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简单的人生最美
简单做人,其实是一种大智若愚的方式。于生活、于人生,都会少去许多纷扰和纠缠,随之而来的便是种种轻松和愉快。因为,人做得简单了,事情也就不再复杂。没有了争强好胜和锋芒毕露,没有了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就会少了扰心的杂念和私欲,也就会减少顾虑和烦忧。
崇尚返朴归真,让心灵变得纯朴、自然、厚道,才是简单做人的本真。一弯浅浅的微笑、一声暖人的问候、一场默契的配合、一次深情的拥抱,都可以传情达意,表述相知。
自嘲是人生的诙谐曲
关于嘲笑,富兰克林·罗斯福曾经说过:“笑的金科玉律是,不论你想笑别人怎样,先笑你自己。”有时嘲笑一下自己也体现了一种美德。
一个善于自嘲的人,往往是一个富有智慧和情趣的人,也是一个勇敢和坦诚的人,更是一个将自己上上下下、里里外外都看得很明白的人。自嘲是一种鲜活的做人态度,它可以使原本颇为沉重的东西刹那间变得无比轻松,从而让人能时刻保持一种平衡的心境。
有这样一则故事,不管是传说也好,还是演绎也罢,我们从中看出的是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在生活中深厚的修养。
据说,苏格拉底的妻子是一个性格彪悍粗暴的女人,生活中时常对他乱发一通脾气。而苏格拉底逢人便自嘲道:“娶这样的女人为妻让我受益匪浅,不仅可以锻炼我的忍耐力,还能加深我的人格修养。”
某天晚上,他的老婆甚至连一点小事的起因都没有,无缘无故地又发起脾气来,大吵大闹,无论苏格拉底怎样劝说都不肯罢休。
无奈下,苏格拉底只好退避三舍,去外面走走。可没想到,他刚走出家门,那位怒气未消的夫人就从楼上突然倒下一大盆冷水,恰好全部浇在了苏格拉底头上,瞬间他浑身上下就湿透了,俨然一只落汤鸡。
这时,只见苏格拉底打了个寒战,不慌不忙地自言自语说:“我早就知道,响雷过后必有大雨,果然不出我所料。”
纵使苏格拉底有万般的无可奈何,但他带有自嘲意味的讥讽,使自己从这一窘境中超脱出来。化怒气为“糨糊”,给自己一颗“宽心丸”的同时,也让乏味枯燥的生活重新恢复了弹性。
笑笑自己的狼狈处境,笑笑自己的观念、遭遇、缺点乃至失误,看似显得愚钝轻视,实际上是一种对生活释然、对命运达观的大智慧。
人生不如意之事常有八九。面对凄风苦雨的侵袭,在恶劣的环境中,就更应该抱有一颗感恩而知足的心去面对生活。心理学家认为,懂得自嘲的人,不仅活得快乐、自信,而且心胸必然宽阔,一生过得也将达观而坦荡。
古代有一个叫梁灏的文人,一生都心心念着通过科举功名而报效国家。他从小就立下誓言,不中状元誓不为人。
然而世事难料,梁灏从少年考到青年,又从青年考到壮年,寒暑冬夏十余载却屡试不中,受尽别人讥笑。但梁灏并不在意,他总是自我解嘲地说,这一次考完后如果没中,就是离状元又近了一步。
在这种自嘲的心理状态中,梁灏从后晋天福三年开始应试,历经后汉、后周,直到宋太宗雍熙二年,终于考中了状元。
他曾写过一首自嘲诗:“天福三年来应试,雍熙二年始成名。待他白发头中满,且喜青云足下生。观榜更无朋侪辈,到家惟有子孙迎。也知少年登科好,怎奈龙头属老成。”
在漫长的坎坷中,梁灏就是凭着一种鲜活而轻松的自我解嘲而终于走向了成功。自嘲,也使他走向了长寿,活过了古代难以逾越的九旬高龄。
有时候,一个小笑话、一段小故事,或者转述一句妙语、一则趣谈,都能让我们摆脱尴尬的窘境,让原本颇为沉重的气氛瞬间变得轻松起来。甚至保护了自己的周全,让他人砸过来的重拳如同落在了棉花之上。
让我们陷入难堪的,往往都是由于自身原因如外貌的缺陷、自身的缺点、言行的失误等造成的一些“话柄”。而陷入尴尬之境的,大都是自卑而执拗的人;拥有自信的人却能较好地化解,于无形处维护了自尊。对影响自身形象的种种不足之处大胆而巧妙地加以自嘲,不但不会降低我们的人格,反而能出人意料地展示自信,在迅速摆脱窘境的同时展示我们潇洒不羁的交际魅力。
美国赫伯·特鲁在《幽默的人生》一书中把自我解嘲列入最高层次的幽默。如果能结合具体的交际场合和语言环境,把自己的难堪巧妙地融进话题并引出富有教育启迪意义的道理,则更是妙不可言。
凡是能操纵最高级的语言艺术——幽默的人已经是“智力过剩者”,那么能使用最高境界的幽默——自嘲作为武器者,便堪称人情操纵场上的“无冕之王”。无论怎样,嘲笑自己的长相,或嘲笑自己做得不是很漂亮的事情,会给他人传递出一种和蔼可亲的人情味。同时,也让我们逐渐练就了更为豁达的心性,从而活出洒脱宽荡的人生。
在示弱中靠近成功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卡耐基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如果你想赢得朋友,让你的朋友感到比你优越吧;如果你想赢得敌人,那就时时刻刻感到比你的朋友优越吧。”
人们往往是同情弱者的,用能够打动自己的方式,同样也能打动别人。性情不争、内心不杂的人才会有一种对自我的坦然和对世事的定力,才会不计较一时的强弱。而懂得示弱的人,才不会为人所嫉,因此而达到另一番无为而治的境界。
示弱并不是真的软弱,而是一种大智若愚的做人智慧,可以减少乃至消除他人的嫉妒或不满。嫉妒是人们在对比中产生的一种正常心理,事业成功、生活幸运而又锋芒毕露之人必遭人嫉。在一时还无法消除这种社会心理之前,做一个懂得示弱的人可以将其消极作用减少到最低程度,使处境不如自己的人保持心态平衡,于人于己均为和谐。
曾经有一位企业家,事业做得很成功,也就免不了被人捕风捉影地制造出一些“丑闻”。有一天,一位记者去拜访他,目的就是想获得一些“内部资料”。
企业家对记者的来意非常清楚,为了缓解气氛,他很轻松地说:“时间还早得很,我们可以慢慢谈。”企业家这种从容不迫的态度无疑让记者大感意外。
企业家先是叫保姆送上了两杯咖啡,当咖啡端上来以后,企业家端起咖啡喝了一口,立即大嚷道:“哦!好烫!”声音之大让在场的人都吓了一跳。咖啡杯随之滚落在地。保姆赶紧过来把东西收拾好。这时企业家又拿起一支香烟,但是却把过滤嘴向外放进了嘴里,接着他又拿起打火机准备点烟。这时记者赶忙提醒:“先生,你将香烟拿倒了。”企业家听到这话之后,慌忙将香烟调整过来,不料却将烟灰缸碰翻在地。
记者看到生活中的企业家好像和商场中的完全不同,那种趾高气扬的样子被一连串的洋相代替了。记者的感觉也慢慢发生了变化,在不知不觉中,原来的那种挑战情绪消失了,取而代之的甚至多了几分同情。
企业家的目的达到了,这就是他想要的结果——其实,整个过程都是企业家一手安排的。很多时候,当人们发现杰出的人物也有许多弱点时,那种敌对的情绪就会逐渐淡化,在同情心的驱使下,甚至还会产生某种程度的亲切感。
人际交往中,若想让他人放松对我们的紧张甚至警惕,保持亲近之感,只要把自己装扮起来,使他人一想到我们就与某种特定的形象联系在一起,而忽略了我们的真实形象。同时,巧妙而不露痕迹地在他人面前暴露一些无关痛痒的小缺点,出点“小洋相”,以表明自己并非是一个高高在上、十全十美的人,反而会让增强我们自身的亲和力,让他人在交往的过程中感到放松。
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很多人就是运用这种方式,赢得别人的同情,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情况不仅在现代,在古代也有很多应用。
在北宋太宗时期,曹翰因为得罪了太宗皇上,被罚到汝州。在汝州的日子里,曹翰为了官复原职并且返回京城,每天冥思苦想,但是始终没有一个好的办法。一天,宫里派了个使者到汝州办事,曹翰发现这是一个十分难得的机会,他决定利用这个使者使自己返回京城。
曹翰想办法见到了使者,流着泪对他说:“我的罪恶深重,就是死也赎不清,真不知如何才能报答皇上的不杀之恩。来到这里以后,我每天都在认真的反省自己的错误,将来有机会一定誓死报效朝廷”。
曹翰一边说一边哭,说着说着,他拿出了自己的几件衣服,他对使者说:“我在这里伏罪,只是家里人口太多,没有人去照顾他们,因为没有食物,他们都快活不下去了,这些都是我用不上的衣物,请您回去以后,帮忙抵押一些银两,交给我家里,让他们也好勉强糊口。”
使者回到宫里,向皇上如实汇报了情况。太宗打开曹翰的包袱一看,在几件衣服里面包有一幅画,画的题目是《下江南图》。这幅画画的是当年曹翰奉宋太祖旨意攻打南唐时候的情景。当时曹翰任先锋官,他作战时非常英勇,立下了不少战功。
太宗看到此画就想起了曹翰当年的功勋,一时心里感到非常难受。曹翰本来就是自己的得力战将,只因一时糊涂犯了错误,对他也实行了惩罚,现在应该知道悔过了。于是太宗怜悯之情油然而生,决定把曹翰召回京城。
曹翰的示弱成功地打动了太宗,一方面,他把自己的生活表现得十分落魄,吃喝不济,还有众多家人无法照料。另一方面,他又巧妙和太宗提起了旧时的功绩,表明自己还是个可用之才。因此,他的计策一下子就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如果想化解别人的妒忌,或者想找人帮忙把事情办好,那么就必须在人之常情上下一番工夫。可以在别人面前表现出愚蠢笨拙,让人觉得自己并不那么优秀;或者把自己所面临的困难说得在情在理,引发他人的怜惜或悲悯。
总之,示弱并不是真的软弱,而是一种隐于无形的大智慧。示意自己的弱势,是为了排除前进路上那些不必要的障碍,也只有性情平而不杂、简明单纯之人才会有如此心境。
以一颗宽容之心面对仇恨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这样论及报复:“报复的目的无非只是为了同冒犯你的人扯平,然而有度量宽谅别人的冒犯,就使你比冒犯者的品质更好。”
“宽”被圣人奉为五德之一,一个宽宏大量的人,才能与众人相交。“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宽恕就是这样一种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它能够化解世界上最顽固的敌意和最强烈的仇恨。宽容,往往是对仇恨最好的回应。
宽容是一种美德和智慧,就像书中所写:“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了那脚跟上,这就是宽恕。”世界上只有一种人能够做到没有永远的敌人,那就是懂得宽恕之道的人。
长寿王仁政爱民、慈悲为怀,使国家风调雨顺、国富民丰。然而不曾想却因此而勾起了邻国贪王的野心,准备出兵抢夺。长寿王不愿殃及无辜百姓,便决定舍弃王位,与儿子长生一起遁隐山林。
贪王占领了长寿王的国土后,欲壑难填,仇意肆起,下令追捕长寿王父子。长寿王在一次敌我力量悬殊的偷袭中,为了保护儿子长生而不幸被抓。临死前,长寿王看到自己的儿子混杂在人群中,满怀仇恨地盯着贪王,便大声说:“希望我的儿子能以仁为诫,以德报怨,不要为我报仇。”
虽然听到了父亲的遗言,但满腔怒火的王子一心只想着报仇。于是他千方百计地得到了贪王的赏识,进而成为贪王的贴身侍卫。
在一次伴随贪王出行的途中,长生刻意让贪王远离随从,在山林间迷了路。筋疲力尽的贪王躺下来休息,在其熟睡之际,长生正准备动手杀了他,但忽然想起父亲的遗言,便犹豫不决起来。
最终,长生决定尊奉父亲的遗言,原谅贪王。同时,主动向贪王表明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并说:“你杀了我吧,免得我报仇的念头又死灰复燃。”
震惊的贪王被长寿王父子的宽容和仁慈所感动,当下翻然醒悟。于是将国土归还给了长生,两国从此结为兄弟之邦。贪王自己也一改残暴,像长寿王一样善待人民、体恤疾苦了。
正如圣严法师所说:“慈悲没有敌人,智慧没有烦恼。”真正的宽容来自于博大的胸襟,来自于爱人如己的智慧。的确,心怀宽容,尤其是面对仇恨时仍能容纳对方,是让人肃然起敬的。然而,生命的意义就在彼此的接纳中展现出它的和谐之美。饶恕是一种极高的境界,一个饶恕别人的人,也会因为自己的生活中不再充满仇恨而得到心灵的释放。
好在,也许我们还没有遭遇像长寿王父子那样的仇恨,但人们在生活中也大都会受到有意无意的伤害。有的人生气后,随时间而淡化;有的人拿起武器进行反击,并适时而止;有的人,置之一笑,调整好心态,继续走自己的路;而有的人,却无法从不快的心理阴影中走出来,他们常常扒开伤口查看,每看一次,伤口便扩大一分,于是报复心理便随之产生。且不说能否给对方造成痛苦,单就其本人为此所浪费掉的宝贵时间、破坏掉的好心情,也无不使之因受制于别人而偏离了自己原有的人生轨道,心灵自然也就无法自由地飞翔。但反之,当他人以恶劣的态度相向时,我们若能忍耐一时之气,以宽容之心对待,以理智之态处理,那么在不知不觉中便会创造出许多美好。
明代英臣金忠在任兵部尚书时,有个同籍的老乡来京师谋生,想求助金忠略扶一二。但又非常担心金忠容不下他,因为此前自己曾多次侮辱过金忠。
没想到,金忠听说后,非但没有挟嫌报复,反而尽力举荐他。这让跟随金忠多年的手下人气不打一处来,便问金忠:“这个人不是曾经多次伤害过您吗?”
金忠只说了一句:“我举荐他是因为他身上有可以为国家效力的才能,又怎么能以个人的恩怨而有意遮掩呢?”
古人大度容人的英雄气概无疑让我们敬仰。然而反观自己的生活,却并不尽如人意:亲朋好友之间因为一句闲话而争得面红耳赤,形同陌路;邻里之间因为孩子打架而导致大人吵嘴,老死不相往来;夫妻之间因为琐事而同室操戈,劳燕分飞;父子之间因为考试、工作而意见不合,竟至横眉冷对。
但是我们是否认识到,这样的事情导致的结果往往都是两败俱伤,彼此身心俱疲。所以说,容忍、宽恕别人,同样也是在善待自己。就像人们常说的,我们的心如同一个容器,当爱越来越多的时候,仇恨就会被挤出去。消除仇恨并不需要刻意地复杂而为,只要用一颗简单的宽容之心来不断充实自己,那么仇恨自然也就没有容身之所了。如此,仁爱的光芒便会照亮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在参透人生智慧的同时,获得那份难得的从容与超然。
高处不胜寒,做人要低调
《史记·滑稽列传》中有这样一句话:“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它更多想告诉我们的是,在牢记“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同时,更不要忘记“高处不胜寒”。做人要低调,胜不骄,得不傲。
低调做人,就是用简单而平和的心态来看待世间的一切,不喧闹,不浮夸,不矫揉造作,不故作呻吟。卑微安贫道,显赫盈若亏。这是一种大繁若简的姿态和品格,更是一种大智若愚的胸襟和智慧。
山从不炫耀自己的高度,但并不影响它的高耸入云;海从不解释自己的深度,却也不会影响它的深不可测;地从不显露自己的势力,却没有谁能忽略它的厚度;天从不浮夸自己的空阔,却被尊之为囊括之首。因此,我们也不用过多说明自己的能力,不显山不露水,风度自现,智慧自成。
所谓低调,绝不是一种懦弱和无用;相反,低调才能保全自己、成就大事。我们不妨来听听老子与他的老师商容之间的一段对话。
老子曾求学于一位殷商时期很有学问的贵族,他叫商容。在他生命垂危的时候,老子来到床前问候说:“弟子来此聆听老师的教诲。”
商容说:“你已经完全掌握了我的思想,现在我只想问你:为什么人们经过自己的故乡时,都要下车步行?”
老子不假思索地说:“我想这大概是表示,人们没有忘记故乡水土的养育之恩吧。”
商容又问道:“走过高大葱翠的古树之下,人们总要低头恭谨而行,你知道为什么吗?”
老子想了想,回答说:“也许大家是仰慕它顽强生命的缘故吧。”
听到这样的回答,商容不禁舒心而笑。少顷,他又张开嘴让老子看,并问道:“你看我的舌头还在吗?”
老子有些不解地说:“还在啊。”
商容又问道:“那么我的牙齿呢?”
老子说:“已全部掉光了。”
商容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老子,说:“你明白这是什么道理吗?”
老子沉思了一会儿,说:“我想这是刚强的容易过早衰亡,而柔弱的却能长存不朽吧?”
商容满意地笑了,对他这个杰出的学生说:“天下的道理已全部包含在这两件事之中了。”
低调就是一种显示为柔弱,但是比刚强更有力的策略。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生存自然是第一位的,然后才能谋求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培养自己平和谦逊、低调简约的做人品格。只有不被自身耀眼的光芒所迷惑,才更有可能避开祸端。
纵观历史,历代那些有功的大臣们,能够做到功盖天下而不令主上怀疑,位极人臣而不被众人嫉妒,尽享富贵而不被别人非议,实在是少之又少。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就是他们不懂得低调做人,他们不明白:放低姿态才是自我保护的最佳途径。深谙低调行事之道的人,不管位有多高,权有多重,周围有多少妒贤嫉能的人,都能在危机四伏、人性复杂的丛林中为自己保留一席之地。
晚唐时期功勋卓著的朝廷重臣郭子仪,因政绩显赫而被封为汾阳郡王,王府就建在长安。自从王府落成之后,郭子仪下令每天都将府门大开,任凭人们自由进出。
一天,郭子仪帐下的一名将官要调到外地任职,特意到王府来辞行。他早就听说王府中鲜有禁忌,便直冲冲一路往前走。当他走进内宅时,恰巧看见郭子仪在一旁侍奉夫人和他的爱女梳妆打扮,一会儿递手巾,一会儿端水,如仆人一样。而郭子仪却在堂前厅后跑来跑去,忙得不亦乐乎。
这位将官虽然当时忍住了讥笑,但刚出了王府就乐个不停。回家后,他忍不住把这个情景告诉了家人,不曾想一传十十传百,几天的工夫,京城的大街小巷都知道了这个茶余饭后的笑话。
如此,郭府上下的人也不免都有所耳闻。郭子仪的几个儿子听后感到父亲的颜面大大地被羞辱,便相约一起来劝说父亲关上王府大门,禁止闲杂人等出入。他们一个个义愤填膺、慷慨激昂,甚至还搬出了商朝的贤相伊尹和汉朝的大将霍光,以此说明古今上下没有人像父王这样“透明”的。
郭子仪含笑听完了儿子们的抱怨之后收起笑容,语重心长地说:“我之所以敞开府门,任人进出,并非是为追求那些浮名虚誉,而是为了保全自己,保全我们全家的性命啊。”
儿子们听了,一个个都被父亲这份郑重吓倒,忙问其中究竟。
郭子仪叹了口气,说道:“你们光看到郭家显赫的地位和声势,却没有意识到这些是会随时丧失的。正所谓月盈而蚀,盛极而衰,人世同自然,不妨做到急流勇退。可是眼下朝廷又倚重于我,断不肯让我归隐脱身。在这样进退两难之时,如果我紧闭大门,不与外面来往,只要有一个人与我郭家结下仇怨,那麻烦可就大了。你们想,我打了那么多的仗,仇敌会少吗?如果有一个人诬陷我们对朝廷怀有二心,就必然会有人落井下石,那些嫉贤妒能的小人也会从中添油加醋,制造冤案。那时,我们郭家又如何得以保全?”
儿子们听后都默不做声,仔细掂量着父亲这番话的重量。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若想在混杂繁乱的关系中时刻享有内心的平安,除了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综合素质之外,还要注意做人的方式。我们也许的确做不到古人所说的“无欲则刚”,但也并不能像李白所畅言的“人生得意须尽欢”。凡事有度,适可而止。“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枪打出头鸟”,这些民谚都是古人留给我们的警示。
内敛含蓄,得意而不忘形,时刻在内心划一道警戒线,明示哪些是可以逾越的,哪些是不能触碰的。这不仅培养了我们不侍争夺、简明淡定的心态,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胸怀大志的视野。正所谓“小智若仙,大智若愚”,只有懂得矜持低调、不事张扬的人,才能如流水般,川流不息、源远流长。
不计较得失,吃亏得后福
很多人怕吃亏,觉得吃亏了就表示自己笨,其实不然,人在很多时候,都是先吃亏后得福。如果一味计较得失,一味计较眼前利益,势必会失去更多。
“吃亏是福”,是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继“难得糊涂”后的又一字幅。其中之意也不难理解:做人要能吃得了亏;过于计较个人得失,反而会舍本逐末,丢掉应有的幸福。
吃亏不仅是一种坦荡的做人方式,更是一方睿智的境界。能够吃亏的人,往往内心是简单而淡然的。他们不沉陷于是非纷争中斤斤计较,不局限在狭隘的自我思维中。这体现的不仅是一种风度和品质,更是一种大智慧的超越。
被誉为“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善于“养生”,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的诗、书、画艺术精湛,号称“三绝”。由于他在创作过程中能把诗、书、画三者巧妙结合,独创一格,从而达到了一种全新的艺术境界。这也成就了他豁达而开朗的性格特征。
但这一切,都是在他官场“吃亏”后的“福气”。年轻做官时,他爱护百姓,因为在灾荒之年为灾民请求赈济而触犯了上司,最后被罢官回乡。但是郑板桥并没有忧郁沮丧,也不为官场失意而郁闷不乐,而是骑着毛驴悠然回到故乡。从此专注于诗、书、画,安然幸福地过着晚年的生活。
郑板桥可谓是一生坎坷,但他始终以乐观的姿态去面对生活。他写过两条著名的字幅,就是流传至今的“难得糊涂”和“吃亏是福”,这两条字幅含有深刻的哲理。凭借这种达观大度的心态和大智若愚的智慧,郑板桥不但长寿,而且留下了万世美名。
“吃亏”与“不公平”经常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朋友之间有时会“吃亏”,同事之间有时会“不公平”。如果以一种达观的姿态去看待所谓的“吃亏”和“不公平”,那么就会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这也是创造未来的一个重要保证。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面对个人名誉的得失时,曾说过这样的话:“如果我每读一遍对我的指责,就做出相应的辩解,那我还不如辞职算了。如果事实证明我是正确的,那些反对意见就会不攻自破;如果事实证明我是错的,那么即使有十位天使说我是正确的也无济于事。”
吃亏,顾名思义,就是利益的损失。在生活和工作中,收获与付出相伴而行,却不可能次次相等。有得也有失,既不会有全得,也不会是全失,而是得中有失,失中有得。吃亏则是收获与付出之间的平衡,得与失中的理性。如何真正领会其中的含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需要我们在生活中品味,在工作中体会。
一个主动承担了600元损失的生意人,没想到就竟然获得了6万多元的销售额。他的公司主要经营家用、公用清洗设备,由于质量上乘、服务口碑一流,在业内创下了不小的名气。
一次,销售人员联系到了一笔业务:某市一家三星级的酒店,要购买一套地毯清洗设备,价值6000多元。各项手续办好后,他立即把设备寄往了该市。原本一桩不错的买卖就此成功。
但没想到的是,意外节生。酒店收到设备后,称设备在运输途中损坏了,要求退货。他派人查看后得知,设备是在酒店组装时,由于操作不当而损坏的,维修费用约需600多元,酒店不愿承担才要求退货。
按照常理而言,公司并没有任何责任,他完全可以置之不理。但他认为“吃点小亏”无所谓,维修费由他来承担。于是,他派人把设备修好,酒店异常满意。
一个多月后,该酒店要更新其他清洗设备,首先想到的就是甘愿“吃亏”的他,一次性就定了6万多元的货。
吃亏并非了无追求、碌碌无为,而是一种理性面对得失和追求的坦然,是面对索取和作为的豁然,是旁观于他人追名逐利而仍能保持宁静和明智的超然。若能在得失面前炼就一份淡泊的情怀和平释的心态,那么就会有一份清醒和思考,而由此达成的气质与境界,才是大智慧。
形形色色的人生,各有各的做人方式,不想或不愿吃亏亦无可厚非。然而,吃亏不仅是一种品德和境界,更是一种关于心境的角度和高度。愿意吃亏、不怕吃苦的人,总是把别人往好处想,也愿意为他人多做一些,在其看似迂腐、软弱的背后,是一个宏大、宽容而纯净的世界。在此便有着久远的快乐和幸福。吃亏的人,一般都会得到旁观者的同情,不但赢得了好人缘,还会在道义上得到更多人的支持,从而为自己构建了坚实的人脉。在物质利益上不是锱铢必较而是宽宏大量,在名誉地位前不是先声夺人而是先人后己,在人际关系中不是唯我独尊而是尊重他人;如此,以吃亏为荣为乐,势必也会赢得人们的尊重和赏识。
正所谓“若欲取之,必先予之”,不计较一时长短,不在乎个人得失,怀着简单而纯明的心,吃亏而后得福。过分斤斤计较,在貌似得到眼前小利的同时,繁杂了思想,负累了心灵,也许更重要的是,失去了长远的福报。如此而言,大简者必成大智,大亏者必获大福。那么做人就不妨抛开是非的争辩,给自己一个海阔天空。(www.daowen.com)
“消灭”敌人不如化敌为友
如果说,人的一生中有敌人,那么除了我们自己,也就再无他人了。病痛是自己的敌人,烦恼是自己的敌人。然而,疾病也要治疗,烦恼也要面对。对于人生最大的“敌人”,我们都可以“帮助”,又何况于自己心中设定的其他人呢?
消灭敌人并不能显示出我们的智慧,因为与之对峙的同时,自身的精力也必将有所消耗,自身的心性也必将有所动乱。朋友可以是永久的朋友,而敌人却不要成为永久的敌人。人生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人生最大的胜利,不是制敌。在帮助敌人的同时,便获得了以德报怨的境界,无论是否能化敌为友,我们的生活都会越来越丰盈。
战国时期,中山国的相国司马熹勤于政事,向国君请示或商讨国家大事时,常常忘记了时间,一说就是大半天,甚至一直谈到半夜。而国君也非常信任司马熹,很愿意听他的谋论和规划;但因此而逐渐忽略了后宫生活。许多嫔妃都对司马熹意见纷纷,尤其是国君的宠姬阴简。
阴简十分憎恨司马熹,一有机会就在国君的枕边说他的坏话。时间一长,国君的态度也有所改变。而司马熹对此也有所耳闻,十分明白自己的处境。于是他决定不能这样坐以待毙,要在适当的时候“帮”阴简一把。
没过多久,机会就来了。赵国为了互通有无,专门派了一位使者来访中山国。对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来使,小小的中山国自然是不敢怠慢。国君专门命司马熹寸步不离地陪伴在赵国使臣身边,生怕有一点疏忽。
在一次宴会上,司马熹问使者:“听说贵国美女如云,尤其擅长音乐,是这样吗?”
使者谦逊地说:“并非如此。”
司马熹恰好抓住了这样的话机,紧接着说:“我曾经到过许多国家,见过无数美女,但总觉得没有能比得上我们国君的宠妃阴简的。她的容貌倾国倾城,仪态婀娜多姿,简直有如仙女下凡一般!”
说者有意,听者亦有心。赵国使者暗自记在了心里,回国后便马上把这一情况禀报给了赵王。赵王听闻,还未见到阴简本人,心里就已经蠢蠢欲动了。于是,赵王再次派使者到中山国,请求把阴简送给自己。
阴简是中山国国君最宠爱的妃子,被视为心中至宝。现在赵王要夺人所爱,中山国君哪里肯应。但如果不给,以赵王的气势必会报复中山国,很多百姓便要蒙难。
正当中山王左右为难、束手无策之时,司马熹恰如其时地向国君进谏说:“启奏大王,臣有一个办法,既可以回绝赵国,又可以避免百姓罹受侵略之苦。”
国君一听十分高兴,忙问道:“你有什么万全之策?”
司马熹回答说:“您可以立即册封阴简为王后,这样赵王为了不过于丧失体面就不好意思再要人了。”
中山国君立即照办。就这样,中山国保全下来了,阴简也顺利地做了王后。
阴简因为司马熹向国君荐言册封自己为王后,不但不再忌恨司马熹,反而对他感激涕零,尊重有加。司马熹终于摆脱了困境。
帮助敌人,就能让我们减少一敌;而少一个敌人在这里就可以说是多了一个朋友。往往,由敌人转变而来的朋友,会比一般朋友对我们更好。因此,帮助敌人不但是保护自己,更是为自己找到更大的助力。
在当今社会中,战场上两军对阵、杀得你死我活的敌人已经不太常见,更多的是商场里的“冤家”和同行里的对手,正所谓“同行相嫉,文人相轻”。其实,这都是竞争所致。然而,正像达尔文物竞天择的进化法则所阐释的,竞争可以带来进步。
“敌人”可以时刻让我们保持警醒与精进;没有对手,就会松懈,“孤独求败”的高处不胜寒想必就是如此。足球场上的两队竞技,必先相互握手以示感谢后,才可开场;拳击赛开始时,选手要互相鞠躬致意,胜败分晓后还要握手言和;美国总统大选揭晓后,当选者第一件事就是要致电感谢落选的一方。可见,没有了“敌人”,我们的成绩便失去了很多色彩;而帮助敌人,则可以让我们自身更上一层楼。
真正大智者对于敌人,不但不消灭,反而培养对方成为激励自己上进、成长的对手。
培根曾经说过:“没有情人,会很寂寞;没有敌人,也是寂寞的。”人与人之间,有时候朋友可以成为敌人,有时候敌人也会成为朋友,区别就在于我们看人的角度和做人的态度。
然而,朋友可以是永久的朋友,敌人却不要成为永久的敌人:凡是能化敌为友的,必是胸怀韬略、大智若愚之人。人生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人生最大的胜利,不是制敌。
做一个“糊涂”的聪明人
大智若愚是聪明的最高境界,偶尔糊涂一下,不仅是胸怀宽广,更是一种度人的境界。“糊涂”不是人人都能熟练运用的境界,能熟练运用“糊涂”的境界必是饱经风霜之人,必是从度人中自度之人。
郑板桥的一句“难得糊涂”,引起了古今多少人的浮想联翩,又受益了多少世事人生。正如“鹰立如睡,虎行似病”的古语所言,真正大智者往往选择用“装糊涂”替代“装聪明”。纷繁变幻中,透彻于世事人性,以四两之轻弱拨动千斤之沉重。
人们常说幸福是需要一种钝感力。嘈杂扰攘中,有太多的隔膜和争吵;难得糊涂,便是淡然视之,放松心头的重负,从简从初,转而收集人生更多快乐有益之事。只要我们能在不同的境遇下,都抱着一种难得糊涂的心态,简化繁乱、淡化得失,那么自然就会心安神定、波澜不惊。
我们大都知道郑板桥“难得糊涂”四字,却很少了解到它的出处缘由。
有一年,郑板桥专程来到山东莱州的云峰山观仰郑文公碑。因天色已晚而不得不借宿于山间的一处茅屋。
进屋后,眼前一位儒雅老翁,自然是小屋的主人,热情地招待了郑板桥。老人出语不凡,自命“糊涂老人”。
交谈中,老人请郑板桥欣赏陈列在屋中的一方砚台,如方桌般大小,石质细腻、镂刻精良,让郑板桥大开眼界。
后老人又请郑板桥题字,以便刻于砚台背面。郑板桥则自觉老人必有来历,便题写了“难得糊涂”四个字,用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方印。
因砚台颇大,尚有余地,郑板桥则请老先生也写一段跋语。俯仰间,一段小楷便赫然而现:“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而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富贵之门也。”随后也用了一块方印,印上的字却是“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
郑板桥大惊,细谈之下才知道老人原来是一位隐退的官员。又有感于糊涂老人的命名,见还有空隙,便也补写了一段:“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报也。”这就是“难得糊涂”的由来。
人生在世,又岂有时时顺心、事事如意?如此,做人就不应处处斤斤计较,精明计算;该糊涂的时候就不要顾及自己的面子、学识、权势,而一定要糊涂。放下复杂的构思,拾起简单的方式,才可不为烦恼所扰,不为人事所累。
与人交往时,糊涂有时是润滑剂,在自信与亲和的衬托下便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与事相处时,糊涂有时是助推器,在置身事外的分析中便解决了久困不殆的问题。这是一种大彻大悟的理解,体现了一种智慧大简的境界。而过分较真、过于追求完美,有时反而适得其反。
一位得道高僧自感年老体衰,决定从自己门下的两个得意弟子中选出一个衣钵传人。而高僧对两个徒弟的考核也很简单:各自出门去捡一片最完美的树叶,谁找到了谁就可以继承遗志。
两个徒弟听到师父的题目后,没有多想就领命而去,各自奔走。
没过多久,大徒弟拿着一片非常普通的树叶回来了。这片叶子看上去没有任何特别之处,更谈不上所谓的完美。
而后,又过了很长时间,小徒弟才回来。他两手空空,非常沮丧地对师傅说:“我看到外面有许多的叶子,但是按照您的要求,我看到这片叶子不如那片叶子好看,那片叶子又不如下一个完美;挑来挑去,我怎么也找不出一片最完美的树叶。”
高僧拿着大徒弟带回来的叶子,颇有深意地对他说:“这片树叶虽然并不完美,但是它已经是我看到最完美的树叶,因为我已经从你的身上看到了我所需要的东西”。
结果不言自明,大徒弟得到了继承了高僧的真传。
对此,两个弟子的师父进一步向他们解释说:“其实,世界上本来就没有绝对的完美。如果事物都完美了,又哪里还有喜怒哀乐,又哪里会有生态万千?我们每天的修行也就没有意义了。修行的目的就是为了去除心中的杂念,让自己的心境尽量达到完美。”
大徒弟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的大彻大悟让他明白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完美的树叶,该糊涂时就要糊涂,不能一味地较真。
其实,人生亦如此,没有所谓的绝对完美;而我们立世做人,也不可能时时拔高显精。对于那些不可能达到的程度,我们完全可以糊涂一下,退而求其次。只要心中不再自我纠缠,那么我们的人生就会变得相对“完美”,那些人生中不可避免的瑕疵,也会在糊涂的感觉中变得不再那么难以忍受。
难得糊涂是一种经历,只有饱经风霜的人才能深得真谛;难得糊涂是一种境界,只有心中目标恒久的人,才会对细微末节不屑一顾,才会着眼大方向、统领大局面;难得糊涂是一种资格,名利淡泊、宁静致远的人,他们内涵丰富、底蕴深厚,以平常、平静之心对待人生,泰然安详;难得糊涂也是一种智慧,在纷繁变幻的世道中,能看透事物,看破人性,知风云变幻、处轻重缓急;难得糊涂更是一种做人的方式,只有胸襟坦荡、超凡脱俗之人才能拥有如此包容万象的气度。
看破红尘便是仙,无为中道是有为。此时的糊涂并非懦弱,而是不屑于周围的蝇营狗苟、纷繁复杂,转换成另一份虚怀若谷的心境,保持好另一种淡泊空灵的风格。如此,才会换来潇洒自由的人生。
做人“傻”一点,“福气”多一点
《菜根谭》中早有训导:“智械机巧,不知者为高,知之而不用者为尤高。”这种“知之而不用”在待人处世上就被有些人称作傻。但恰恰,有时候迟钝一点,傻一点,往往要比过于敏感、过于聪明更加顺畅。
这种傻并不是生理上的缺陷,而是心理上的一种大智慧。不去争抢不是傻,是一种风度;不去琢磨不是傻,是一种境界。即使吃了一点亏,也因自身的光明磊落而保全了我们的人格。给人信任,予己安全,如此晴朗的心境,傻一点又何妨?
早有古语说“聪明反被聪明误”,历史上不知有多少被“耽误”了的精明人。还有一句老话是说“傻人有傻福”,傻人用他最大的“傻”资本无意中得到的,可能比聪明人费尽心机谋取的还要多。
因为傻,便容易知足:有吃有穿就幸福,别人再好的东西也不羡慕。因为傻,便轻松了自己,长寿了身体:不去绞尽脑汁地算计与琢磨,活得自在,活得坦然。因为傻,便给人以信任,给人以安全:人们往往要首先解除了戒备,才有可能相互靠近;那憨憨的傻态,让人感到一种发自内心的真诚和友好。因为傻,便予己于快乐,予己于幸福:没有了那么多的敏感多疑,屏蔽了锋利和残酷,脾气自然也就随和了,心性自然也就宽容了。
一部《阿甘正传》,传递了多少感动,又正色了多少纠纷。
阿甘是一个智商低于80,从小呆头呆脑的弱智。他思想简单、目标单一、行动始终,被所有人以“傻子”唤来唤去。然而,全美足球明星、越战英雄、亿万富翁,这些头衔又不断地被阿甘得到。
当一群孩子要欺负阿甘的时候,他的女伴告诉他快跑!脚跛的他单纯地听从了,没命地跑,快得超过了正常的男孩;球场上,教练告诉他:“什么都别想,抢着球就跑!”他又单纯地听从了,结果他跑来了大学毕业证,跑成了“球星”;越南战场上,他的上级告诉他:“遇见危险就跑!”他再次单纯地遵从,最后不但平安归来,还跑成了“国家英雄”。
对于这样的“傻”行为,阿甘在立志要完成好友生前心愿一事上自己给出了回答。他并没有考虑去做鱼虾生意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什么恶果,只是单纯的认为这是好友的心愿而必须帮他完成。人们对此举动大家嘲笑,而阿甘只是毫不介意地回答:“傻人做傻事。”
也许,果真如老子所说:“少则得,多则惑。”知道得越少,反而收获越多;知道得越多,反而越会迷惑。如此说来,简单纯明的人更容易成功。而阿甘则正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傻子”,他的思维方式跟常人比起来要简单得多,不会考虑他的行动将会带来多少好处,若是认为这是应该做的,他就去做。阿甘善于把所有的问题都简单化,简单到只剩下了直奔成功。
可以说,他的头脑非常单纯,对一切事物似乎都茫然无知,如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一样纯真。由于他的傻,阿甘在做一件事的过程中,可以摒弃许多凡人所具有的疑思顾虑、患得患失;一旦认定目标,就会完全投入其中,达到浑然忘我的境界。阿甘通过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将复杂的万象简单化,而常人却往往无法摆脱自身定向思维的框架,将自身的思维方式作为衡量的尺度,进而把眼光局限在事物的表层,忽略了事物的本质。
往往,傻人因为他的简单和实在,给人一种安全感和信任感。和傻人在一起,不用再防备算计、担心陷阱,身心自然也就放松了。在傻人面前,人们很容易确立自己的优势;有了自信,对方也就变得随性,彼此之间也就和谐了。
赵迪从小没有什么文化背景,因偶然的机会在家乡搞起了日用品批发,做起了分销商。
他做生意与别人不太一样:在与每个分销商分红时,赵迪主动提出自己拿小头,大头给对方。如此一来,凡是和他有过接触的人,都成了他的“回头客”,不仅愿意再次与他合作,并且还会介绍一些朋友给赵迪。时间不长,赵迪在圈子里就有了厚道的口碑,生意出奇得好。仅仅两三年的光景,就摇身一变成为了一名总经销。
在被问及成功秘诀时,赵迪总是憨憨地笑。其实他知道,把许多小头集中起来便成了大头,他才是真正的赢家。
当然,不一定所有的“傻”都能换来“福报”。但如果是纯粹为了得到“福报”而傻,那么这个“傻”也就又成了另一种取巧。这里的“傻”,是胸怀的坦诚和单纯。心地纯净,私念就少,烦恼也就少。如此,做事便更加顺畅,做人便更加平和。
不图回报,做沉默的好人
一位已故艺术大师曾经对自己的子女说:“别人对你的好,你要永远记住;你对人家的好,要立即忘掉。”本来,好人做事就并非是为了图一个回报。如果做了一件好事,就时时想着要收到回报,那么这样的“好事”就成了一种交易,这样的“好人”也就成了一种炫耀。
既然要付出,就要心怀一颗单纯而无私的心,不图回报。当我们不声张地做着内心认为应该做的事情时,心情就坦然了,事情也就简单了。如此,我们不仅会感觉到奉献的乐趣,也会让很多复杂的过程不再劳累自己的身心。
好人都有一颗单纯善良的心,他们帮助别人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快乐。而还有一种好人,如天使一般,做过的事不留痕迹,默默地为他人付出。一种来自内心深层最深厚、最崇高的自我认可,让他们感到安宁而祥和。这与虚荣无关,更与回报无涉。做一个默默的好人,让付出的美妙感受更加持久。
繁华的巴黎街边,一个衣衫褴褛、双目失明的老人像一尊铜像一样站立在那里。他并不像其他乞丐那样伸手向过路行人乞讨,而是在身旁立了一块木牌,上面写着仅仅七个字:“我什么也看不见。”
巴黎大道上的行人熙熙攘攘,川流不息。很多路过这个牌子的人停住了脚步,看了看,叹了口气,摇了摇头——虽然这不会让他们付出太多,但几乎所有的人都对自己能够识破这个“骗局”的自作聪明而感到暗自庆幸。一天下来,老人依然两手空空。
这天中午,一位诗人经过这里。他看看木牌上的字,思索了一会儿,掏出笔悄悄地在那行字的前面添了几笔,就匆匆地离开了。
当天晚上,老人的妻子照例来帮他收拾东西回家,当她看到老人今天竟然比平时的收入多出了好几倍时,忍不住问他这是怎么回事。
盲老人笑着回答说:“亲爱的,我也不知为什么,下午给我钱的人多极了。”
“是吗?那到底发生了什么呢?”妻子不禁自言自语地嘟囔着。
“一下午,我听到他们都这样念道‘春天来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然后就往我的盆子里扔钱。”老人依然乐呵呵地说。
“春天来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仅仅四个字,就把春天活泼而充满生机的美好以诗一般的语言带了出来,让人们怀着浓厚的感情想象着那蓝天白云、绿树红花、莺歌燕舞,这一切美丽的景色是多么让人沉迷。可是,对于一个双目失明的老人来说,他的世界里只有一片漆黑。当人们一想到自己能饱览这人间春色,而这个可怜的盲老人,一生中竟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不曾看到时,同情之心自然就油然而生了。
这位诗人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赋予了语言以巨大的魅力;同时,对于需要帮助的人,他默默地付出了自己的爱心。
生活中,好人好事也并不少见。但有些人只要做了件好事,就一定要千方百计地在别处提起,以求得他人的认可。或者,在为他人行方便的时候,总会有意无意地提醒对方自己的付出,以使得别人记住自己的好,期盼着下一次对方的肯定与回报。
但问题就出在,不是所有的回报都能及时地得到别人的回馈:有的可能一时忘记了,有的可能暂时没有时间。可我们便可能因为没有立即得到任何回报而产生极大的心理不平衡。实际上,这是由于我们潜意识里深藏的互惠主义干扰了内心的平静,让我们觉得自己有权力去索取,就因为曾经帮助过他人。
一个真正拥有智慧、内心充满平和宁静的人,每当为别人带来方便的时候,心里往往只想到“要去做”和“怎么做”,之后便更能感受到灵魂中的快乐。
一对七旬老人,每天凌晨三点半起床,义务打扫社区小花园的卫生:不管是从前的石凳还是如今的木椅,每天都是干干净净,被小区居民称为“魔凳”;而从六楼到一楼的垃圾,老两口一路走下来就一路给带了下来。而这些,两位老人一做就做了18年。
面对在河边玩耍时不慎坠河的女童,一位中年“的哥”奋勇跳河,救出落水女童而身负轻伤后又默默离开。目睹救人全过程的当地居民记下了车号致电市文明办,“的哥”所在的公司才得知此事——而无论是领导还是同事都说,他们已经不知道是第多少次接到对这位“的哥”无名助人的表扬了。
年近八旬的党员施大妈,退休后,每年都会从某些学校的高中部选择一部分学生作为帮扶或指导对象。从解题技巧到报考分析,从学生的心理辅导到家长的答疑解惑,她每一项都不落下,为的就是能让再多一名学生考入理想的大学。
从2000年开始,无论刮风下雨,总有一位白发老人会在新学期开学前,拄着拐杖亲自将捐款送到团市委。他不留电话、地址,也从不指定捐助学生,不让学生回信。
他们都是我们身边的好人,默默地在做着他们心里认为能给他人带来帮助的好事。放下功利心,就少了很多企图和牵挂,做好事就简单了许多,做好人就轻松了许多。做一个“守口如瓶”的好人,让我们在纯粹而憨实中获得一种坦荡而长久的祥和。
摆脱负累,保持一颗单纯之心
大文豪托尔斯泰说过:“没有单纯、善良和真实,就没有伟大。”单纯是一种简单而纯真的关系。它的意义在于萌动心灵的意识,用单纯的心去接近生活中复杂事物的真实层面。正是这样一种渴望和祈求,创造了人性纯真而朴实的爱,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淡然而脉脉滋润着的快乐。
往往,思想和行为的过度倾向只会减损快乐,掩蔽基本价值。快乐来自于心中有爱,有信仰和希望,这些都是人性最本初的质朴。所以可以这样说,快乐根植于单纯。保持一颗单纯的心,于事,专注踏实;于人,友善真诚。在现实生活中显现出一种至纯至简的情怀,驶往人生幸福的彼岸。
人生之初,苦难与死亡就已经注定要去面对:苦难就像一只饥饿的老虎,或尾随或追赶;死亡如同一头凶猛的狮子,一直在悬崖的尽头等待。而白天与黑夜,就像一白一黑两只老鼠,不停地啃噬着我们暂时栖身的生活之树,直到总有一天我们会跌入狮子的口中。
一个年轻人在森林中探险的时候,突遇一只老虎。老虎饥饿的眼神告诉他,即使不一定能跑得过老虎,但除了拼尽全力逃离之外,他别无选择。最后,老虎的穷追不舍把他逼到了一个断崖边上。
俯瞰悬崖下,年轻人想:与其被老虎活活咬死,还不如跳下悬崖,说不定还有一线生机。于是便纵身一跳。然而人在半空中却停住了,睁眼一看,自己被挂在了一棵长在悬崖边的梅树上,树上结满了梅子。
年轻人如获重生,喜从心生。正在这时,一声闷雷似的吼声从他脚底下的断崖深处传来。他用余光一瞥,一只凶猛的狮子正在崖底踱来踱去地抬头望着他。
年轻人刚放下的心瞬间又提到了嗓子眼儿,更不妙的是,他的耳边传来了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两只老鼠正在用力地咬着梅树的树干。
他惊慌得几乎颤抖起来,这让本来就不怎么壮实的树干也跟着晃动。这时,年轻人转而一想:既然已经这样了,我不如不要这么紧张;万一没被摔死、咬死,反而倒被吓死了,那岂不是太亏了?
这样一想,年轻人真的就慢慢平静下来了。没过多久,情绪平复的他感到肚子有点饿了,看到手边的梅子长得正好,便顺手摘了一些吃起来,他甚至感到自己从来没吃过那么酸甜可口的梅子。吃完后,困意渐浓。年轻人心想:反正迟早都是死,还不如趁着死之前好好睡上一觉呢。于是,他闭上眼睛,在一个三角形的枝桠上沉沉地睡去。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等他睡醒后再次睁开眼睛的时候,他甚至都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看到的:小老鼠不见了,老虎、狮子也不见了。最终,年轻人顺着树枝,小心翼翼地攀上悬崖,脱离了险境。
原来,就在他睡熟的时候,饥饿的老虎按捺不住,跃下悬崖。两只小老鼠听到老虎的吼声,都惊慌而逃。跳下悬崖的老虎与崖下的狮子经过激烈打斗,也都双双负伤而遁。
既然对生命最坏的结果已了然于胸,那么剩下要做的,便是在此之前的过程:安然享受树上甜美的果子,然后平静地睡去——怀着这样一颗单纯的心,我们在起点与终点之间的生活过程才会健康而美好。
只有去除内心的负担,我们才能拥有宽阔的胸襟和健康的心态。当摒弃内心的一切杂念,以豁达之心、纯简之态去看待世事仁人,我们便会让他人感受到一种理解和关心,同时也获得了自身心情的愉悦和灵魂的升华。
而往往,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熟悉的却是这样的感觉:
当你想开怀大笑的时候,你紧憋着不敢笑出声来;
当你感到伤心郁闷的时候,你又强忍着眼泪,没让它掉下来;
你说心里充满了忧郁,可你有没有想过那些忧郁源自哪里,或者说它们到底存不存在?
你标榜自己感情丰富,而你的感情又是针对什么呢?自己、朋友、家人,还是对生活?
你解释说,这都是因为自己长大了,不能再像以前那么幼稚了;应该多思考,思考生活,思考一切。别人都在欢笑,而你却一直保持严肃的面容,一个人呆坐在角落。
生活,其实很简单,变得复杂的,是我们的内心。就像一面镜子,我们心里装着什么,折射出来的世界就是什么样子。当我们用内心的狭隘、怀疑甚至卑劣等邪恶的品质搅扰着内心的纯净时,心灵便滑向了黑暗的深渊;相反,当心中充满了善良、真诚、仁爱、责任等美好品性时,蒙蔽心灵的阵阵烟雾就会渐渐散去,我们便实现了人格的升华和心灵的澄净。
很多时候,负累在心灵上的包袱都是我们的“智慧”创造的。要想活得轻松,并实现内心的欢愉和安宁,不妨单纯一些、愚钝一些;用简单纯洁的眼光和善良慈爱的天性去填充心灵的空间。要记得,爱里是没有惧怕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