溪的不远处是一座高大的山,当地人称为啸天龙山。据说古县治就在山麓溪水的北岸、城隍庙的东面。虽在山间小道上发现铺着鹅卵石的古道,但是我们要寻找的古城墙、古树、古物等却难觅踪迹。
竹木岭下是山厂村,村的东面有一条被称为校场弄的穿村小道。“校场”是古时演武练兵的场所,现校场弄旁有一块荒地,有村民告诉我们,听祖上说这就是古代军队操练的场所。试想两千多年前,曙光初照之时,校场上练兵习武者,个个精神抖擞,勇猛威武,杀声震天。校场四周,旌旗飘飘,好一个威武之师,雄壮之城……
从山厂村经崎岖的鹅卵石小道至孙侯村,该村有古窑七座,村后的山下遍地都是碎瓷片和窑址,堆积层达五六米。听村里老人们说,宁波解放前白杜到山厂村的路上,随处可见房屋废墟。这些印证了明嘉靖《奉化图志》中描述的“鄞城旧址有城郭状。近城山处有古城隍庙,遍地砖结,古圹累累。垦辟者偶见之。有瓷器古窑,堆垛成丘,掘三四尺,广延二三里”的情景。而白杜周围一带也是秦汉古墓最集中的地方。2008年,白杜南岙殡仪馆地块考古发掘,在五万平方米的山坡上就发现了有120余座墓的西汉至晋的古墓葬群。1996年还在白杜清水塘发现过古代冶炼场的废渣……(www.daowen.com)
由于时代的变迁,白杜古鄞城虽已失去了往昔的辉煌,但鄞城山下、清溪两岸留下的鳞次栉比的民居,青苔斑驳的街坊小巷,青山下古鄞城院遗址,高耸的城隍庙及杂草丛生的“古校场”等,表明这里曾有过八方云集、车马喧闹的繁华景象。在古鄞城治所废弃230余年后,一座新州城——明州城在三江口崛起了。清人李调元《登宁波城楼》诗云:
清代修建的古城隍庙
雉堞凌云脚下堆,鲸波带日岛边回。
江中船出海中去,洋外帆从天外来。
地近东溟先见日,云垂南浦忽闻雷。
不知何处蓬莱是,遥看沧沧贝阙开。
(王 玮 鲍贤昌 陆良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