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别让复杂毁了你-简单的事情最美

别让复杂毁了你-简单的事情最美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章简单的事情最美老子说:“少则得,多则惑。”另外,简单的做事方式也在告诉我们,要学会选择,学会取舍。对目标进行优效的分解,则是简单方法的最好体现。许多人总觉得他人的成功很简单,而自己的成功却很难。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返回英国后,受到英国皇室上下贵宾似的礼遇。事先认真地做一份计划不但不会浪费时间,反而更多的时候能让我们事半功倍。

别让复杂毁了你-简单的事情最美

第二章 简单的事情最美

老子说:“少则得,多则惑。”所有的事情越单纯就越接近它本来的状态,如同真理永远都是质朴而简单的。由此而言,简单不仅体现在做事上的去繁就简,同时也表现了对真理的一种纯粹追求。

去繁就简,体现在不要让过多的思虑阻滞了前进的脚步。同时,也表现在“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目标明确、分级实施,才能起到“化整为零”的效果。另外,简单的做事方式也在告诉我们,要学会选择,学会取舍。抓住最简单、最易上手的目标,才不会让自己徒增负累而一无所获。

越简单的模式越容易成功

杨宁在谈到商业运作模式时曾说:“我一直遵循着‘KiSS原则’,也就是‘KEEpit SiMpl E Stupid’。可以理解为,越简单的模式越容易成功。”

不仅在商业领域,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是如此,化繁为简,才能出效率;去繁就简,起步时才更容易上手。往往,在复杂的人还在思考自己为什么没有成功时,简单的人已经开始走向成功了,他们善于把所有的问题都简单化,单纯到只剩下直奔成功的行动。

很多时候,我们的思想都过于复杂了,总是去思考或计划着那些现在没有发生的,甚至以后都不可能发生的事。长此以往,不仅没有把握住未来,反而连现在眼前也不知道如何开始的。也许他们并非没有目标,而是因为他们的眼里有且仅有那唯一一个遥远而宏大的目标。懂得把长远、宏大的目标分解成许多小目标的人,往往都深谙于化繁为简的做事方式。他们明白,如果要到达终点,其实只要用简单的方法,一步一步累积短期的目标,就可以毫不费力地走向成功。

著名的战地记者兼作家西华·莱德先生曾这样描述他的写作过程:“当我推掉其他工作,开始写一本25万字的书时,一直不能定下心来,我差点放弃一直引以为荣的教授尊严,也就是说几乎不想干了。最后我强迫自己只去想下一个段落怎么写,而非下一页,当然更不是下一章。整整六个月的时间,除了一段一段不停地写以外,什么事情也没做,结果居然写成了。”

“几年以前,我接了一件每天写一个广播剧本的差事,到目前为止一共写了2000个。如果当时签一张‘写作2000个剧本’的合同,一定会被这个庞大的数目吓倒,甚至把它推掉,好在只是写一个剧本接着又写一个,就这样日积月累,结果真的就写出了这么多。”

可以说,目标的实现并不能一步登天,它需要一点一点地积累,一点一点地完成。当我们完成很多小目标的时候,他们汇总起来,就是一份大的成就。但我们从中更应该看到,正是这每一个“一点”的易操作性,才让那汇总起来的“一串”显得水到渠成——这也正是最简单的方法:把开始下手的复杂度降低,则更容易带动整体的运转。

人们有时会掉进自己目标的“圈套”中无法自拔。之所以称它为“圈套”,是因为那些远大却难以在短期内实现的目标很容易让人在其中迷失自我。它们的实现需要过程,需要时间,而这就需要有一个简单的方法让开始变得更容易。对目标进行优效的分解,则是简单方法的最好体现。即使一个人拥有了目标,但如果不能对目标大而化之、繁而就简,那么也会感到相当疲累。有些人奋斗了许多年之后,仍觉得离那个最终目标还是很远,其实他们往往没有意识,与刚起步时相比,自己已经有了很大的收获。参照的目标不同,收到的效果也不同。时间长了,便会觉得目标难以逾越,深陷困惑的泥沼之中。

其实,在奔向目标的道路上,越简单的方法往往越容易打开成功的大门。许多人总觉得他人的成功很简单,而自己的成功却很难。是因为,越简单而实际上又有效的方法,越容易被人们所忽略。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返回英国后,受到英国皇室上下贵宾似的礼遇。而许多王公大臣、绅士名流对这个没有爵位头衔的人嗤之以鼻,不服之气频频。

一次,在英国女王为他接风洗尘的庆功宴上,名流大臣纷纷出言讥讽哥伦布:“没什么了不起的,我要出去航海,只要朝一个方向前进,照样也会有重大的发现!”“太容易了!这种事谁碰上谁出名。哥伦布这家伙的运气真好!”

听到这样的讽刺和挖苦,哥伦布笑笑,起身说:“各位尊敬的先生、女士,现在请大家做一个游戏——哪位能把鸡蛋在桌子上立起来?”

话音刚落,底下一片哄然。许多人跃跃欲试,但却没有一个人能够把椭圆形的鸡蛋立在桌子上。

终于,有人生气地发话了:“别再愚弄我们了!大家立不起来,你也不能!”

这时,只见哥伦布拿起鸡蛋向桌子上轻轻一磕,鸡蛋的大头就凹了下去——哥伦布就这样从容地把鸡蛋立在了桌子上。

看到眼前的这一幕,所有人惊呆并沉默了两秒钟。继而引发了一阵更大的骚乱:“这也太简单了,谁不会呀!”大家嚷嚷道。

“是的,这方法的确很简单,可是我说过了,这仅仅只是一个小游戏而已。”哥伦布笑着说,“但问题是,在这之前,你们为什么都没有想到过这个方法呢?”

老子说:“少则得,多则惑。”有些人复杂地安排自己的人生,计划制订得很详细,可是计划越多,顾虑也就越多,思想始终不能彻底地释放,反而被自己混乱的思绪困扰住;有的人简单地安排自己的人生,认准目标,一步一步慢慢积累,他们只认定努力会有回报的简单道理,而没有让思想陷入复杂的困境。

直接开始,就是要少走一些弯路,少做一些错事,直达成功的彼岸。要做到这一点其实也并非困难,那就是只专注于如何在最短的时间,以最简单的动作迈出眼下这一步。

计划让一切变得清晰明朗

唐代文学家韩愈曾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里的“预”说的就是一种预见性和计划性。不管做什么事情,光有目标还是不够的,必须事先做好详细的计划和充足的准备,才有可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计划能让我们感到自己在做事过程中的明显进步,即使有时的进步是微乎其微,或者有时可能几天的计划都是一模一样的,但我们仍能从检验自己的执行力中获得大大小小的成就感。事先认真地做一份计划不但不会浪费时间,反而更多的时候能让我们事半功倍。

很多人一提起“计划”,就好像要着手于一件极其宏大的工程,畏难情绪一涌而上,觉得耽误时间的心理也跟风而至。但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事先计划能让繁乱复杂的团团头绪条理清晰地分明开来,为即将要开始的行动争取了时间,让后续的行事变得更加简单。

卡耐基在劝告一位因做事杂乱无章而手足无措的人时说:“我们可以把生活想象成为一个沙漏:沙漏的上一半,有成千上万粒的沙子,它们都慢慢地很平均地流过中间那条细缝。除了弄坏沙漏,我们都没有办法让两粒以上的沙子同时通过那条窄缝。你和我和每一个人,都像这个沙漏。每一天早上开始的时候,有成百上千件的工作,让我们觉得一定得在那一天里完成。可是如果我们不按照计划一次做一件,让它们慢慢平均地通过这一天,像沙粒通过沙漏的缝隙一样,那么到头来有可能一件事也没有干成。”

一次只流一粒沙,一次只做一件事。这就需要我们提前依据工作任务和特点,分清轻重缓急,制订出合理而符合实际的计划,才不至于在行动过程中像一只没头的苍蝇。

按计划做事,即是对自己要完成的事情有具体的时间规定,有步骤、有准备、有措施和有安排。这不仅能帮助我们有条不紊地照料自己的生活,更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各种事情。按照计划中的每一步准备好,接下来,只要一步一步朝着目标的方向走下去就可以。当最后一步也被做完的时候就会发现,我们的目标已经实现了。

在制订计划的过程中,人们必定会周密地预测执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意外因素”,从而在问题发生时不会因诧异惊慌而不知所措,而是能够按照当时的实际状况和预先考虑的对策有条不紊地进行解决。有了计划的指引,人们就能够减少犹豫,减少无谓的精力浪费,少走弯路,从而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做尽量多的事情,提高工作效率。

同样是叱咤在it行业的风云人物,“软银”总裁孙正义与凭借创新技术开拓市场的盖茨不同,他以资本作饵,诱使全世界疯狂追逐互联网新贵。在20世纪末,孙正义以数百亿美元的身价直追全球首富

1957年8月,孙正义出生于日本佐贺县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的祖父从韩国大邱迁到日本九州,先做矿工后务农。父亲靠着卖鱼、养猪、酿酒,慢慢小康起来。

孙正义从小就表现出超常的领导力,而且做事很有计划。行内人都知道孙正义“用一年的时间赢得一生”的故事。

孙正义在23岁时花了1年多的时间来想自己到底要做什么。他把自己想做的40多种事情都列出来,而后逐一地去做详细的市场调查,并做出了10年的预想损益表资金周转表和组织结构图。40个项目的资料全部合起来足有10米多高。

然后他列出了25项选择事业的标准,包括该工作是否能使自己全身心投入50年不变、10年内是否至少能成为全日本第一等。

依照这些标准,他给自己的40个项目打分排队,计算机软件批发业务脱颖而出。

用十几米厚的资料做事业选择,目光放在几十年之后,这样的深思熟虑,这样的周密规划,注定了他日后的成功。

计划的目的是要促使目标的实现,而并不是对个人的一种束缚与管制。必须做或不应该做什么并不是由计划决定的。制订计划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所以在行事之前,一定要坚持制订计划,并坚信会实现它。

计划不分大小,都是通往目的地的灯塔桥梁。大至未来的十年,小到眼前的一年、一季度、一月、一周,甚至每天,都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方向性和指导性。而计划,就很好地充当了提纲挈领的引导角色,让人行事有线,做人有章。一个科学而周密的计划,往往能减少人们通往目的地的阻力和波折,使得原本复杂的网络化问题变得如条条清晰明朗的单线一样,简单而行之有效。

把时间留给最重要的事

有一本畅销书中说:“管理时间难,长期坚持以重要的事情为中心来管理时间,进而管理自己的整个人生就更是难上加难。”

因此,我们提倡简单的处事规则,把重要和紧急的事情加以区分,最大程度地降低时间成本。摒弃不分轻重缓急、混淆事物优先级的做事方法,把那些并不一定特别紧急却很重要的事情作为主角,集中精力和时间完成它们。如此,会让我们在去繁就简的过程中,享受到效率带给我们的成就之感。

把最优的精力、最多的时间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这无疑是在为达成目标铺上一条最简捷的成功之路。那么首先,我们就有必要区分一下重要和紧急。下面将详细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

1.重要的,一般是指与目标有关,凡有价值、有利于实现个人目标的就是重要之事。

2.紧急的,通常都显而易见,推脱不得,却不一定很重要。

3.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可以说是对个人而言最有意义的;也许短期内这些事情不会产生很大的作用,但若用长远的眼光去看,我们一定会从中受益匪浅的。通常这类事情的挑战性和困难度都很高,比如制定目标、规划未来、发展新的关系、学习新技能、改善饮食、开始新的训练项目、创业或者戒掉不好的习惯,又或者是参加明年的重要考试、年底的婚礼、下星期的应聘工作面试等。

4.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一般是本身重要性不高,但迫于时间的压力,需要赶快采取行动的情况。例如处理临时遇到的需紧急回复的工作文件、接电话等。

生活中,我们常常能见到许多人把大部分的时间花费在急迫但不重要的事务上,对时间严格的限制让人们往往容易产生“紧迫等于重要”的错觉。事实上,紧急的事情大都是针对于他人而非我们自己。

当我们忙于处理紧急事情而把那些重要却不急于一时完成的事务一拖再拖的时候,常常会因感到压力颇大而急于休息放松,而在这个过程中,那些重要却不紧急的事情就会在下一个“急活儿”到来之前搁浅。这样的情况会一直持续很长时间,而那些重要的事情似乎就永远腾不出时间去做,这也是造成很多人最后都与成功无缘的根本原因。

如果感觉到我们一直都在忙忙碌碌却没有得到任何收获,那么最大的可能就是,我们一直都在做紧急的,而忽略了那些重要的事情。

世界上最宝贵的就是时间。鲁迅先生曾说:“生命是以时间为单位的。”无独有偶,谚语中也有这样的句子:“丢失的牛羊可以找回,但是失去的时间却无法找回。”而时间对于天下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它的一视同仁就体现在:它遵循着一种恒定的规律,是不可逆转、不可替代、不可储存的,它不会因为任何原因,给任何一个人一天中额外的时间。

那么,要想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出高效的事情,就要学会抓住重点,快速决断。人生的成本是时间的成本,在同一时空里我们是没有可能抓住两次相同的机会的。

纵观历史,横看世界,成功人士大都怀着这样一种纯粹而简明的想法,即他们的眼中只有最终的目标和为此设定的许多阶段小目标。只要是为了发展,达成这些目标的事情就是重要的,他们就会专注于此,紧紧抓住。

现在已是“凯利—穆尔油漆公司”主席的美国企业家威廉·穆尔,在为格利登公司销售油漆的第一个月,工资仅仅是160美元。

但是,即使在当时那样窘迫的情况下,穆尔也没有丝毫气馁。他仔细分析了自己的销售图表,发现他的80%收益来自20%的客户,但是他却对所有的客户花费了同样的时间。

发现这一不平衡的差异,对穆尔来说,可以说是绝大的转折,他立即改变了工作重点。穆尔要求把最不活跃的36个客户重新分派给其他销售员,而自己则把精力集中到最有希望的客户上。很短的时间内,他一个月就赚到了1000美元。

在此后的事业发展上,穆尔也从未放弃这一原则,最终使他走上了成功之道。

当今社会,由于经济利益的刺激,新鲜事物不断涌现,人们的思想开始变得越来越复杂,考虑问题似乎也越来越周全、细致。但实际上,这正是在消耗时间成本。很多人做事喜欢兜圈子、绕弯子,生怕别人知晓自己的内心,生怕别人掌握了自己的动态。于是大家都慢慢变得含蓄起来,人人都在运用政治家的外交手腕处事。这样做的结果,只能大大增加做事的时间,走更多的弯路,消耗更多的生命。

对此,我们应学会限制时间的可利用性。具体体现在:不要在思维需要高度运转的时间,而固执地和他人发生争执,甚至非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不要总是酝酿情绪,而要选择在我们精力最充沛的时刻立即动手。就像一句话所说:人生最大的遗憾莫过于,轻易放弃不该放弃的,而固执坚持不该坚持的。

总之,我们提倡简单的处事规则,对于那些并不一定与我们人生目标相关的琐事,要勇敢地说“不”。透过迷雾、集中精力地去做重要的事,排除次要事务的羁绊,就是为了最大化地降低时间成本,摒弃没有目标、优柔寡断、心机重重的做事方法,最终达到成功。

专心致志做好眼前的事

pMA训练教程中是这样定义“专心”一词的:专心就是把意识集中在某个特定欲望上,并要一直集中到已经找出实现这项欲望的方法,而且成功地将其付诸实际行动为止。

正如通过放大镜观察物体一样:当物体不在焦点上时,影像就不够明朗,看起来一片模糊;可是一旦对准焦点,影像就会变得十分清晰。全神贯注地做事,就是从诸多繁乱的程序中择选出那个需要“聚焦”的事物,心无旁骛,简单而又纯粹地着眼于一。

现在闭上眼睛,思考一下,你究竟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如果你正在向着想要的生活努力,请记住,不要因为路上的风景而偏离了最初的跑道。如果你现在已经偏离了跑道,请立刻回到理想生活的跑道,重新起跑,还来得及。

在南美洲的亚马逊河边,青青的长草引来了一群羚羊,悠然地在岸边享受着美味。

岂不知就在这时,一只猎豹隐藏在远远的草丛中,竖起耳朵四面乱转。它觉察到了羚羊群的存在,于是悄悄地、慢慢地接近羊群。在越来越逼近的过程中,突然,羚羊群有所察觉,忽地一下四散逃跑。猎豹像百米运动员一样,瞬时爆发,像箭一般地冲向羚羊群。它的眼睛死死盯住了一只未成年的羚羊,直奔而去。

虽然羚羊飞似的奔跑,但仍然跑不过豹子的腾跃。在这追与逃的过程中,眼看就要挨着羚羊群了,可猎豹却从一只又一只站在那里观望的羚羊身边跑过。它没有掉头改追这些更近的猎物,而是从头至尾都在使劲地朝着那只未成年的羚羊疯狂地追去。

最后,那只小羚羊终于跑累了,豹子也累了;在累与累的较量中,最后比的就是速度和耐力了。终究,小羚羊的屁股被猎豹的前爪狠狠地抓挠了一下,羚羊倒下了,豹子朝着羚羊的脖子狠狠地咬了下去。

在自然界中,一切食肉动物在选择追击目标时,总是选择那些老弱病残的;而且目标一旦选定,一般是不会轻易放弃的。动物们也许都懂得如果中途转向其他目标,则会使精力有所损耗,从而使其他的目标更难达到,最终导致一无所获的结果。

如此,在自然界中有着高级属性的我们,又何尝不该借鉴一下动物们的这种智慧?既然确定了去做一件事的目标和行程路线,就不要轻易地去放弃或偏离。

“真正的赢家会把精、气、神都集中于一击”。这样,我们便省去了一些繁杂的顾虑和羁绊,因为简单纯粹会让我们的行事过程变得轻松易行。

荀子在《劝学》中说得好:“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古代棋艺高手弈秋教二人下棋的故事,想必我们早已耳熟能详。专心致志听讲的人肯定能够学到真本领;而一心想着顽射鸿鹄的人,能够学到一些皮毛就已经很不错了。做事的成败与难易,与底子的薄厚、力量的大小都没有决定性的关系;只要专一,无形中就排除了那些纷杂繁冗的干扰,以最简捷的方式去达成最终的目标。

分散精力很容易一事无成。生活中很多人之所以没有实现早年确定的目标,大都是因为他们容易见异思迁,注意力也就难免被分散了。如果不能专心致志地做事,便只能探究到事物的表层。真正有所建树的大家都是那些集中精力专注某一领域,并且坚持不懈地去探索,最终创造出前人无法企及的成果。

在某一时段内,如果一个人围着一件事转,最后全世界可能都会围着他转;如果一个人围着全世界转,那么最后他有可能会被全世界所抛弃。浅尝辄止、见异思迁除了让我们收获不到成功的果实,还徒增了负累我们身心的累赘。当我们要开始去做属于自己的“一件事”时,就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不轻易放弃或改变,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去繁就简的过程中体会到有所收获的快乐。(www.daowen.com)

向着最近的小目标出发

拿破仑·希尔的格言是:“欲速则不达。”他主张采取分步的方法进行活动,而不是迈开大步向前走。他指导年轻人时说,可先采取初级步骤,不能急功近利地试图一蹴而就。

分步、初级,实际上这些都只是让复杂的“链式结构”化解为简单的“一线排列”的行事方法。面对繁多的任务时,只有“化整为零”、分而简之,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最优质的成果。如此把所有的“优质”串联,自然就会轻松地达成“链式”的终点。

一个大目标有很多个小目标组成,一个小目标有很多个小事组成。做好眼前事,抓住最近的小目标。当你做好了每一件事,完成了每一个小目标之后,你会发现在无形之中完成了人生的大目标。

曾经有一位73岁的老人从旧金山步行到了佛罗里达州的迈阿密市。经过长途跋涉,克服了重重困难,她终于到达了迈阿密市。

这位老人吸引了当地各大媒体的记者,大家都想去采访她。大家很好奇,她是如何鼓起勇气,徒步旅行的?这路途中的艰难又是否曾经吓倒过她?

“徒步这么遥远的路程,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几乎都是不敢想象的,我们觉得您就像一个奇迹,能告诉我们您是怎样达到的吗?”一位男记者抱着极大的好奇心问。

“事实上,这一路上我的计划从未有所变动过,那就是:下一个小镇。”老人回答说,“要知道,走一步路是不需要勇气的,我所做的就是这样。我先走了一步,接着再走一步,然后再一步,很容易就到达了前面的小镇。然后我再把上一个计划原封不动地简单重复一下,就可以了。”

的确,做任何事,只要迈出了第一步,然后再一步步地走下去,就会逐渐靠近最终的目的地。利用分割法,化整为零,一点点向前逼近。把途中的每一点连成一条直线,它的终点既是成百上千个“点”中的一个,更是那个终极目标的达成地。这成百上千个“点”就是众多的小目标,它自然而然地就会铺就一条成功之路。

宏伟蓝图自然是具有无穷魅力的,但它同时往往并不是我们唾手可得的。若试图一下去抓住事情的达成结果,无异于想在一天之内建造出一座罗马城,给自己徒增繁重压力的同时,也让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所以说,人生无论是长久的计划,还是宏伟的目标,都绝非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而一个个量化的具体计划,就是人生成功旅途上的里程碑、停靠站,每一个“站点”都是一次评估、一次安慰和一次鼓励。是否能量化,是计划与空想的分水岭;只有把每一小段的目标都可视化,才不至于让自己的理想成为海市蜃楼。

1984年的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大曝冷门,夺得了世界冠军。当记者问他凭什么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时,他的一句“凭智慧战胜对手”让当时体育界嘘声一片。许多人都认为这个偶然跑到前面的矮个子选手是在故弄玄虚。马拉松比赛是体力和耐力的较量,只要身体素质好又有耐性就有希望夺冠。而爆发力和速度都还在其次,说用智慧取胜确实有点勉强。

两年后,意大利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在意大利北部城市米兰举行,山田本一代表日本参加比赛。这一次,他又获得了世界冠军。记者又请他谈经验。性情木讷、不善言谈的山田本一回答的仍然是上次那句话:用智慧战胜对手。这回记者在报纸上没再挖苦他,但对他所谓的智慧还是迷惑不解。

十年后,这个谜终于被解开了,他在他的自传中是这样说的:“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多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起初,我并不懂这样的道理,我把我的目标定在40多公里外终点线上的那面旗帜上,结果我跑到十几公里时就疲惫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

山田本一说的话不错。众多心理学实验让专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当人们的行动有了明确目标,并能把自己的行动与目标不断地加以对照,进而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行进速度与目标之间的距离,人们行动的动机就会得到维持和加强,就会自觉地克服一切困难,努力达到目标。

原来,在现实中我们做事之所以会半途而废,这其中的原因往往不是因为难度较大,而是觉得成功离我们较远。确切地说,我们不是因为失败而放弃,而是因为倦怠而失败。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不妨借用一点山田本一的智慧,化繁为简,懂得大目标是由成千上万个小目标组成的。这样,很多事情做起来就没有我们原先想的那样难以达成。

设定一个不太难实现的小目标,无形中就让自己长久坚持下去的动力变得强大起来。这样我们就会因为每一个小目标的简单易行而感到压力减轻,也正因为感到应对自如,我们就会发现自己渴望去做生活中其他需要改变的事情。当实现每一个小目标后,就会有一种更加积极的强化力量来帮助我们沿着通向最终远大目标的道路不断前进。

抓住离你最近的小目标

人生如登山一般,必须抓牢身边的那块石头,借此再一步一步往上爬。这样,我们就可以在遇到行不通的路程时退回来,重新寻找更合适的位置,抓牢着力点再继续前进。着眼于最近的目标,就是做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这不仅是一种简单有效的选择,更能让我们的付出体现出效率的价值。

不要奢望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你的目标,任何事情都需要一个过程。建议从自身开始,从身边人开始,慢慢完成你想实现的目标。不要好高骛远,这样只会让你感觉身心疲惫,让别人感觉你不可靠。

从前,有一个蜗居在山脚下的小村落被一场罕见的洪水袭击得惨不忍睹:房屋几乎被冲为平地,许多人的生命也被无情的洪水夺去了。其中,有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也是这场灾难的受害者:在洪水中,丈夫第一时间把手伸向了自己的妻子,而他们8岁的儿子却被洪魔无情地带走了。

起初,村里很多人对这个不幸的家庭都表示深切的同情,都纷纷前来安慰这对年轻的夫妇。但事情似乎渐渐发生了变化:有些人开始对那个男人的选择产生了疑问。在突如其来的洪水面前,丈夫选择首先去挽救妻子的生命,而放弃了他们的儿子。“即使两人感情再好,难道孩子在灾难来临的时候就应该成为被舍弃的对象吗?”围绕这一话题展开的争论,一时间充斥在山村里的每一个角落。

一个报社的记者路过此地,听说了这个故事后,觉得很费解,于是他深入村中找到了那个男人。

“眼看着洪水冲过来的时候,根本来不及让我有任何过多的想法,妻子就在我身边,我们都不想失去对方,于是我就抓住她拼命地往山坡游。而当我返回去的时候,儿子就已经不见了。”男人又一次哽咽。

这时记者明白了,不是父亲不想救儿子,也并非丈夫眼里只有妻子,而是在当时的情况下,他只有能力去抓住妻子。记者最后安慰男人说:“请不要过于悲伤,毕竟你从洪水中还救回了你的妻子。”

抓住离你最近的目标,才有可能体现效率的价值。这个男人的选择是正确的,至少,救活一个比失去两个要好。面对洪水,他不存在选择,他既是一个深爱着妻子的丈夫,也是视儿子为至宝的父亲,二者缺一不可。只是,在还没来得及让他有时间考虑的时候,他已经就必须伸出手去紧紧抓住离自己最近的妻子。这是最为现实和明智的,同时也是最为有效的。如果他放弃妻子去救孩子,可能最后失去的就是两个人。

过高的奢望和不切实际的目标,对我们而言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有把握好最近的目标,付出才能体现出它相应的价值。

来看一位英国人的墓志铭:“我年少时,意气风发,梦想要改变世界。当我年事渐长,发觉无力改变世界。于是决定先改变我的国家。然而目标还是太大,当我步入中年,我试图改变最亲密的家人。可没想到事与愿违,他们还是老样子。当垂垂老矣,我终于领悟到了一些事情:我应该先改变自己,再影响家人,也许下一步就能改变我的国家,再后来甚至就可能改造整个世界了。”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壮志难酬之人,他们未达成理想的原因就在于忽略了自己眼皮底下可以先做到的事情,放弃了手边最易实施的简单之行。从达成离我们最近的目的地开始,实际上就是一个把繁重的事情简化的过程。也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顺着人生陡峭的崖壁攀上高峰。

如果一味地好高骛远,盲目地将眼光盯在虚妄的目标上,却忽视眼前的工作,只会让人疲于应付,最终一事无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就是简单而有效的选择。在工作中,订立切实可行的计划,避免为追求过高目标而不从实际出发,认真做好身边的每一件事情,那么我们的工作就是有效率的。

一个学企业管理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就一直有个梦想:希望将来能拥有自己的公司,自己当老板,成就一番事业。

毕业后,由于资金紧张,他只好和千万名毕业生一样,挤入了求职大军中。他想,凭着自己的能力,即使是打工,也必须找一个高级管理者的职位,比如副经理、经理助理的工作。

可是,匮乏的工作经验让这位大学生应聘了很多家招纳副经理职位的公司,却无一例外地被拒之门外。于是,他降低了标准,想找个中层管理干部的职位,如科长、处长之类。只是,因为同样的原因,仍然没有一家成功的。

一晃几个月过去了,看着同学们都已经拿到了第一个月工资的他,为了生存,不得不先找个能吃饭的地方。最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找到一份工作:办公室内勤,做一些分发报纸、端茶倒水、接电话的日常性杂活。

他感到异常失落,当天晚上去了班主任老师家,把这段时间找工作的情况及自己目前的想法一股脑儿地全都倾诉了出来。老师听完以后,对他说:“你有远大的梦想,这很好。但有些梦想太遥远,是你现在抓不住的。最明智的做法就是,抓住离你最近的梦想,然后一步步向最遥远的梦想走近!”

老师的话给了他很大启发。第二天,他就去那家企业做起了内勤工作。半年以后,因为工作认真,他被调到业务部当了一名业务员。而后又由于业绩突出,一步步成为了业务部经理、主管业务的副经理。就这样,在短短的五年内,这位大学生积累了自主创业的经验和资金,终于开办起了一家自己的公司。

经过艰苦打拼,他的公司终于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成了业内知名企业。而他本人,也成为了一个资产过千万的成功人士。

梦想有远有近,只有离我们最近的那个梦想才是最现实的。巨商大多是从最底层的工作开始做起的,有的做过卖报童,有的做过小商贩,还有的做过电焊工。但是他们的一大共性是,不管做什么,都能耐心地将眼下手中的工作做好,在平凡的岗位中取得出色的成绩。

目标有远近,工作有繁简。我们可以梦想着成为比尔·盖茨,但不可能一夜之间就拥有比尔·盖茨的成功。我们的终极目标可能是李嘉诚,但我们的起点也许只是一个勤杂工。抓住离你最近的那个目标,就是为自己去除了繁重的包袱,从简单开始,一步一步走向梦想的彼岸。

丢掉对生活无限的“构思”

生活是简单的人生,人生是简单的生活。不要对生活处处构思,这会让一个无欲无求的人变得欲望泛滥。用一颗简单的心去生活,你会发现世界比想象中的美好。

余秋雨曾说:“因为我们的历史太长,权谋太深,兵法太多,黑箱太大,内幕太厚,口舌太贪,眼光太杂,预计太险。所以,我们习惯对一切事物‘构思过度’。”这个世界远没有人们想象得那般复杂,它简单得很,复杂的只是人心罢了。其实,人心也不复杂,只要肯丢掉对生活无限的“构思”。

刚走出校门的那段日子,他总是若有所思。告别了象牙塔,他不知道外面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很早以前就有人告诉过他:“世界比想象中还要复杂。”从那时起,他便对社会产生了一种畏惧感,害怕自己无法适应这个“复杂”的社会。

毕业前夕,他认真钻研诸多权谋书籍,目的就是为了了解社会生存法则——步入社会后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对待朋友、同事不可“全抛一片心”,谋事一定要“三思而后行”,这一切他铭记于心。

后来,他依靠着自己的能力找到了一份工作,然而这种喜悦感很快就被他的担忧和恐惧感取代了。做事处处设防,总是害怕被人算计,整天小心谨慎地生活,不敢和周围的人靠得太近,他平生第一次被孤独和无助吞噬了……

没过多久,他那当过多年领导的父亲发现了儿子的异常表现,便把自己一生的经验教训总结成四句话,告诉了初入职场的儿子。也正是这四句简单的话帮助年轻人解开了心结,也让他日后的人生发生了改变。

现在,我们把这几句话拿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1.“做人不要盘算太多,顺其自然就好。”

做人不要盘算太多,不必拼命地去求他人。有时候想得越多,心越急,得到的反倒越少;当你把所有的杂念都抛开,专注于自己的事宜,那些美好的东西反而会不请自来。有些不能把握的东西,顺其自然是明智的举动,真的不需要太强求。

2.“不要压抑自己,也不要奉承巴结。”

人与人之间永远都不可能对等,也许是出身不同,也许是地域因素,也许是上下级关系,所以你没有必要压抑自己。一个趾高气昂的人,无论你多么尊重他,他也不会平等地对待你;如果你奉承巴结,也只能让他把你看得更轻。不管出身低微还是处境艰难,永远都不要寄希望于他人礼遇。当说时就说,当做时就做。只要别心虚和畏首畏尾,就不会让人轻易看不起,而这样做也能够让你赢得更多平等的机会和尊重。

3.“你不必对谁特别好,也不必对谁特别不好。”

有句话说得好,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任何单位、任何群体的人际关系结构都不能脱离“三三制”,具体到个人身上就是:三分之一的人对你一般,三分之一的人对你不满意,三分之一的人对你很好。所以,不必对谁特别好,也不必对谁特别不好,为人处世还是得因人而异,好的继续保持,中立的要争取,敌意的要予以宽容,这样才能够避免被少数人利用。

4.“依靠别人,远不如相信自己。”

一个人应当有思想,有社会责任感,要懂得相信自己比依赖别人更重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做事风格,只要你尽心尽力地做事,就不会被埋没,除非你怀疑自己的能力。不管做什么,都应该摆正心态,有机会时就为社会多做点儿;没机会时也要记住“为自己打工”,积累有形、无形的资本。要知道,为自己做再多的事情也不过分,不管人生的际遇怎样,及时努力永远都是对的。

几句简单的话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有时候我们不必对生活“构思”太多,只要简简单单、顺其自然就行了。生活中很多东西,非要亲身经历了之后,才会发现真的没必要刻意地去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如果时刻抱着这种谨小慎微、战战兢兢的心理活着,那么生命无疑会变得沉重,它不仅增加了许多无谓的时间成本,也间接地加大了事业的信誉成本,降低了生命的质量。其实,我们无需想那么多,想那么远,没有必要让自己变成一个不停旋转的陀螺。只要静下心来,让思维跟着生活的脚步,有条理有节奏地进行,就能够在简单的生活中体会到惬意和满足。

记住一件事: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自然的、简单的。就像一句广告词所说的那样: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太累;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贡献!世界比我们想象的要简单得多,所以不要人为地去给它徒添累赘。秉着一颗简单的心去做事,这就是对这个世界,也是对自己最大的贡献。

梦想有太多路口,贵在取舍人生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认为君子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为”就是“做”,应该做的事必须去做,这就是“有为”;不应该做的事必不能做,就是“有所不为”。如果一个人修身能修到有些不该做的事情别人都在做,而自己硬是不做,这才达成了一种境界,算得上是“君子”。

“为”与“不为”在于取舍,或叫选择。我们在谋划应该做的事情时,也应该对绝不能做的事有一种判断和执著。如此的做事方式才让通向成功的道路更加简单,让我们感知生活美好的神经更加活跃。

这个世界充满着矛盾,大大小小的事情很多时候都会有正反两面。就像有为与无为,选择其一,势必会放弃另外一个。鱼与熊掌不可兼得,适时地放弃不仅会让我们节省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意义的事,还可以避免繁乱忙碌后的“竹篮打水”。为人行事中,只有抛弃不适合之处,才能显现出真正的杰出。

有所不为是一种豪气和洒脱,是为了更深层面的进取,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简约。之所以举步维艰,是背负太重,之所以背负太重,是还未学会“有不为”。

“如果不是当初罗谢尔夫人的那段话,也许我一直还处于‘苍蝇乱转’的状态。”时至今日,已是斯坦福商学院教师的吉姆,在回忆当初自己刚毕业的那段日子时,仍然感慨不已。

那时,吉姆在斯坦福商学院研究生班学习,师从罗谢尔·迈亚斯夫人和迈克尔·雷先生。他每天都极尽拼命地工作,忙忙碌碌从早到晚。

后来有一天,罗谢尔夫人走到他的工作室,对吉姆说:“我注意到了,吉姆,你是个做事相当没有条理的人。”这话让吉姆既吃惊又感到些许不服气,不管怎么说,他也自认为是那种每到新年伊始就认真设定目标并且付诸行动的人。

可还没等吉姆开口,罗谢尔夫人继续说道:“你天生的旺盛精力使你做事不讲主次、没有条理,你每天过着忙忙碌碌的生活,而不是井井有条的和谐生活。那么现在,我给你布置一份作业:假设你明天醒来时接到两个电话,第一个电话说有一笔2000万的遗产由你继承,并且不需要任何条件;第二个电话告诉你得了不治之症,最多还有10年的时间。面对这两种不同的情况,你怎样重新理解生活的轻与重,更重要的是,你会不会做一些舍弃,有所不为呢?”

这个作业成了吉姆人生的转折点,他认识到自己确实有旺盛的精力,但是没有用对地方。而后有所不为成了他制订年度计划的原则,这不仅帮助他理清了思路,而且还懂得了如何分配时间这一最宝贵的资源。

毕业后,吉姆在惠普公司找到了工作。虽然他非常满意这家公司,但并不怎么喜欢这份工作。而罗谢尔夫人的作业让吉姆认清了自己,使他明白了最适合自己的是成为一名研究人员而非一个商人。

于是,他停止了手中的工作,辞了职。最终,吉姆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他又回到了斯坦福商学院,有幸成为了该院教师队伍中的一员,每天忙于各种研究和写作而乐此不疲。

对那些有悖于自己生活情趣和人生追求的事情,就要果断撇开,不让那些“不为”的繁乱干扰我们本该简单的成事方式。在舍弃繁杂中选择“不为”,就是为了更好地成就“有为”。

同时,人若以简单的心境去工作与生活,即使艰难困苦,也会充满快乐。因为,简单可以令人清醒,使人专注。英国的弥尔顿说:“心灵是一个特别的地方,在那里可以把天堂变成地狱,把地狱变成天堂。”莫要用纷繁芜章的做事方法蒙住了我们的双眼,捆绑了我们的心灵。生活是简单而又美丽的,只要我们学会有选择地放弃,懂得“有所不为”,就一定能全方位地欣赏这个美丽的世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