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民间组织与公共卫生:危机转化为发展的动力

中国民间组织与公共卫生:危机转化为发展的动力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中国能够通过这次“非典”危机,充分吸取教训,完善城市和农村的公共卫生与防疫体系,增强国家的危机处理能力,提高全民的卫生意识、健康意识、环保意识,并以此为契机提升民族凝聚力、党和政府的凝聚力、社区凝聚力,那么,我们就能将一场灾难转化为中国持续发展的动力,我们就能将暂时的经济损失转化为长久的社会经济发展。本次非典危机的特点之一就是复杂性、反复性与长期性。

中国民间组织与公共卫生:危机转化为发展的动力

四、如何将危机转化为发展的动力?

应当说,面对“非典”危机,我们的当务之急已不仅限于采取果断措施控制“非典”,更应当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化灾难为契机,变危机为动力。而后者才是更大的挑战。如果中国能够通过这次“非典”危机,充分吸取教训,完善城市和农村公共卫生与防疫体系(特别是包括对艾滋病的预防),增强国家的危机处理能力,提高全民的卫生意识、健康意识、环保意识,并以此为契机提升民族凝聚力、党和政府的凝聚力、社区凝聚力,那么,我们就能将一场灾难转化为中国持续发展的动力,我们就能将暂时的经济损失转化为长久的社会经济发展。而在这一转化的过程中,民间组织将扮演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

通常,政府行为的优势在于强度和速度。然而,由于政府开展活动的成本较高,因此,这决定了政府更适合于在危机高峰期集中资源,采取果断措施,而并不适合于在危机后期,如何将一些已取得的成果固化。比较而言,民间组织由于没有庞大的官僚体系,依靠的又主要是基层的志愿者资源,因此其活动的成本较低,行动亦容易持久。本次非典危机的特点之一就是复杂性、反复性与长期性。在没有解决病原学问题和产生疫苗之前,SARS随时还可能卷土重来。而且,艾滋病或其他疾病也可能随时爆发。因此,全民的卫生教育、环保教育、健康教育就显得尤其迫切。而在将宣教运动转化为民众自觉自发的习惯与文化方面,民间组织就可以长期发挥作用。以环保教育为例,如果仅仅通过政府突击式的宣传,其作用显然非常有限。这是因为,要将环保的口号变成公民自觉的行为,它需要的不仅仅是口号,更需要具体的行动。只有通过公众的参与与持久的行动,口号才能转化为群众自觉的行为。从近年来一些民间环保组织,如“自然之友”、“地球村”的实践看,民间环保组织是动员公众参与环保行动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将环保口号转化为公众行为的理想模式。因此,在后SARS阶段,政府最迫切的任务之一应当是积极动员基层民间组织的力量、激发公众的志愿者精神,通过民间持久的活动,将抗击SARS的成果进一步沉淀下来。否则,在某些层面上,中国为这场灾难付出的沉重代价极有可能白白损失了。

然而,从中国十多年基层社区建设的经验看,中国基层民间资源的动员存在两个制约因素。一是一些地方政府缺乏动员民间资源的意识;二是一些民众缺乏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社区缺乏民间组织载体。虽然一些地方政府、民政部门也认识到这一问题,并试图培育和发展社区的公益性组织,但是却苦于很难找到将民众、社区凝聚起来的突破口。而这次“非典”危机不仅关系到老人和孩子,也关系到成年人;不仅关系到本地人口,也关系到外来人口;不仅关系到政府、企业的利益,也直接关系到个人的切身利益,而这正是将民众、社区,乃至民族凝聚起来的良机。因此,民政部门正可以利用这一契机,积极引导、培育和发展社区环保组织、志愿者组织、卫生与健康组织、公益热线组织等,从而有效动员民间资源。(www.daowen.com)

【注释】

[1]原文发表于美国电子期刊《Perspectives》,2003年7月。美国密西根大学政治学系王增绪博士(音译)为本文的修改提出了许多建议,在此表示感谢。

[2]邓国胜.非营利组织评估.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