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简单养生最美,请别让复杂毁了你

简单养生最美,请别让复杂毁了你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八章简单的养生最美我们活在这个世界,就像被搁置在一条传送带上,每天不断地奔跑,甚至奔命。留住一方清雅的角落,让心灵有个落脚的岸。这无疑引起了鸟类学家们的关注。对于来自世界各地的候鸟们来说,这个小岛是它们迁徙途中的一个落脚点,一个在浩瀚大海中不可缺少的“彼岸”。早已筋疲力尽的鸟儿们,只能无奈地在“彼岸”上空盘旋、鸣叫,盼望着奇迹的出现。否则,将在匆忙喧闹的生活中迷失,找不到真正的自我。

简单养生最美,请别让复杂毁了你

第八章 简单的养生最美

我们活在这个世界,就像被搁置在一条传送带上,每天不断地奔跑,甚至奔命。然而到头来我们往往发现,倾尽一切所追逐的,都是世俗的需要,而非心灵的需求。富可敌国的人,未必找到了快乐;权倾一方的人,未必寻觅到了幸福。快乐和幸福,说到底,不是金钱和权力,只是心底里的一种安闲与宁静

如此说来,应尽早摒弃一切奢求、贪欲和妄想,卸掉一切外衣、面具和伪装。只要做到不听任物欲横流,也就守住了自己内心的一方净土,正所谓“清心寡欲”而已。只有寡欲,才能宽心,事事容得下,放得下,身心渐渐被涤荡。思想得到了净化,灵魂得到了滋润,心性自然也就被颐养得生生不息。

给心灵找个停泊的港湾

《诗·卫风·氓》中有言:“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意思是淇水再宽总有个岸,湿地再广也有个边。

那么,我们的心灵呢?是否能保持一种平常态,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留住一方清雅的角落,让心灵有个落脚的岸。哪怕任由思绪的音符在平静的心底荡起团团柔和的涟漪,也是一种卸载与放松。

人们曾看过一位很久以前著名航海家的日记,其中记录了这位船长的一次让他百思不得其解的奇遇:

当时,我正率领着整只船队航行到大西洋海域,一片茫茫无野。不远处,我们看到了一个庞大的鸟群在浩瀚无限的海面上空,久久地盘旋,并不断发出震耳欲聋的鸣叫。

当许多船员正在为这样壮观的场面而奇怪的时候,更令人惊异的现象出现了:许多鸟在耗尽了全部体力后,义无反顾地向茫茫大海飞去,不断激起了海面上的阵阵水花……

事实上,那位船长并非是这一悲壮场面的唯一见证者。在他之前,很多经常在那个海域捕鱼渔民被同样的景象所震撼。

这无疑引起了鸟类学家们的关注。在长期的研究中他们发现,来自不同方向的候鸟,会在大西洋中的这一地点会合。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一直没有人搞清楚那些鸟儿为什么会一只接一只、心甘情愿地投身大海。

这个谜团终于在本世纪被揭开。原来,海鸟们葬身的地方,几百年前曾经是个小岛。对于来自世界各地的候鸟们来说,这个小岛是它们迁徙途中的一个落脚点,一个在浩瀚大海中不可缺少的“彼岸”。在它们极度疲倦的时候,可以在此让身心得以栖息。

然而在一次地震中,这个无名的小岛沉入大海,永远地消失了。

可对于迁徙途中的候鸟们而言,它们并不知道那个被淹没了的“岸”已经没有了,仍然一如既往地飞到这里,希望稍作休整,摆脱长途跋涉带来的满身疲惫,积蓄一下力量,从而开始新的征程。

但是,在茫茫大海上,它们却再也无法找到寄予希望的那个小岛了。早已筋疲力尽的鸟儿们,只能无奈地在“彼岸”上空盘旋、鸣叫,盼望着奇迹的出现。当它们终于失望的时候,全身最后的一点力气也已经耗费殆尽,只能将自己的身躯化为汪洋大海中的点点白浪。

同样,在紧张忙碌的生活中,在人生漫长的“迁徙”旅途中,每个人都有身心疲惫的时候,都需要有一个可以憩息身心的地方。适当的时候,允许自己喘上一口气,稍作休整,让自己的心灵得以放松。不要像那些海鸟一样,非要等到自己筋疲力尽却找不到落脚地的时候,才意识到“彼岸”已远去。那时,无论怎样后悔也都晚了,只能将自己的生命一头栽进物欲横流的海潮之中。

我们是否经常发现自己莫名其妙地就陷入了一种不安之中,却找不出合理的理由?这时不禁就会发出感叹:如果游动的灵魂可以找到一个彼岸依靠该有多好,能让漂泊的身躯和心灵有一个停靠的港湾,安心而舒适地休整,又该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

古时的人们一直都在寻找一个安宁祥和的桃花源,在人生不得志时,可以寄托灵魂的地方。如今,当身心疲惫时,都市中人只会借着夜色而放纵着自己的愁绪。举起高脚杯,游荡在五光十色之中。可是,高脚杯里的斑斓,怎么也消不散堵在心中的烦闷与茫然。于是,在杯中找寻灵魂安置之处无果后,便又学着古人跑到深山茂林中继续求觅,却仍然逃不出世俗的缠绕,心灵始终不能靠岸。

因为,在面对生活时,我们的内心会发出一种微弱的呼唤。只有躲避开外在的嘈杂和喧嚣,抛弃利益和争夺,秉持着一颗无欲无求的心,静静地聆听并顺从它,我们才会做出正确的抉择。否则,将在匆忙喧闹的生活中迷失,找不到真正的自我。

在经历过十几年的穿梭职场、征战商界的疲乏后,她终于懂得了停下脚步,给心灵找一个岸边歇歇。她放下手中的一切,无所牵挂地来到心仪已久的爱琴海边。在那里,她写下了这样的日记:

这里是我的心灵旅店,这里是让那颗漂泊的心落脚的地方,是心灵的彼岸。生活每天都按部就班地进行着,有平淡,有回忆,但更多的是快乐,和满足。人的心里不可能永远没有烦恼,就好像天空不可能永远蔚蓝,大海不可能永远宁静一样。但是,在我那颗飘零的心受了伤害,倍感疲倦的时候,还好,有这么一个地方,能够让我不会那么绝望。静静地聆听内心的诉说,在一个人的幸福国度里自由地飞翔。没有来来往往的人群嘈杂,没有往往来来的车水马龙;没有烦恼苦闷,没有伤心落泪。有的只是那一片恬静的心,还有一个人享受的快乐。

既然内心的头早已挺不起来,就不要在缝缝补补之后,继续在风雨之中漂泊;既然灵魂的脚早已迈不开步,就不要再依着惯性而继续浪荡。

你我都是平凡人,都会经历一次又一次的磨难。不管我们自以为有多么强大,一定要给自己内心留一点自由的空间,让倦怠的心灵有个休憩的地方。平凡人之平常心,事来就应,不骄不躁,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不思索、不计较;无为不争,无欲不斗。用平淡简单的心情去感受荣辱,闲看庭前花开花落,遥望天外云卷云舒。作为行者的你我,给自己的心灵找一个彼岸歇歇脚,且行且歌,其乐也融融。

彼岸无尽头,知足方长乐

老子》有言:“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灾祸没有比不知满足更大的,过失没有比贪得无厌更严重的。

老子劝导人们要知足、要节制,实质上就是说要懂得合理安排人生的进退取舍,有所为、有所不为,使人生不至于走向极端。对于生活的给予,如若知道感恩满足,便能获得快乐;对于自身的要求,如若知道适可而止,则能永远怡然自得。

人们经常用“人心不足蛇吞象”来形容贪欲无止境、人心不知足的现象。据说,“人心不足蛇吞象”来自于这样一个典故:

相传宋仁年间,深泽某村,一个只有母子两个人的家庭,母亲年迈多病,不能干活,儿子王妄,三十岁,还没讨上老婆,靠卖些草来维持生活,日子过得很苦。

这一天,王妄跟以往一样到村北去拔草,无意之中,发现草丛里有一条七寸多长的花斑蛇,浑身是伤,动弹不得,王妄动了怜悯之心,带回了家,小心翼翼地为它冲洗涂药,蛇便苏醒后,冲着王妄点了点头,表达它的感激之情,母子俩见状非常高兴,赶忙为它编了一个小荆篓,小心地把蛇放了进去。从此,王妄母子俩对蛇精心地护理,蛇的伤逐渐痊愈,蛇身也渐渐长大,而且总像是要跟他们说话似的,很是可爱。为母子俩单调寂寞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日子一天天过去,王妄照样打草,母亲照样守家,小蛇整天在篓里。

一天,小蛇觉得闷在屋子里没意思,便爬到院子里晒太阳,让人意想不到的,蛇被阳光一照,变得又粗又长,有如大梁,撞见如此情景的王母惊叫一声昏死过去。等王妄回来,蛇已回到屋里,也恢复了原形,却用人类的语言着急地向王妄说:“我今天失礼了,把母亲给吓死过去了,你赶快从我身上取下三块小皮,再弄些野草,放在锅里煎熬成汤,让娘喝下去就会好。”王妄说:“不行,这样会伤害你的身体,还是想别的办法吧!”花斑蛇催促着说:“不要紧,你快点,我能顶得住。”王妄只好流着眼泪照办了。母亲喝下汤后,很快苏醒过来,母子俩又感激又纳闷,可谁也没说什么,王妄再一回想每天晚上蛇篓里放金光的情形,更觉得这条蛇非同一般。

话说宋仁宗整天不理朝政,宫里的生活日复一日,没什么新样,觉得厌烦,想要一颗夜明珠玩玩,就张贴告示,谁能献上一颗,就封官受赏。这事传到王妄耳朵里,回家对蛇一说,蛇沉思了一会儿说:“这几年来你对我很好,而且有救命之恩,总想报答,可一直没机会,现在总算能为你做点事了。实话告诉你,我的双眼就是两颗夜明珠,你将我的一只眼挖出来,献给皇帝,就可以升官发财,老母也就能安度晚年了。”王妄听后非常高兴,可他毕竟和蛇有了感情,不忍心下手,说:“那样做太残忍了,而且你会疼得受不了的。”蛇说:“不要紧,我能顶住。”于是,王妄挖了蛇的一只眼睛,第二天到京城,把宝珠献给皇帝。满朝文武从没见过这么奇异的宝珠,赞不绝口,到了晚上,宝珠发出奇异的光彩,把整个宫廷照得通亮,皇帝非常高兴,封王妄为大官,并赏了他很多金银财宝。

皇上看到宝珠后,很赏识,占为己有,西宫娘娘见了,也想要一颗,不得已,宋仁宗再次下令寻找宝珠,并说把丞相的位子留给第二个献宝的人,王妄想,我把蛇的第二只眼睛弄来献上,那丞相不就是我的了吗?于是到皇上面前说自己还能找到一颗,皇上高兴地把丞相给了他,可万没想到,王妄的卫士去取第二只眼睛时,蛇无论如何不给,说非见王妄才行,王妄只好亲自来见蛇。蛇见了王妄直言劝到:“我为了报答你,已经献出了一只眼睛,你也升了官,发了财,就别再要我的第二只眼睛了。人不可贪心。”王妄早已鬼迷心窍,哪里还听得进去,厚颜无耻地说:“我不是想当丞相吗?你不给我怎么能当上呢?况且,这事我已跟皇上说了,官也给了我,你不给不好收场呀,你就成全了我吧!”他执意要取第二只眼睛,蛇见他变得这么贪心残忍,早气坏了,就说:“那好吧!你拿刀子去吧!不过,你要把我放到院子里再去取。”

王妄早已等待不得,对蛇的话也不分析,一口答应,就把蛇放到了阳光照射的院子里,转向回屋取刀子,等他出来剜宝珠时,蛇身已变成了大梁一般,张着大口冲他喘气,王妄吓得魂都散了,想跑已来不及,蛇一口就吞下了这个贪婪的人。

人们常说“欲壑难填”,一旦陷入欲望的沟壑当中,无休无止的欲望就会使人们变得倍加贪婪。贪婪的欲望经常会控制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使人在欲望面前不懂得适可而止,而且总认为自己的付出与获得不成正比,总是希望以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限度的回报。于是,为了满足自身的贪婪欲望,为了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和欲望的满足,人们又会不停地索取,不停地追逐。

人有了贪欲之后就永远都不会满足,也就无从获得快乐。要想真正地享受人生的乐趣,就应该做到知足常乐,因为知足是根、常乐是果,知足弥深,常乐的果才会丰硕而甜美。也只有真正做到知足,人生才会多一些从容和达观,从而才会常乐。

有人认为“知足常乐”是一种不思进取、停步不前的思想方式,是不值得提倡的。可再往深究,我们就会发现,他们错误地理解了“知足”的真正含义。所谓“知足”者,是知道“足”与“不足”的区别,而非简单地把“知足”理解成“满足”。

知足能使人不为物质所役,懂得“够用就好”的道理。爱因斯坦对钱财不太在意,也很知足。他曾用一张大面值的支票作为书签,结果不小心弄丢了那本书。对此,他一笑了之。试想,如果换成葛朗台先生,肯定是捶胸顿足、要死要活了。一把躺椅、一杯清茶、一本好书,某人就能常乐;住上别墅、开上跑车、搂着美人,某人却不乐,此皆因知足否。

网上有首《知足常乐》的歌谣,颇觉玩味。其中几句歌词曰:

“想想疾病苦,无病既是福;想想饥寒苦,温饱既是福;想想生活苦,达观既是福;想想乱世苦,平安既是福;想想牢狱苦,安分既是福;莫羡人家生活好,还有他家比我差;莫叹自己命运薄,还有他人比我厄……”

这里,作者用类比的方法,表达了对无病、温饱、达观、平安、安分的认识,对现有收获倍加珍惜的心态,对目前成果尽情享受的胸怀。由此说来,知足,是们认识社会,把握心态的一种智慧;常乐是认识事物以后如何处世的一种精神境界。

用现代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待,可以对“知足常乐”做出一个新的理解:经济学讲求资源匮贬、如何分配,而“知足”正是在有限资源和无穷欲望之间找到一个平衡。若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理解:所谓“知足常乐”,就是尽量使自己的承受能力与需求保持相对平衡稳定的状态。

其实,知足与否是由不同的欲望层次所决定的。在生活节奏逐渐加快、各种压力不断增大的今天,知足常乐,就是对生命的当下肯定。

真正做到知足,便可以从纷纭世事中解放出来,独享个人妙趣融融的空间。对内发现自己内心的快乐因素,对外发现人间外物的真爱与秀美。对事,坦然面对,欣然接受;对情,琴瑟和鸣,相濡以沫;对物,能透过下里巴人的作品,品出阳春白雪的高雅。如此,对于风雨兼程的我们来说,便有一个宁静、温馨的避风港口,足以让我们常常喜乐。

忙里偷闲,享受人生之乐

宋朝诗人黄庭坚曾有诗曰:“人生政自无闲暇,忙里偷闲得几回?”从中,我们多少可以品出一种在人生道路上欲罢不能的力不从心。

其实,所谓的忙与闲是相对而言的:闲暇时要做好忙碌的心理准备;同样,在繁忙的日子里,也要懂得适时地忙里偷闲。“闲”并不一定就有快乐,懂得忙里偷闲而又能善用其“闲”,才算得上是获得了最大的乐趣。千万别过分苛求自己而使人生陷入枯燥乏味,超越环境的界限,享受世界的点滴,从而做回自己生活的主人。

浮浮人生一路忙,“偷闲”便是一种放松的状态,是一种符合自然规律的调适方式。在自然界里,春夏生机勃发,万物生长,到处莺歌燕舞;秋冬万物沉寂,处于休眠状态。人本身也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所以理应懂得休养生息,顺应自然规律。

然而,不知从何时开始,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穿梭往来于浮生之中,就像一首流行歌曲中唱的那样,“为了生活,人们四处奔波。”甚至现在连年近五旬的中年人都感叹,再过十几年变成白发老者时,整天还要忙忙碌碌,真是搞不懂生活的真意了。难道说,徐志摩的一句“因为我们没有生活,所以我们没有艺术”的话在越来越多的人身上得到了应验?

但事实是,休闲与工作并不矛盾。忙里偷闲绝非指工作三心二意、投机取巧,而是说要善于调剂时间。工作时认真工作,休闲时尽情放松。而且,大多数人也不太可能有大量的时间去休闲娱乐,如此,忙里偷闲就不失为一个很好的调节方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已近70岁高龄的英国首相丘吉尔,每天都要工作16个小时以上,但是他却依然保持精神爽朗的工作状态。究其原因,就在于他很善于忙里偷闲。

一般来讲,只要一坐上汽车,丘吉尔就不再过问任何烦琐的杂事,充分利用一路上的时间来休息。此外,他每天都坚持午睡1个小时。晚饭后要在办公室的床上睡上2小时左右,醒来后立即精神饱满地投入工作,直至次日凌晨。

古人云:“一张一弛,乃文武之道。”人生也应该有张有弛,也要忙中有闲。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休息并不浪费时间,悠闲与工作并不是无法调节的矛盾体。只有会休息,才能更好地工作。

美国著名心理咨询专家理查德·卡尔森在他的《让事情更简单》一书中建议:每天度个“迷你假”。他这样写道:

“在上班时给自己一个短暂休憩的机会,不论你在这个‘迷你假期’做些什么,都会对你大有益处的。那是你的特殊时间,如果可能的话,请让它变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习惯。你或许想找朋友喝杯咖啡、吃顿午餐,清晨一起去散步,或一个人上网、跑步、看日出、溜狗、静坐冥想等等,只要做任何能使你放松的事情即可。‘迷你假期’不仅能帮你减压,还是调整身心的重要枢钮。”

关键在于,要能做到“拿得起,放得下”,工作时就全身心投入,高效运转;休息时就充分放松,把工作完全放在一边。不要工作时对登山观海总是牵肠挂肚,而真正有时间闲下来的时候,又无所事事。

其实,人之所以有时总摇摆于二者之间、拿捏不定,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欲望二字。要懂得适当“节欲”。欲望少了,也就有“闲暇”了。

不信,你看,这是一张音乐CD封面上的话,写得多好:

无论是想踮着脚尖在木地板上舞蹈,还是坐在敞开玻璃、风吹窗帘的窗台上看一下午的书,抑或骑着脚踏车、载着暖日和风去郊游,只要卸下一些“忙碌”,都可以。

无论是大雨天忘记带伞,还是与友人刚刚在火车站挥手分别,或者是打了一个小时的文档却忘记存盘、电脑又忽然死机,只要放下一些“欲求”,就都没问题。

因为,我们可以透过乐器和旋律,轻快又俏皮地被告知,生活就像一瓶甜橙碳酸饮料,打开前摇一摇,清透沁凉的气泡便在令人想皱眉的大太阳下展开拥抱。

何必在意方式,何必挂念表情,重要的是一颗懂得忙里偷闲地散步微笑、懂得在世界整整齐齐的规矩方圆里涂鸦的心。

另外一方面,所谓忙里偷闲,一个“偷”字就机灵地抖出了另一个辩证:就像不能太忙一样,人也不能太闲——太忙,便很容易失去生活的真滋味;过闲,便会无端惹出许多是非来。如此看来,忙里偷闲,已然上升为一种境界。

正如英国人霭里士所说:“生活的艺术,其方法只在于微妙地混合取与舍二者而已。”至于如何混合,就要看我们是否能拿捏好生活的尺度了。或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应该算是一个不错的方法了。

以唐人李涉的一首《题鹤林寺壁》作结尾,但愿给我们一些指导与启发:“终日错错碎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慢慢品味简单的生活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曾说:“能够享受平淡生活的人们,才能真正领悟人生的真谛。”也许,只有真正能理解这个道理了,人生才能达到另一个境界。

生活有如一条河流,无论怎样的斗转星移,它都流动不息。然后,伴随着走过的痕迹,泥沙俱下,感受百味人生。接纳所有的色彩,用“和自己赛跑,不和他人比较”的心态,津津品味自己的生活。

两年前,一对青年男女步入了婚姻的殿堂。随着生活中日复一日的琐碎,甜蜜的爱情高潮渐渐被磨得越来越淡,他们开始面对日益艰难的生计。

妻子整天为缺少财富而忧郁不乐。的确,他们需要很多的钱,一万、十万,甚至更多。有了钱才能吃好的,穿好的,才能买家电,买房子……可是眼下,他们的钱太少了,少得只够维持最基本的日常开支。

而她的丈夫却是个很乐观的人,在生活中不断寻找机会开导妻子。

一天,他们去医院看望一个朋友。朋友向他们诉苦,说自己的病是被累出来的,常常为了挣钱不吃饭、不睡觉。

回到家里,丈夫就问妻子:“如果现在给你一笔钱,但同时让你跟他一样躺在医院里,你同意吗?”

妻子想了想,说:“不同意。”

过了几天,他们去郊外散步时,经过路边的一幢漂亮别墅。正好,从别墅里走出来一对白发苍苍的老者。丈夫又问妻子:“假如现在就让你住上这样的别墅,但同时要变得跟他们一样老,你愿意不愿意?”

妻子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才不愿意呢。”

又过了一段时间,某天晚上,夫妻二人在家吃晚饭时,看到电视里播报的一条新闻:他们所在的城市破获了一起重大团伙抢劫案,主犯因抢劫数额巨大,而被法院依法判处死刑。

此时,丈夫看着妻子,问道:“假如给你一百万,让你马上像他一样去死,你干不干?”

妻子生气了:“你胡说什么呀?给我一座金山我也不干!”

丈夫笑了:“这就对了。你看,我们原来是这么富有:我们拥有生命,拥有青春和健康,这些财富已经足够;此外,我们还有靠劳动创造财富的双手,你还愁什么呢?”

妻子半晌没有说话,把丈夫的话细细地品味了一番,觉得很有道理。从此,她也变得快乐了起来。

那些总是抱怨生活索然无味的人,是因为他们心灵的空间挤满了太多的负累,从而无法欣赏自己真正拥有的东西。

生活被有的人比喻成七彩绸缎,而被有些人形容成一团乱麻;有人说生活是杯中酒、碗中茶,也有人说生活就是油盐酱醋、甜酸苦辣……其实,生活摆在每一个人面前的容貌都是一样的,不同的只是各人的心境罢了。一个人有躯体,不一定有生命;有生命,却不一定有灵魂;有了灵魂,不一定有感情;有了感情,不一定有生活——只有生活才是我们的载体。

大自然中,每棵树上的叶子粗看时好似片片相同,细看方才发现,原来是相似却不相同。每片叶子都是那样平淡而平凡,一如我们普通人每天的生活。然而,一棵棵小树就是依靠那一片片凡叶的滋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才逐渐成长为参天大树的。如此,我们也应该在平淡的日子里珍惜每一天的经历,细细品味个人独有的生活,营养好自己人生的这棵大树。

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就没有两段完全相同的经历。我们需要的是这样的智慧:知道什么样的生活才是自己需要的。也许,他的生活是荷塘月色般的美景,而你的生活则是如丝小雨中漫步的惬意。每个人都有令人羡慕的地方,也有自己缺憾的东西。不苛求,不欲取;即使一个人拥有了世界的全部,而内心的感觉是空的,那么他的生活也永远不会充实。

从前有一个女孩子,一直都为自己没有一双完整、漂亮的鞋而苦恼。

当她为自己破旧不堪的鞋子而闷闷不乐时,忽然有一天,她看到了一个拄着拐杖乞讨的男孩。顺着男孩的拐杖往下看,他竟然没有了双脚!

这时,女孩才意识到自己是多么的富有,又是多么可悲:富有是因为她还有一双健全的脚,而可悲则是因为原来那么长的时间里,她都不懂得珍惜拥有的一切,从来没有品味过自己的生活。

品味生活,就像在一粒粒数着用真实穿成的念珠。每天匆匆上班,匆匆下班,匆匆吃饭,匆匆赶路;早上看太阳从东方升起,傍晚又目送日头从西方落下。然而,痛苦时朋友的关心,失意时亲人的鼓励;困境前的勇敢,危急时的清醒,以及绝望中的坚守,这所有一点一滴的细节,我们可曾体会得到?

品味生活,就像在慢饮那碗清茶。岁月流走了秋冬,又流走了春夏,可总有一些恒久不变的感动:家人、同事、朋友;一声问候、两杯粗茶、三餐淡饭……我们又可曾细细品来?

生活就是如此,在快乐中享受生活,在悲伤中体会生活,在顺境中品味生活,在逆境中感悟生活。每个人的一生中总要经历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只有走进生活并细腻地去感受,才会懂得怎样去品味生活。

生活就犹如“多少绿荷相倚眼,一时回首被西风”,这是生活在沧桑中的美;“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这是生活在超脱中的境。咖啡的苦与甜、纯与郁,只有亲自品尝并细细寻味了,才会有所感悟,亦如生活。不要在失去后才后悔错过了当初的滋味。

从现在起,愿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如此度过:“大潮抵岸,沙滩留下波涛起伏的印迹,最真实的是:落潮的平静;雪花落地,大地留下纯白一片的单调,最真实的是:雪后的平实。”

如此说来,应尽早摒弃一切奢求、贪欲和妄想,卸掉一切外衣、面具和伪装。只要做到不听任物欲横流,也就守住了自己内心的一方净土,正所谓“清心寡欲”而已。只有寡欲,才能宽心,事事容得下,放得下,身心渐渐被涤荡。思想得到了净化,灵魂得到了滋润,心性自然也就被颐养得生生不息。

守住内心的一片净土

老子曾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无欲之说即始于此。

老子所谓的“无欲”,并非绝对的无所欲望;正如他的无为,也不是绝对的不为。这里所说的无欲,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是要“去甚、去奢、去泰”,即不淫乐、不奢侈、不骄傲,摒弃过分的物质追求和物质享受,满足于维持人之生存发展所需的物质条件即可,不应更有他求。

说起养生一词,最早的起源恐怕要追溯至道教书籍《庄子·内篇》: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养性、卫生、保生、寿世等。

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的意思;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的意思。

总之,养生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达到保养生命、健康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这些目的的科学理论和方法。

我们从中捕捉到了“道生”“养性”这样的关键词语,可见养生的内核在于修身养性。“无欲自然心似水”,“无求胜于三公上”,这是古人总结出的人生哲理,亦是养生之道。无欲,是要求人们不贪得,不妄求,不过分劳损身心去追逐身外之物。知足而乐,适性而止,这样的心理自然是“静如止水,心体澄澈”,生活中自然无可烦厌之事。意气中和,超然物外,常在丽日风光之内,这才是养性修身的最佳境界。

此外,所谓养生,并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只有老年人才会有心情种种花、养养鸟,同时也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刻意而为。就像修身养性的内涵一样,清心寡欲的简单,才是养生的实质所在。

王永庆,这位掌管整个台湾将近6%国民生产额的台塑集团负责人,2005年1月18日过了自己的90大寿。老人家依然精神矍铄,双眼明亮,目光炯炯有神。

有些人肯定会把这位台湾富豪和山珍海味、高级健身俱乐部、高科技养生治疗等生活联系起来,然而,王老的养生之道用他自己的话说,只有两个字:简单。

首先,饮食很简单。他没有繁复的忌口规则,即使奶油蛋糕也照吃不误,但都坚持少样、微量的原则。每餐半碗饭,配上一个鱼头、半只香蕉,就放下碗筷,上楼休息去了。请客的时候,全部都是新鲜的食物:一只大虾、两片生苦瓜、几口青菜,配着红酒,细嚼慢咽;最后再加上几片菠萝,也就是一餐。(www.daowen.com)

其次,钟情“毛巾操”。这个曾被NHK电视台拍摄报导的健身操,王永庆老人只要在家里,就都会双手握紧长毛巾,前后左右摇动到身体发热。除此之外,偶尔配以跑步、游泳等其他运动。

第三,坚持作息有规律。晚上9点睡觉,半夜3点起来做毛巾操,接下来就去书房写作,提供给报纸刊出。清晨6点半到8点睡回笼觉,然后起床下楼办公。虽然每天都有应酬,但是通常晚上8点半之前就会谢客。

最重要的,王老认为是“头脑有没有健康”。他认为头脑要保持健康、清明,首先就不能“想太杂”,不能“贪”,“贪者,贫字壳”。他很不喜欢有过多“非理”的要求,“是非不清楚,就是一种不健康,影响也就不健康”。

高瘦清癯的王永庆虽然没有宗教信仰,说话也简洁,但归纳起自己的养生之道时说:“越深的法越单纯,越好的修行越平常。”

在当今高速运转的时代中,欲望就像越滚越大的雪球,蛊惑着人们拼命向前。它依据个人的年龄、知识层次、所处的地位以及环境不同而不同。就一个人而言,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欲望,当一种欲望满足以后,又会产生新的欲望,永无止境。可是,这一定就能通向快乐吗?很多人都已经无法判定快乐的标准了,人们的心灵被欲望占据得太久之后,便有些麻木了。

古希腊哲学家艾皮科蒂塔曾经说过:“一个人生活上的快乐,应该来自尽可能减少对外来事物的依赖。”事实上,如果一直觉得不满,那么即使拥有了整个世界,也会觉得伤心。

著名的老书法家甘稼泥先生就在2010年,刚刚过完自己的94岁生日。邻里邻居的人们见到甘老,都有如沐春风的感觉。挺直的腰背、霭然的面容、雪白的头发,通体透着一种儒雅之气。他以线条简洁、气息高古的书作达到了“人书俱老”的艺境,而其淡泊宁静、与世无争的姿态,铸就了“德艺双馨”的人格。

在被人请教到养生秘诀时,甘老淡淡一笑:“我没有什么养生秘诀,只是心态调适得好而已。如果硬要总结就是孙思邈所说的‘安神定志,无欲无求’。”

甘老饮食起居有规律,常说自己“心中有美味,自然能嚼得菜根香”。同时还注重锻炼,待人接物也有极好的心态。

甘老说,自己一生没有什么奢望,只希望做一个平常人。他始终从事自己热爱的职业——教师。退休后,应邀在绍兴一专科学校发挥余热,直至1994年才正式退居家中。尽管他前半生历经坎坷,但始终热爱人生,感谢生活。

现在的他每天看书、养花、看新闻,从不厌倦烦躁;接待亲朋好友及慕名而来的客人时,始终热情有礼。他的小女儿说:“父亲无论是对物质条件,还是为人处世都没有什么过多要求,他一直教育我们,无欲则刚。”

一位友人在与甘老的多年交往中,数次问及他年轻时受到的挫折,甘老总是扬扬手说:“我没那么多要求,都淡忘了。”实际上人们知道,是老人的大肚能容和无欲无求的超然之态,将那些刻骨铭心的往事轻轻掩去了。

如此说来,只要做到不听任物欲横流,也就守住了自己内心的一方净土,正所谓“欲而不贪”而已。

这和“寡欲清心”同出异曲。只有寡欲,才能宽心,事事容得下,放得下,身心自然也就清澈了。思想得到净化,灵魂得到滋润,又岂有不颐养生性之理?

情调,在慵懒中慢慢弥散

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并不是每一件事情都值得我们全力以赴。不值得的事情就应该果断放弃,多给自己的心灵留下一些闲适的空间。

我们都习惯把小资和情调联系在一起,甚至把“小资情调”说成了一个固定短语。但其实二者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只要有一种情调心态,便拥有了一种情调生活。而这就在于我们是否能放得下眼前世事,敞得开内心空间。慵懒一番,切换一种思维方式,在心不在物。情调,便在慵懒之中慢慢弥散开来。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份隐性的生活情调,都有一种对无拘无束、清心寡欲的生活状态的向往。情调是一种感性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忠于自身感受的妥协。慵懒地放慢脚步,给自己一个品味生活的机会。没有过多的要求,只要那颗心能跟着慢下来便好。

慵懒中,可以审视整个世界,深谙于内心的感觉;慵懒中,可以找回自己本就拥有的另外一面;慵懒中,可以在自愿和非自愿中随意选择。还记得我们有多长时间没有穿过t恤,取而代之的是衬衣、领带、西装了吗?还记得我们有多久不穿帆布鞋,而是天天的高跟鞋了?一杯咖啡,或一堆零食,沉浸在婉转的音乐里,用最舒服的姿势,翻看着许久不曾碰触的杂志,这就是一种慵懒的情调。以慵懒的姿态生活,在尘世喧嚣的背后,过一种自得其乐的日子,随意,松缓。

她是一个如你我一样的普通女孩,挤公交车上班,坐地铁下班,来往于职场、商场之间,奔波于烦嚣、喧闹之中。然而每逢周末,她却从来不再让自己加班。慵懒而闲适地写下这样的日记:

甜而不腻的下午茶是一项必不可少的节目,不论在黑夜还是白昼、雨季还是晴天。还记得第一次听到D Ow Nt Ow NCAfE便是在咖啡店里,坐在靠窗的位置,一杯卡布基诺、一块蓝莓蛋糕。阳光干净而又热烈,空气中还散发着因阳光长时间照射木椅而留下的轻微焦灼。好在,CD里娃娃的声音却不动声色地过滤掉了日光的燥热。美丽适可而止,清新乍隐乍现。

或许,在这个明亮的夏日午后,能这样慵懒地陶醉在这个女子的声音中,便是一种最大的情调。她时而哀伤,时而甜美;时而童真,时而轻松。以若即若离的姿态袭击着这个哀伤却又温暖的世界。它会穿过树叶缝隙的光影明亮,会低头走过无人小道上的莫名哀伤。会划过天空微风的呢喃。

此刻,忧伤浅尝辄止。这些细碎的小风景,就是生活带给我最大的甜蜜。又或许,这种清新甜美会斑驳你迷离的梦境。想象着穿过地心的另一端,会不会刚好有一个人在出口等待?想象着透过雕花栏杆,会不会有一个人大声示爱?想象着抱着牛角包,走在清晨的街道里,有人在红绿灯的另一端不能自已;想象着睁开眼睛,拉开房门,探索着光线下不再黑暗的房间空无一人的温度。而我现在看到的,是路边的花草,以自然的姿态无尽地绽放。

有时,生活中的情调就是夏季最后一下弹指,也是清晨最初的一丝日光;或者是咖啡中一粒纤细的方糖,或者是嘴角边一抹淡红的果酱。

所有的这些,其实都只是慵懒的一种表象。实际上,慵懒体现出的情调也是一种生活态度,生活可以因此而变得轻松而充满诗意。它不是沉沦,更不是堕落,而是生活中最好的一种调味料。

周杰伦有首歌其中一句歌词是:“如果超人会飞,能不能让我在空中歇一歇,再次俯瞰这个世界……”

我们时常能看到轻轨上那些踩着高跟鞋的白领们,一手夹着公文包、一手拿着手机,嘴里谈论着那些公司业务。可是,当所有人都羡慕他们表面的光鲜艳丽的时候,又有多少人看到他们背后所付出的艰辛?

那么这一次,不如选择慵懒。看看早就想看的小说,听听早就想听的音乐。伸出双手做成方块状,然后透过它,望着蔚蓝色的蓝天,让温暖的阳光照在身上。或者回到母校的校园草坪上喝着咖啡,或者坐在自家阳台上品着花茶。

不要再觉得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如此的享受与闲适是不可能的。再怎样疲惫或忙碌,也可以在早晨临出门前喝上一杯柠檬水,在地铁里听一曲中意的音乐。这没有浪费任何时间,却给自己的心灵带来了瞬时的自由。

只要怀着一颗懂得节欲的清心,时刻的慵懒都是没有问题的。这样,幸福的感觉便会不期而至——如同踮起脚尖,就能接触到阳光。

放慢脚步,享受多彩多姿的人生路

既然我们有机会来到这多彩多姿的世界里,就应该像旅行家一样,不仅要跋山涉水,走完我们的旅程,更要懂得欣赏与流连。放慢脚步,充分享受生命的过程,心性便会被源源不断的美丽所滋养。

20世纪80年代,还是一个没有微波炉的时代,做一顿饭常常要三十分钟以上。但是现在,用微波炉只要三分钟,可我们还是觉得这速度真慢,站在微波炉前焦急地等待。

进入数码时代,计算机运作速度以几分之几秒来计算。然而,我们还是嫌这破机器太慢,经常能听到办公室里有人疯狂点击鼠标的声音,嘴里喊着“快、快、快”。

我们的交通工具也从最初的马车发展到了今天的汽车、火车和飞机,都日行万里了,可我们还认为不够快,日日喊着要提速。

是的,美国人富兰克林的一句“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激励了好几代人,让“快”和“赶”成为身在21世纪的我们最正常的生活步调。

从清晨开始我们就匆匆忙忙,闹钟一响就意味着忙碌的一天的开始。来不及吃早餐,工作的琐事已堆满案头,查资料、计算数据、描绘图纸,一遍遍重复着,甚至连中午饭也顾不上吃。夜幕降临,还得收拾起满身的疲惫,打起精神,超时加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惜时如金,箭步如飞。可惜的是,我们的生活并没有因为加速的脚步而变得美丽。

一次,在超市看到一袋剥好了的又白又饱满的瓜子仁,很是诱人,就买了回来。

一路上盯着那袋“白白小仁”垂涎三尺,到家后早已是按捺不住,抓了一把就往嘴里送,心想着,这直接吃到嘴里的速度不知比嗑瓜子剥皮要快多少,这种“不劳而获”的感觉真让人畅爽。

但,当满把的瓜子仁在口中被咀嚼时,却怎么也品不出平时一颗颗嗑来的香味。再来一口,还是这种感觉,全然没有了无穷的回味,也就没有了再吃的兴趣。

一样的瓜子,为什么被“加速”剥出来的吃起来反而不香了呢?

想来,我们平日里嗑瓜子,慢慢而不经意间就嗑出了一种悠闲。边吃边聊,感受的是那个“慢步”的过程。而现在,面对这样已经嗑好了的瓜子仁,省略了最重要的过程,吃到嘴里自然也就没有那个味了。

很多时候,我们就是在一步步看似慢然的过程中感受到了生活的甜酸苦辣,如此,人生才充满了乐趣。过于直接地把结果“加速”地摆到面前,反而倒索然无味了。

假如生活是一趟单程列车,那么中途必然需要休整,就像是这趟列车长途跋涉时一个个小小的车站,我们需要在那里加水、加煤、检修。一味地追求速度,往往使精神时刻处于紧绷的状态下,无暇享受片刻美好的生活。

在现代都市中,读书、看报、电视、上网,通过一切形式拼命汲取形形色色的各类信息。串场于各类觥筹交错的饭局,周旋于高谈阔论的聚会。日程被排得满满当当,身心却越来越郁郁寡欢。

一个从事房地产的年轻人,经过自己几年的打拼,在本地已小有名气。他每天的生活就像上足了劲的发条一样,被传真、资料、合同以及各种方案充塞得满满的。

一天,他仍然如往常一样,到很晚才从公司出来,走了很远的路也没叫到出租车。他慢慢地走在这条每天来往几十遍的路上,这时他不经意的一抬头,才惊讶地发现,星星在丝绒般的夜幕中闪烁,洋溢着一种无言的美丽,一如他大学毕业前的最后一晚,几个要好的同学躺在学校的草坪上看到的那样。那一晚,他们被血脉中扩张的青春激动着,广袤的星空与未来的前途一片光明。从那以后,他几乎再没有时间去注视过夜晚的星空了:从他走入社会以后就一直保持着向前奔跑的姿态。目标仿佛总在前方,工作也总显得太忙,而他奔跑的速度也是那样的快……

今天,当自己站在这寂静的星空下,他突然想起在大学看过的一位日本餐饮巨头总结的成功之道:在其连锁店中能提供给顾客的,永远是l7厘米厚的汉堡与4℃的可乐。据相关研究人员发现,这是令客人感觉最佳的口感。当然,那位餐饮巨头也可以选择把汉堡做成20厘米厚,把可乐加热到l0℃,但那并不是它们的最佳口感。

于是他知道,对于幸福,其实也只要17厘米和4℃就够了。快乐是一路上持续发生的,就如深夜寂静而美丽的星空所带给人的震撼,而非那个令人疲惫的终极雪球。

从那天夜里开始,他决定放慢脚步,不再去追求“过快的速度”或“过高的温度”。扔掉那些对他来说不切实际的追求,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他相信,那种最本初最简单的快乐终究会被找回来的。

慢步人生,并不是提倡慵懒或拖拉,而是要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设置减速器和转换器——即要在快速和缓慢之间找到一种可贵的平衡,找到适合每一个人自身的节奏。放慢脚步就是让自己驻足在一个没有过去、没有将来,只有现在的地方。当我们停止疲于奔命的时候,就会发现生活中原来还有那么多未被发掘出的美。

诚然,我们不可能让世界慢下来,但所幸的是,我们至少可以让自己的脚步再慢一点。让时间不再时时刻刻都有棱有角,而一如流水般柔软。我们游刃有余地穿梭其中,和途中的每一片花瓣一样,充分享受阳光雨露,一步一步地去丈量脚下的路。渐渐地便会发现,欲求越来越有止境,而内心的世界越来越无边际。

掌控情绪,积极健康地面对生活

美国作家罗伯·怀特说过:“任何时候,一个人都不应该做自己情绪的奴隶,不应该使一切行动都受制于自己的情绪,而应该反过来控制情绪。无论境况多么糟糕,你应该努力去支配你的环境,把自己从黑暗中拯救出来。”

懂得怎样控制痛苦与快乐这股力量,而不为这股力量所反制,是一个人身心是否健康的标志之一。生活中有太多的事情是我们无法左右的,但还好,自己的心情还是可以自己掌握的。不要再做悲伤、愤怒、嫉妒、怀恨的奴隶了,以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每一天。

成功学大师奥格·曼狄诺曾写过这样一段文字,对于那些无法很好控制自己情绪的人,或许多少会有些帮助:“潮起潮落,冬去春来,夏末秋至,日出日落,月圆月缺,雁来雁往,花飞花谢,草长瓜熟,万物都在循环往复的变化中。”

我们也不例外,自身的情绪也会流动变换,时好时坏。每天清晨醒来时,旧日一模一样的心情便不复存在。昨日的快乐变成今天的哀愁,今天的悲伤又转为明日的喜悦。仿佛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只不停转动的轮子,由乐而悲,由悲而喜。如同花草衰盛,今天枯败的花儿蕴藏着明天新生的种子,今天的悲伤也预示着明天的快乐。

如此流转往复,本就是自然属性之规律。作为主观能动的我们,又何必为这过眼云烟似的翻云覆雨而左右摇摆呢?做情绪的主人,别让它左右自己,这并不是一件多么复杂或难以达到的事情。

事实上,情绪是可以管理的。通过对自身情绪的认识、协调、引导和控制,可以充分挖掘我们的情绪智商,培养驾驭情绪的能力,从而确保良好的情绪状态。

诚然,很少有人生来就能控制情绪。但情绪失控的危害不仅伤己,更为伤人,且无法复原。

从前,有一个非常任性的男孩,只要稍不如意,动辄就冲别人乱发脾气。

一天,他的父亲给了他一袋钉子,并交代说:“你每次发脾气时,就钉一颗钉子在后院的围墙上。”

第一天,这个男孩发了37次脾气,所以他钉下了37颗钉子。但是每一颗钉子在凿入墙壁时,男孩都几乎使尽浑身力量。

慢慢地,男孩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要比钉下一刻钉子更容易些。所以,他每天发脾气的次数就一点一点地减少了。靠着这个方法,终于有一天,这个男孩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再乱发脾气了。

父亲表扬了男孩,但继续往下说道:“从现在起,每次你忍住不发脾气的时候,就拔出一颗钉子。”

于是,又过了很久,男孩终于将墙上所有的钉子都拔了出来。可想而知,拔的时候仍然很费劲。

这时,父亲拉着他的手,来到后院的围墙前,说:“孩子,你做得很好。但是看看现在这面布满小洞的围墙吧,它再也不可能恢复到以前的样子了。这就如同你生气时说过的伤害别人的话,也会像钉子一样在对方心里留下伤口。不管事后你说了多少对不起,那些伤痕都会永远存在。”

所以,我们应该学着去对情绪进行管理。激怒时要疏导、平静;过喜时要收敛、抑制;忧愁时宜释放、自解;思虑时应分散、消遣;悲伤时要转移、娱乐;恐惧时寻支持、帮助;惊慌时要镇定、沉着……情绪修炼得好,心理、身体才会都健康。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有时生理可以决定情绪,而情绪也会反作用于生理。《黄帝内经》中说,人有七情六欲,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可见,情绪反应是人们正常行为的一方面,但用情过度却会伤害身体。往往,人们在情绪失控时,肌肉紧张,尤其是上臂的肌肉,常常自然而然地攥紧拳头。边缘血管扩张,从而使得颜面涨红发热,手掌皮肤温度也随之增高。同时,呼吸加速、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如此,经常情绪失控的人,心脑血管承受的压力过大,又谈何养生养性。

那么,怎样才能不被情绪所左右,而对其驾驭自如呢?如果愿意的话,不妨在下次难以控制时试试以下五种方法:

1.腹式呼吸

腹式呼吸就是常说的深呼吸,其要点也只有简单的两句话:鼻吸鼓肚子,嘴吐瘪肚子。吸气时,闭住嘴,用鼻子充分吸满,胸腔横向扩张打开,腹部鼓起;吐气时,嘴微微张开,并发出轻而长的“嘘”声,同时收紧腹肌,下压膈肌。

俄国文豪屠格涅夫劝告那些刚愎自用、喜欢争吵的人,在发言之前,应先把舌头在嘴里转十圈,做几个深呼吸,然后再开口说话。

2.放松肌肉

高度紧张时,人体会有全身性的反应,比如肌肉僵硬、动作不灵活。

美国一位心理治疗大师提出一种缓解肌肉紧张的方法:先把全身的肌肉都绷紧,用力握拳、屈臂,用力皱眉、闭眼、咬牙,将胸部、背部、腰部、大腹、小腹、大腿、小腿、脚趾,全身所有能控制的肌肉绷紧、绷紧、再绷紧。然后放松,慢慢放松,再放松……如此反复几遍,会感到全身上下轻松不少。

3.变换环境

环境对人的情绪、情感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和制约作用。因此,变换一下环境能起到调控情绪的作用。正所谓“眼不见心不烦”,当我们情绪激动的时候,转身走人,换个环境,也许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4.运动驱赶

情绪会在人的运动中自然消失或衰退。当情绪欠佳的时候,去户外散散步,或到野外郊游。深山大川中,极目绿野,回归自然,心中的烦恼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被涤荡。如此,清理一下烦乱的思绪,净化一下心灵的尘埃,唤回失去的理智和信心。

5.数颜色法

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费尔德提出了一种有效控制情绪的方法:数颜色法。具体操作方法是,当你对某个人或某件事不满或者怒不可遏,想要大发脾气时,如果有可能,放下手中的工作,独自找个没有人的安静地方,做如下练习:环顾周围的环境,心中自言自语:“那是一面白色的墙壁、这是一张棕色的桌子、那是一把褐色的椅子、这是一套蓝黑色的警服……”持续大约三十秒。试验表明,此种方法特别适合于暴躁型的人控制自己的情绪。

总之,学会转移、分散、弱化、体谅,从而获得解脱、抵消,甚至升华,将强烈的情绪冲动引导到积极、有益的方向上去。随着对情绪的有效管理和利用,人就会越来越自由,越来越潇洒。

快乐是自找的,凡是多往好处想

被誉为日本“经营之圣”的稻盛和夫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的道路都是由心来描绘的。所以,无论自己处于多么严酷的境遇之中,心头都不应为悲观的思想所萦绕。”

这说的是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亦可以理解为凡事多往好处想的思维方式。每一件事物都有其不同的侧面,目力所及之下并非就是全部。多数情况下,我们抱着怎样的原始心态去寻求什么,眼睛就会看到什么。那么,不如就多往好处想,多看到阳光的一面——因为,快乐都是自找的。

人活一世,会遇到许许多多的烦恼。乐观者在面对烦恼时,总在心中做一个更坏的假设来和事实对比,因而他们总是能看到更好的一面;而悲观者总是觉得今日不如昔,所以烦恼就会很多。

悲观的人会因为没有朋友而感到沮丧,而乐观的人会觉得没有的幸亏不是生命;悲观的人会认为在路上被劫持暴打一顿后扔到泥坑里是一件极其倒霉的事,而乐观的人会为自己没有被劫匪杀害而感到庆幸;悲观的人会因牙科大夫错把好牙拔去了而忧心忡忡,而乐观的人会高兴地想,幸亏拔错的是一颗牙而不是心脏;悲观的人会因为被邻居难听的歌声吵了午觉而烦恼,乐观的人会高兴地看到在门外号叫的幸好是一个人而不是狼。

或许,悲观的人还会问:“假如你马上就要失去生命了,你仍然会保持愉快吗?”

乐观的人说:“当然,我会高兴地想,我终于高高兴兴地走完了人生之路,让我随着死神,高高兴兴地去参加另一个宴会吧。”

悲观者最后问:“这么说,生活中没有什么事可以令你痛苦,你认为生活永远是由快乐组成的一连串乐符吗?”

“是的,凡事只要多往多好处想,你就会在生活中发现和找到快乐。因为痛苦往往是不请自来的,而快乐和幸福却需要人们去发现,去寻找。”乐观者快乐地说道。

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对它哭,那我们看到的也是一副哭相。很多时候,同一件事站在不同角度,就会有不一样的看法。心情沮丧的时候,看到的绝对不会是阳光明媚;心境愉快的时候,就算是嘈杂扰攘也会变成热闹活泼的景象。正是因为每一个人的处世态度不同,导致有人欢喜有人忧。

与其愁苦自怨,倒不如换一个角度,凡事多往好处想,心情自然也就会跟着转变。凡事多往好处想,就其本质来说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抱有这样心态的人们往往都能把握住命运的主动权,坚信自己的力量,坚信阳光总在风雨后,坚信明天会更好。

如此,虽然从事实上来讲,也许不能改变客观事物本身,但却可以引导我们转换视角,改善个人的精神状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不幸,不但可以将不幸造成的损失或带来的不良后果降到最低,甚至有可能影响事物发展的方向,改变自己的不利处境。

钟南山虽然一向健康良好,但也曾出现过一次“身体危机”。某天晚上,他一如往常地工作到很晚,突然感到胸口不适,呼吸困难。幸亏抢救及时,做了心脏支架手术,才算康复。

就在钟南山情绪低落之时,他接到了表哥的电话,第一句话便是:“祝贺你!”

钟南山顿觉莫名其妙,随即感到有些怨愤。他心想,我这么倒霉,还有什么好祝贺的?

没想到表哥接着说:“之所以祝贺你,第一是因为你这个病没有发生在出差途中,可以及时地到医院;第二,梗塞的只是很小的一段血管,不是重要部位;第三,这件事正好给你一个警告:要注意身体了!”

听完表哥的这段解释,钟南山豁然开朗。从此,他格外注意劳逸结合,饮食平衡;改掉了爱发脾气的毛病,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几年以来,身体状况一直很好。没想到,“倒霉事”却变成了“好事”。

凡事多往好处想,心中便是一片朗朗晴空。所谓境由心生,思维方式的差别,给人们带来的影响有时候会大不一样。而且,一旦养成了“往好处想”的思考习惯,便会逐渐形成一种暗示与想象的力量,从而对我们的身心起到指导性的调节作用。

有研究机构对一个想象力十分丰富的人进行了多年研究后发现,只要这个人说他想象出什么事物,就可以观察到他的机体发生了奇异的变化。比如:他说“看见右手放在了炉边,左手在握冰”,这时我们就可以观察到他的右手温度升高了2℃,而左手温度降低了1.5℃;当他说“看见自己跟电车奔跑”时,就可看到他的心跳加快;而说“感觉自己安静地躺在床上”时,心跳就减慢了。

由此可见,如能发挥想象与暗示积极方面的作用,那么对我们的心理健康则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凡事多往好处想,不要非向死胡同里钻。以进取心追求,以平和心接受,保持美好憧憬,坦然面对缺憾;不为失去而忧伤,不为得不到而郁结;该面对的不躲闪,该承担的不逃避,永远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如此,人生还会有闯不过去的关、跨不过去的坎吗?只要心中保持能让阳光照进的空隙,慢慢地,即使前方再有阴影,我们也会深知这就是一个简单的“阳光在后”的结果。那时,心中便不再有恐惧,其性也平,其情也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