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渠道的建设与管理:营销圣经揭示的重要性

渠道的建设与管理:营销圣经揭示的重要性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渠道的建设与管理一、渠道的重要性“渠道很重要!渠道非常重要!渠道太重要了!因为企业需要通过渠道走货;因为消费者通过渠道的流通功能得到了各种各样的所需要的商品;因为渠道是完成交易的场所和环节,所以绝大部分制造类企业、消费者都不可能离开渠道。更重要的是:因为渠道能决定产业走向!20世纪80年代,家乐福、麦德龙等一批外资大卖场率先进入中国以后,以其“实惠”的形象与动作迅速打动了中国消费者的心。进入中国以

渠道的建设与管理:营销圣经揭示的重要性

渠道的建设与管理

一、渠道的重要性

“渠道很重要!渠道非常重要!渠道太重要了!

因为企业需要通过渠道走货;因为消费者通过渠道的流通功能得到了各种各样的所需要的商品;因为渠道是完成交易的场所和环节,所以绝大部分制造类企业、消费者都不可能离开渠道。

更重要的是:因为渠道能决定产业走向!

20世纪80年代,家乐福、麦德龙等一批外资大卖场率先进入中国以后,以其“实惠”的形象与动作迅速打动了中国消费者的心。进入中国以后,家乐福们带来了一批新词汇,于是进店费、店庆费、一个半月账期等被制造商既痛又爱的词汇堂而皇之地进入了中国营销领域。在这场渠道管理新思维的角力中,绝大部分企业在衡量了利润与销量后,屈服了。对于中国渠道来说,家乐福们是第一批渠道规则、产业规则的改写者,而且还在继续改写中……

20世纪90年代,接着国美电器永乐电器等一批家电卖场出现了,其发展速度之迅猛令人瞠目结舌。于是消费者逐渐改变了原先在百货店购买电器的习惯,“逛逛家电卖场”成了他们的第一选择。2004年,国美老总黄光裕也因此排在了英国人胡润编写的国富豪榜榜首。更重要的是长虹、美的等一大批国内家电厂商在国美电器、永乐电器等一批家电卖场的影响下,或不知不觉或被逼无奈,企业的经营方向,只能关注“规模,越来越大的规模”。家电业的产业规则已经由家电卖场改写!未经国美们同意,家电制造企业不得低价促销、场外交易,甚至连广告费也渐渐付不起了。

进入21世纪后,消费者突然发现身边又多了一种新终端——平价大药房,提供更便宜药价的大药房,其营业的火暴场面令人叹为观止。更值得关注的不仅有平价大药房,而且还有平价大药房背后的九州通等一批成规模的医药代理商。这些九州通们拥有成规模的药品采购经销能力,环境良好的交易大厅,保存条件完善的医药仓库和物流系统,使大量医院(尤其是民营医院)、平价大药房、城乡医药网络有了更好、更放心、价格更便宜的药品供应。药价的持续下跌,除了政府干预、企业让利,更有九州通们的功劳。

除了以上单体规模巨大的渠道力量外,以连锁形式发展的渠道更是发展迅猛!从超市、便利店、家电专业店、药店、书店等品类店到洗衣店、服装专卖店、汽车服务店等产品或服务专营店。2004年初,我国就已有1900余个特许经营体系、近8.2万个特许加盟店,从业者约200万人,并且从商务部商业改革司负责人的评价中,我们也可以清晰地了解到现在连锁加盟类的渠道,在规模上每年发展的整体速度达到惊人的50%以上。

每一种类型的渠道连锁店、加盟店都是渠道中一股巨大的力量,它们改变着中国不同行业的产业规则,如最为明显的服装业,其终端由原先的小店向专柜、再向专卖店方向迅速转型,而客户也从原先零散的批发类客户(传统经销商)向批发、零售兼顾的新型渠道商(除批发功能外,兼顾区域专卖店扩张的区域加盟商)。杉杉、美特斯邦威等一批改革先行者,在各自的领域内,成为了行业的佼佼者。

除了连锁形态的渠道力量外,有独立资源价值的渠道更是能量不小,如酒行业的餐饮渠道、医院等。

酒行业餐馆买店成风,因为餐馆卖什么酒餐馆自己说了算,在很多时候,服务员的介绍和餐馆的进货范围能直接影响酒类企业的生死。如浙江石梁啤酒,采用以买断酒店的方式在浙江市场迅速崛起;在白酒业不买店的中高档白酒企业更是很少听闻;同样企业可以买店,经销商同样可以买店,陕西天驹从餐饮终端起家,并被誉为“西北酒王”;更有不少餐馆走连锁道路或平价路线,意图更大程度上利用买店的费用来赢利。酒行业,餐馆类终端和能影响或控制餐馆的渠道力量,能决定了酒行业的“流行”,因为“这东西大家都喝,肯定流行”、“这东西局长们都在喝,够档次”……

有独立资源价值的渠道,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它们能够最终影响消费者决策,所以它们能够改写产业规则。医院正是如此!医生的推荐往往决定了患者的用药方向,而由于大部分药品化学名相同,但产地、厂家、品牌的不同,医院就有很多选择,因此最能搞定医院采购、各科室主任的药厂就有最好的销售通路,年产值超过80亿元,5年年平均增长率超过200%的扬子江药业就是最好的例证。

从零售卖场到连锁终端,从家电、服装、酒饮、医药等行业渠道力量的变迁到这些渠道成员的发展速度,我们不难看出“渠道是决定产业走向的重要力量之一”。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些行业内的制造类企业活得很累,因为它们要“讨好”渠道;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些制造类企业活得很轻松,因为消费者不在乎“谁生产”只在乎“在哪里买”。

为什么渠道能够决定产业走向呢?那究竟为什么渠道能够决定产业走向呢?

这主要分为两大类原因:第一类是显性原因,即能够直接看到并判断的原因——规模和资源稀缺性,因为规模导致便宜而这是影响消费者在哪里购买重要因素,因为渠道资源的稀缺性导致制造商的争夺;第二类原因是隐性原因,即渠道成员拥有的能力或资源能够间接影响产业走向,其中包括渠道成员的资金、人气、网络、人脉、技术等。

渠道决定产业走向的显性原因之一:

规模规模无疑是渠道成为影响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因为规模能够让渠道成员拥有在价格谈判中占据优势,“我一次采购2千万,怎么样?最优惠的政策是什么?最低价格是什么?不给我最低扣率?行,我找别人去。”因此规模使该渠道拥有了价格优势。消费者为什么愿意去大卖场,原因就只有一个:物美价廉。正如沃尔玛所言,“天天平价”就是消费者最好的消费理由。

渠道决定产业走向的显性原因之一:

资源稀缺性渠道所拥有的资源稀缺性使渠道再与制造商谈判时,拥有更多的筹码。开店都在市中心,这些店址资源本身就是稀缺的。同样,其他类型的渠道成员在面对消费者时,或拥有更接近消费者的店址资源,或拥有旺足的消费人气资源。

规模和资源本身的稀缺性,就造成了是制造商之间需要为渠道“一眸、一举、一动”而争夺。在争夺的过程中,渠道作为“待嫁的美女”,自然能轻松“坐山观虎斗”,自然能轻松撬动产业走向,改写产业规则。

渠道决定产业走向的两大显性原因是规模和资源稀缺性,而在表象原因之后,是渠道决定产业走向的深层原因——隐性原因。

渠道决定产业走向的隐性原因之一:

资金毫无疑问,资金是渠道成员的一大法宝。“没有什么原因,俺有钱!有钱最大!所以没钱的就应该听有钱的。”在很多时候,很多制造商的现金流都不太理想,而渠道成员拥有大量的现金流,更有大量的现金可以用作直接采购。因为渠道拥有资金,所以渠道在客户谈判中能占据有利“地形”。

渠道决定产业走向的隐性原因之二:

人气人气,是渠道成员一直追逐的重要经营目标。因为它们知道,自己能够成为制造商眼中的宠儿,是因为消费者信赖它们。人气越足,渠道成员的话语权越大。于是你就能看到在新开业大卖场海报里,就有真正的超低价,如“一毛钱一斤的鸡蛋”,等等。有人气,才能使渠道成员的资金流连绵不断;有人气,才能使渠道成员拥有远超同行的稀缺价值。

渠道决定产业走向的隐性原因之三:

网络网络,是渠道成员影响制造商的重要资源之一。无论是终端商,还是经销商/代理商,拥有一个能够覆盖区域的网络,是它们经营的主要资产。因此渠道在与制造商谈判中,才有了更多更复杂的筹码,如终端商的“区域全店买赠”可以用于完成制造商启动消费、冲量等多种销售目标,因此终端商就能名正言顺地收取促销费、管理费等;如经销商的“全方位铺市”可以用于制造商进入市场的手段,也可以作为打击对手的渠道进攻手段,因此经销商就能要求制造商提供铺市支持与退换货支持,等等。

渠道决定产业走向的隐性原因之四:

人脉人脉是看不见的,但人脉在中国的作用不可轻乎。渠道成员与制造商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本地优势。而本地优势中最大的一条就是本地人脉。无论是遇到突发状况,还是与本地相关部门的合作与谈判,本地渠道都有十分便利的人脉优势。这是制造商很难拥有的优势,因为制造商不是“生于此长于此”,不会本地方言,自然没有或缺少本地人脉资源,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看重“人情世故”的国家里。

渠道决定产业走向的隐性原因:

技术技术也是看不见的,但它是影响渠道发展的重要原因。在与很多制造商们的谈判中,制造商始终无法在谈判中占据有力地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拥有“技术”,如谈判技术、品类管理技术、陈列技术、物流响应技术,等等。每一种都能为产品的销量提供巨大的支持或促进,所以人们就拥有了更多谈判的筹码。

二、重视渠道,重视渠道资源

营销学中最重要的阐述来自于“4P”理论(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地点”place/促销promotion)。产品、价格、促销这三个要素是制造类企业设计自身利润模式、销售模式的重要工具,因此有很多的延伸与发展。

但“渠道”却一直不受人瞩目,就从书店里的相关书籍的比较中就能看出。在很多情况下,渠道只能作为销售管理中的一部分。

与营销另外三大要素相比,渠道受到的重视程度有限。

因此渠道受到企业重视的程度也有限。

所以直接导致的管理恶果是:

(一)控制与反控制

企业销售管理中采取控制导向,视渠道成员为“金矿”,但又不给予应有的尊重。渠道成员也是独立法人,最关心的是自身发展。而发展以后,它们最想做的还是摆脱控制。因为控制是对立的,有了控制就一定有反控制。连小孩都有叛逆心理,更何况独立的经营实体。

(二)对渠道的重视程度不够

很多制造商视渠道为合作伙伴,只是在某些行为上有所表现。绝大部分企业并没有对渠道足够重视。

因为它们并没有认识到渠道是一种战略资源、稀缺的战略资源。

所以在这样的认识下,制造商就不可能就战略资源开发策略、开发方向、开发方式进行系统规划

所以我们看到制造商很关心市场占有率,却很少关心渠道占有率,更很少关心渠道忠诚度。而这正是这些制造商的软肋!

渠道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它们的力量令人惊叹;

渠道就像躲在幕后的“黑手”,决定了如此多的产业走向;

渠道如此重要,但其战略价值依然没有引起产业界、企业界和学术界的足够重视。

机遇就在其中!

三、渠道创新的“吸收拿来主义

虽然,我们强调了当前我国企业的渠道该主要以补课为主,但对于必要的、有条件实施的创新同样要重视。我们知道,柯达在中国与富士抢夺市场时,制胜的法宝之一就是渠道创新,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其发动的“一万元创业计划”和“共享联想1+1连锁店”计划。前者的主要内容是柯达帮助一切有创业需求,并愿意致力于影印事业的人,为其提供资金帮助,提供管理援助,协助其低投入开办柯达冲印连锁店,避免了因为投资大(一个标准柯达数码冲印连锁店的整体投资约100万人民币)而无人开店从而无法抢占市场的尴尬。此计划的基本思想就是“欲求于人先施之于人”,实施出发点就是“变不可能为可能”。据柯达自己的数据,自柯达推出数码产品以来,柯达已在全国拥有近3000家的连锁店,远远超过富士,因为此下手晚的目前的数码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却明显高于先行者富士。

对于柯达这种渠道创新的思想以及其他国内外成熟的渠道创新思想,暖倍儿的做法就是,先全部拿过来,再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吸收能力,取掉不适合的留下适合的,最后贯穿到自己的实际运作中,是新的“吸收拿来主义”。举一个事例就是,暖倍儿在2002年的市场运作中,汲取以往的教训,为提升各个渠道商在旺季的产品渗透率(渠道覆盖率),一面鼓励渠道商主动拓展更多的销售终端,一面协助渠道商解决因为当地商场、下一级代理、专卖店等销售终端结算不及时而出现资金周转不畅的问题,设立“经销商救援电话”,为经销商协议提供周转资金,使其最大程度地抢占零售终端。截止12月,公司受理援助共5起,帮助这些区域的销售量同比去年提高300%多,效果可谓显著。

同时,随着渠道竞争已经深入到终端,暖倍儿还参考一些较早就靠抓终端获得行业地位的家电企业的惯用手法,在同城的青岛汉阳品牌管理咨询公司的协助下组织了一支理论与实践都比较丰富的促销员培训队伍,转战山东各地市和一些重点的省外市场,协助当地的渠道商进行促销员的“服务意识”、“礼仪礼节”和“促销技巧”的培训,整合提升促销员的个人作战能力,使之在同一个商场(终端)的同行业促销员中,素质更高、业绩更好。在将近两个月的培训之后,多数地区的商场里,暖倍儿的销量为排名第二第三品牌的和。

有人说:“学习是最好的工作态度”。所以,在态度决定一切的年代里,我们每一个企业只要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和独特,加以认真研究、学习,就一定会在自己的工作中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如何创建渠道优势

近几年来,中国市场正在掀起一场深刻的变化,尤其在商业领域,令人眼花缭乱的变动不断刺激着中国营销人士的神经,如何应变,已成为业界不得不思索的问题。

国内商业领域的市场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完全脱离了传统的计划经济状态,而这对国内的生产企业来说,就必须开始重新审视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对商业渠道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研究,修订以前的渠道策略,否则必将被市场抛弃。

(一)渠道竞争优势是强大的推动力

1.部分公司通过对销售渠道的创造性应用,快速发展业务,降低销售成本,并建立起一支令人满意的忠诚的顾客群体。

2.对企业而言,最难的是发现和保持一个可持续的竞争优势,而渠道优势正是这样一种在竞争中有持久力的优势。

3.建立渠道竞争优势将要解决三个问题:采用什么样的渠道,如何建立那些渠道,以及如何加以整合管理。

(二)选择正确的销售渠道

1.以产品——市场为中心

(1)不同的产品有不同的消费方式,也就具有不同的消费渠道,相应地也就构成了特定的渠道结构,所以只有了解了产品以及行业的运作特点,才有可能找到正确的渠道方向。

(2)另一方面,不同的市场也有不同的特点,有的以大型批发市场为主,有的以超市为主,有的以大型卖场为主,而有的则是以大量的杂货店为主,因此必须要根据不同的市场结构来确定应选择何种渠道形式。

2.渠道和客户购买的连接

(1)这种连接由四个步骤构成:判断顾客的购买行为,按关键的销售特点制定渠道策略,提供灵活的渠道选择,跟踪顾客购买行为的变化。

(2)判断顾客的购买行为主要是掌握顾客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特点,了解他们如何购买产品,在何处购买产品,他们最满意的购买方式等,另外还要了解竞争品牌的顾客是如何发生购买行为的,并加以对比。

(3)然后就要分析市场中各类渠道的构成,再根据对顾客购买行为的掌握,考虑可以通过何种渠道向顾客提供产品。因为不同的顾客有不同的购买方式,所以必须要考虑到顾客这种消费的多样性,从而为顾客提供能够购买产品的多种渠道,如可口可乐就通过广泛地铺货为顾客创造了非常便利的购买渠道。

(4)由于顾客需求变化和市场环境的变动,有可能对渠道结构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要时刻留意顾客购买行为的变动状况,以便随时作出应变,目前类似北京国美这种巨型零售商的崛起,就必然引发企业考虑与其合作的方式,以应对顾客购买行为的改变。

3.产品对渠道选择的影响

(1)产品种类对渠道的影响:产品是多样化的,对渠道的要求也是不同的,比如饮料产品着重批发市场和超市,家用电器注重大型卖场和专卖店,药品主要在药店销售,而在这些类别的产品中还可以分出一些具体的差别,因此一定要根据产品的特点来选择渠道。

(2)产品性质对渠道的影响:大众化产品、功能性产品、生活必需品、休闲产品、高档产品等产品的不同性质也对渠道的要求不同,比如汽水多在大众化的商业渠道销售,药品和保健品则要选择专业渠道,人头马XO一类的洋酒往往选择高档的宾馆和酒店,而较复杂的电子产品如商务通则可以选择电视直销。

(3)产品推广阶段对渠道的影响:拿保健品为例,在推广初期应以药店或专卖店为主,因为需要依靠专业人员向顾客进行详细的介绍;而在销路打开以后,可以将渠道扩展到超市的专柜,借旺盛的人流带动销售。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对渠道的使用效率。

4.渠道的成本与赢利

(1)确定选择不同渠道的成本: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店大欺客,客大欺店。尤其是当今零售企业的崛起,对厂家的压力越来越大。最现实的问题就是大型连锁超市、卖场对产品入场销售要收取入场费或上架费,以后还要收取陈列费、促销费及各种摊派的杂费,这些无疑都增加了厂家的销售成本,所以在选择渠道的时候,必须要考虑渠道成本的付出。

(2)评估不同渠道的收益:对于各种渠道的赢利能力要作出详尽的分析,比如一个大型卖场的月销售额是多少,一个杂货店的月销售额是多少,同时再算出进入这些渠道的成本,根据投入产出比来确定渠道的选择。

(3)对渠道结构进行优化:渠道的投入产出比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另外还要考虑产品的推广策略以及资金能力,最后对各种渠道进行合理的组合,确定出最合理的渠道结构。

(三)渠道的系统建设

1.明确渠道的规模

(1)通过调查了解所在市场的消费容量,然后了解相关零售网点的数量,批发市场的辐射范围,哪些是有实力的经销商以及他们的销售网络构成,由此掌握各级渠道的具体情况。

(2)对零售商、批发商和经销商的销售额进行了解,初步掌握各级渠道的平均销售水平。

(3)根据各级渠道的大致数量和平均销售水平,就可以计算出整体市场的规模,然后再根据经销商和批发商的网络覆盖范围,就能确定出所需经销商和批发商的数量。

2.制定强有力的渠道政策

(1)规定有发展的销售指标。

(2)根据不同市场情况,给予有吸引力的销售政策,如返利等。

(3)对渠道成员进行培训,以提高专业素质。

(4)对库存进行管理,掌握产品的物流情况。

(5)要求渠道协助厂家进行市场基础的建设。

(6)建立可靠的体系,掌握市场的真实情况。

3.维护渠道成员的素质

(1)了解渠道成员的经营规模和产品结构。

(2)企业的水平。

(3)产品经营的经验和推广能力。

(4)业务人员的素质高低。

(5)销售网络的覆盖范围。

(6)行业中的信誉。

(7)的水准和资金的运作能力。

(8)对厂家政策的配合程度。

4.对渠道提供充足的支持

(1)有条件地提供广告津贴。

(2)采取多样化的促销政策以刺激销售。

(3)提供足够的宣传品和礼品。

(4)提供专业的营销培训,提升渠道的综合能力。

(5)提供技术或全程服务支持。(www.daowen.com)

5.建立渠道的评估体系

(1)确立具体的评估指标:销售额、铺货率、协助推广等。

(2)根据市场情况与渠道成员进行充分的沟通,以争取有力的配合。

(3)对渠道成员进行合理的引导,使其能跟上厂家的推广思路。

6.建立良好的渠道反馈体系

(1)对渠道进行系统的调查,及时了解他们的想法,从而掌握各级渠道的特点。

(2)和渠道成员进行有效地沟通,了解销售政策的实施状况,听取对厂家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市场的发展趋势和机会,掌握市场上的真实状况。

(四)渠道的综合管理

1.渠道的组合

(1)渠道组合是指多种形式的渠道同时并存,通过不同的方式向顾客提供产品和服务,其目的在于获取更广泛的市场份额。

(2)集中型渠道组合:指在单一产品的市场中建立多种渠道,这些渠道之间既有重叠又有竞争。比如彩电产品在大型商场和专卖店中都有销售,他们面对的都是相同的消费群体,但由于在价格和服务上存在差别,就不可避免地发生彼此竞争。

(3)分散型渠道组合:指在每个特定产品的市场中建立相对独立的渠道,既不重叠又不竞争。比如瓶装水和桶装水,前者采用的是批发渠道和大众零售渠道,针对的是户外随机消费;而后者则是建立大量的供水站,通过顾客订货提供上门送水服务,针对的是家庭消费。因此这两者的渠道是各自独立的,没有直接的竞争关系。

2.渠道的整合

(1)渠道整合是指综合运用多种渠道形式,这些渠道在销售过程中各自承担不同的职能,以使产品获得更多的顾客。

(2)渠道整合的核心是在达到相同目标的前提下,尽量选择成本较低的渠道。比如一个饮料产品,是选择大型超市还是选择大量小型的杂货店,前者的成本较高但影响力大,而后者的成本较低且覆盖的范围广,那如何选择呢?企业可以在产品推广的初期选择大型超市,因为需要靠它的影响力来带动产品的销售;而在产品被市场广泛接受以后,就要把大量分散的杂货店作为重要的销售渠道,使顾客能够更加方便地购买到产品。

3.渠道的投资管理

(1)确定获取收入的机会:对各级渠道进行分析,了解不同渠道在整个市场中的市场份额,以及其在一定时期的销售规模,比如某类产品在一个大型超市的月销售额以及占该类产品整体市场的比例。

(2)对渠道的收入进行预测:根据各级渠道在市场中所占的份额和销售规模,并结合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指标,就可以预测产品在不同渠道中可能达到的销售收入。

(3)提供渠道资源:主要是指为进入渠道所需要配备的销售人员数量,以及进入渠道应提供的资金数量(如进场费、陈列费等),由此判断企业是否能提供相应的资源。

(4)渠道投资的成本:根据以上各级渠道可能达到的销售收入,以及企业能够提供的资源,计算出各级渠道所需投入的总成本和投入产出比例,最终确定渠道的组合。

4.渠道效果的评价

(1)确定总的经营目标:将每个目标分解为相应的定量指标,包括销售收入、销售利润和客户服务,将评定重点集中在三至五个主要指标上,并且量化。

(2)设定渠道效果指标:其原则必须是具体而量化的,要设定时间期限,并且指标的数据要便于分析和管理,比如销售收入的增加比例、销售成本的变动比例或者是顾客投诉比例的变化等。

(3)制定渠道效果评定制度:确定应该加以重视的环节,对各个环节的要求制定相应的标准,并使之规范化。

(4)找出效果差距并制订渠道推广规划:利用效果评定制度对各级渠道在销售中的表现情况进行跟踪检测,以随时进行调整;对渠道的整体进行推广,是销售人员掌握的重点,从而更有效地提高渠道对销售业绩的推动力。

五、巧建渠道,掌控主动

“拥有工厂,不如拥有市场”。市场网络对每一个有志于抢占市场高点的企业来说,都事关生死,甚至可以这么说,现在已到了渠道为王的时代。

资本在终端网络建设中日趋重要

在市场愈加发达,竞争者日益增多而消费者更为理性的时代里,谁最先接触到消费者、最先了解到其需求,谁就抢占了先机。因此,发展忠诚和快捷的终端渠道,将是今后企业工作的重点。苏宁、国美、三联等零售商大户,控制市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例子,更让我们认识到了渠道的重要性。

基于以上原因,国内诸多厂商都不惜重金打造属于自己的市场网络。TCL很早就花费巨资建立上千家专卖维修店,从而使自己的产品能以最快的速度、最优的价格送到用户手中;也一直强调专卖店的重要性,短短几年内,专卖店在全国县以上城市遍地开花,甚至部分较发达的乡镇都可觅其踪影;产品被某商家贱卖的尴尬,给长虹敲响了警钟,“彩电大王”斥资2.9亿人民币搭建自己的终端网络,专销旗下的各种产品;IT业领头羊联想则一直在建设自己的大联想渠道“联想1+1”,同时兼营其他厂商的产品。

拥有自己可控的渠道网络是各个厂商梦寐以求的,而在中国建造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庞大网络,则不是普通厂商所能企及的。从国内厂商与国外厂商在中国的营销策略中,可以看到资本在其中越来越重要。拥有优良产品和技术、强大品牌形象以及雄厚资金实力的厂商将是这场销售网络建设热潮中的胜利者。

就家电行业来说,完全由自己去建设一个终端,平均大概要20万元,以全国3000个网点计算,总共需要花费6亿元。对于资金雄厚的大厂商,这也是一笔不小的投入。利用现金形式对现有的经销网络进行股权收购,从而达到控制网络的目的,将是今后市场网络建设的主流方向。

以某工业品上市公司为例,该公司利用其强大的资金优势,在全国各地发展了600多家授权经销商,统一品牌,统一形象。通过与经销商签订合同,为经销商提供技术与品牌上的支持,收取每家5万元加盟费。这样不但建立了自己的网络,而且另外还赚取了3000余万元,再加上经销商每年为公司创造的上亿元收入,可谓一举三得。该公司现正准备整合渠道资源,利用其良好的资本市场优势,实行渠道分拆上市。这样不但使经销商赚到产品的经销利润,同时也在资本市场上体现了其渠道价值,赚取另一部分利润。对于该公司而言,本身也拥有了一个庞大的市场网络。

现在宝马、雷诺、奔驰、本田等世界级跨国公司,也都积极利用资本、品牌这一强大组合优势在中国市场上大搞终端网络建设,从而为自己大一统的战略形成强有力的通路。

综观各大厂家的所作所为,在未来终端争夺战中,具备良好融资渠道、拥有熟谙法律并懂得资本运作人才的企业,将在市场中取胜,中小经销商网络生存环境的变化和各大厂家的终端争夺,将使终端并购成为可能,资本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

(一)利用好连锁加盟形式

现行各大厂家的经销体制,大部分实行总代理分级批发制,在渠道中体现的是经销商自己的品牌和利益。这种模式极易给以后的统一造成障碍,经销商一旦得到竞争对手更好的条件,就可能“反水”,从而影响产品在当地的销售。利用统一品牌、统一形象、统一服务的连锁加盟形式,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也能为将来扩大规模和资本运作提供良好的平台

现以某环保企业为例,浅谈怎样利用该形式推进全国网络市场的建设。

1.找准市场定位,区分直营和网络营销两个市场

该公司一开始就对市场进行仔细的调查,就其市场状况分为两大类市场业务,一类是大型制冷设备的节能改造,另一类是家用、汽车制冷设备及其他小型制冷设备的改造。一类市场是由公司自己在各大城市(一般为省会城市)建立分公司,负责大型设备的改造;另一类市场则是各授权商在各自限定区域从事小型设备的改造,这个经营网络要经过严格审查,从原来拥有良好市场的空调制冷设备维护经销单位中选出。

2.对经销商的培训与有力的后续支持

公司定期为经销商提供产品、技术与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并在全国各地设立维修服务网点,为用户提供及时的维修保养,免除了经销商对产品保修的后顾之忧。

3.畅通无阻的沟通渠道

公司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建立公司网页,及时将公司业务进展情况通报经销商,避免经销商因信息阻塞而延误商机。经销商还可以通过网络查询到各地销售情况及产品优惠情况,并将需求资讯反馈回公司。这样,公司可以随时掌握各地经销商的销售动态,并对生产、销售计划作出适时调整,从而达到降低库存,提高订单满足率,压缩订货周期的目的。

(二)以股权为纽带,与经销商双赢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同舟共济——大家坐在同一条船上,遇到什么风吹浪打,就得齐心协力来渡过难关,否则船沉了自己也得跟着遭殃。这个简单的道理在建设渠道时也很有用,企业与经销商之间应该形成合作伙伴关系,在一定时期内共享信息,共担风险,共同获利。在资本日益市场化的大环境下,这种伙伴关系可以通过奖励股权的方式来维系,让经销商直接成为企业利益体的一部分。

具体的做法是:企业以股份制为号召,由各代理商在各自区域市场共同组建营销公司,即由企业出60%(虚拟数)的资本,代理商出30%的资本,预留10%的浮动股本,根据将来代理商的业绩、货款回笼、铺货率等情况按一定比例将活动股本的增值部分奖励给代理商。这样一则可以减少铺货资金,扩大股本;二则可以控制稳定销售网络,增加代理商的积极性,使产品快速到达终端;三则可以为将来上市做好构架准备,从而形成双赢局面。

案例:

与经销商同舟共济——G.C公司的营销之道

G.C公司是一家著名的制冷剂生产商。其产品集环保、节能、高效于一体,性能可靠,科技含量高,是传统制冷剂CFC(氟里昂)的理想替代品。中国是氟里昂大国,全国氟里昂消耗量占全球一半以上,在中国,氟里昂替代事业大有可为。鉴于对中国环保产业市场的巨大信心,G.C公司在国内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授权商经营网络体系,推广G.C制冷剂的应用。

自1998年来,G.C公司在北京、海南、湖北、深圳等地分别设立了营销分公司,负责各地市场开拓以及5匹以上制冷设备的G.C制冷剂换装业务。并在当地物色对环保产业感兴趣的企业法人,由总公司审批后,注册到G.C公司名下,正式成为G.C公司授权经销商,专门从事5匹以下(含5匹)制冷设备的G.C制冷剂换装工作。在未设分公司的城市,则由当地企业向总公司直接申请,成为G.C授权经销商,职责范围与设有分公司的城市相似。

G.C公司对授权经销商的选择非常严格,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①需向G.C公司提供授权申请书,以及成为G.C公司授权经销商后一年内的发展计划。G.C公司与申请公司互访和实地考察,资历好的公司优先予以授权;②需向G.C公司提供营业执照副本、资信证明等文件;③需向G.C公司缴纳相对应的授权履约保证金;④签完授权协议后,需一次性购买一定数量的G.C制冷剂,等等。

成为正式授权的经销商后,G.C公司将定期提供教育培训,含产品、技术与经营,并为经销商提供销售人员手册,工程师手册、换装设备明细表等,使他们充分了解G.C产品的性能、优点及使用方法。同时,G.C公司与中国有关环保机构合作建立培训中心,帮助各经销商培训工程师,以应付各种技术难题。

另外,G.C公司充分利用网络优势,通过及时将公司业务进展情况通报经销商,保持信息畅通无阻,以避免不必要的猜疑与纠纷。经销商可以通过网络查询到各地销售情况及产品优惠情况,并将资讯反馈回总公司。

G.C公司不仅与各级政府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还投入大量精力进行企业及产品宣传,以促进销售网络的建立和用户的认同。为防止不正当竞争对经营体系造成冲击,G.C公司对串货、低价倾销的行为也绝不手软,各地分公司可以在必要时协调地方经销商的关系,对于违反经营规则的,将给予相应的处罚,直至取消授权经销商资格。针对市场上出现的假冒授权经销商,G.C公司联合当地工商、质监部门,定期开展打假行动,最大限度地保护授权经销商的合法利益。

以上举措极大地提升了经销商对G.C公司及其产品的信心。

与大多数企业不同,G.C公司并不用现金或产品奖励经销商,而是采用赠送股权的方式,力争让经销商成为自己的利益同盟。经销商在完成销售任务以后,总公司即赠送一定的股份;超过任务部分,按比例再给予股份奖励。经销商可根据股份多少参与年终分红。

品质、技术、利润以及前景,对于每一个有眼光的经销商来说,足以构成死心塌地经销G.C产品的理由。事实上,G.C公司更长远的打算是:条件成熟后,由总公司收购经销商手上的股权甚至经销商的资产,这样一来,原本的经销商就真正成为G.C公司一家人。一个稳固的全国经营网络体系也宣告完成。

六、考量渠道控制

对于渠道而言,如果要克服经营失范等旧恶,提高产出、增加可控性,或是增加拓展空间又或另辟蹊径,培养新的销售增长点……都难免不牵涉一个回顾与展望及其对渠道控制进行考量的问题。

这里,先与朋友们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一)渠道规划:积重

谈渠道,就不得不谈渠道规划。但就市道表现来讲,渠道规划问题明显受到了一定的轻视或者说是忽视,以至众多问题都集中在了本不正源不清的渠道规划环节,致使渠道运营中的许多毛病都能从中找到祸根。

1.观念仍停留在企业本位、产品本位。

在进行渠道规划的时候,许多企业都将平常挂在嘴边的“围绕消费者转”的老训抛在了一边,仍习惯性地从经销商、中间商、终端商下推到消费者,以至其中出现了许多到达消费者、服务消费者意识与能力本身就存在问题的质差商家,实用性不足。最后,产品与服务的目标消费者到达率,出现大情况,也不得不对渠道作出重大调整,或极大地追加自身投入,极为不合理。

其中一个相对普遍的表现细节就是:重点客户局限在大经销商、大中间商、大终端商层面,而发生大频率、高频率甚至是较高利润贡献率的普通终端网点,被重视度不够,难以位列重点客户的名单之列。最后出现如后等问题:一方面普通终端之重点客户的铺货上架、服务得不到及时的供应与满足,断货;而另一方面却在一些质差终端遭到了被撤货与驱逐。

2.对渠道的投入产出比事先测算不足,或者是犯了缺乏前瞻性的短视毛病,最后不是导致渠道成本不堪重负,就是“舍大求小”因小失大。

如有些企业面对某些超级卖场的高门槛,已经有转向其他渠道成员求其次的动作。这似乎说明了一些企业为弱化渠道过于集中的风险,重视起了对中小终端的精耕细作,但它们却又陷入了另一些“陷阱”:这些成员的门槛低,却并不意味着它的利润产出条件高、风险小,因为其中还有这些卖场的抗风险能力、顾客量及销售量、诚信、追加投入等变数在发生影响。

也就是说:一个进场费仅需500元但销售贡献明显不如的终端,最后的总投入及投入产出比却可能超过。

3.渠道扁平化规划是个长期的主题,但扁平要符合产品特性,要与自身服务能力、管理能力、直接承受渠道投入风险的能力及其营销资源可用度相适应。

否则的话,目前一些企业渠道扁平化进程中的问题就难免不会进一步蔓延:由于以前的层级特征相对明显,而如今却因渠道层级管理的焦点法则淡化,难免滋生出散、乱和力有不足的管理问题;即使管理能力能凑合了,渠道服务及维系能力,高涨的渠道直接投入成本又对自己形成了严峻考验。

4.在不同的竞争状况,不同的产品生命周期、不同产品品类的推出期、不同的企业发展期、不同的消费时段、不同的商业资本发展阶段、渠道问题的不同,固有渠道的存在环境就可能发生动态变化,这对渠道开发及调整进度提出了要求。

但在实际上,由于认识及短期利益牵肘问题,许多企业的渠道往往是调整滞后、问题频出。

比如,在产品上市初期,自身人财物等营销资源有限,就可以充分利用产品利润较高的特点,相对充分地调动更多层级的渠道成员来谋市;如果产品价格体系趋于脆弱,而自己又没有新产品推出,这时候就要有意识地压缩渠道层级,以削减渠道运营成本确保渠道体系及自身的利润,或者是其他的一些目的。

(二)渠道管控:老大难

对渠道的管控一直都是渠道运营中的老大难问题。如果按不同管控手段将之做一定程度细分的话,可大致分为考评、激励与监管三个层面。

1.从最开始的经销商选择到后续的经销商及其他直供商家考评、监管,缺乏规范化的动作,一个直接表现就是多按浮于表面的信息、业绩结果和经验办事,缺乏实战科学的工具。

这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如此办事通常出现的情况是:考评结果与背后事实不符,对渠道成员的取舍、奖惩,渠道政策的调整、渠道问题及销售队伍的规划等缺乏指导性。

2.渠道激励措施的效果,因为商家习惯性的将激励支持嵌入价格,由于行业激励措施竞争的恶化,由于激励措施的执行过程缺乏控制,而受到极大的淡化,与此同时的是,在一些企业较为普遍地出现了通路促销压倒消费者促销、通路支持压倒消费者拉力培育之投入的情况。

这又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过度营销问题的繁衍。

3.监管“围城”。

主要的表现有如下这么几点:

(1)对许多中小制造商而言,就渠道体系的监管就像自己企业内部的管理一样,充满了许多人治的成分,变动及不稳定因素极多。

直接现象就如:渠道体系多是销售人员个人的体系,而难上升为企业可控制的整体销售体系,在这种情况下,某些渠道环节不是人走茶凉,就是政策支持因为个别人为因素差异过大,给整个市场体系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危害。

(2)不是重结果轻过程,就是因为对过程缺乏足够的监控,造成了渠道政令的执行难、执行差问题。

结果由过程而来,细节与成败相连。这直接造成的后果是:有限的促销、宣传支持被渠道成员或销售人员鲸吞;低价倾销冲货上量等。

(3)由于自身市场拉力资源的储备与市场的实际需要相比,存在较大的缺口;由于给渠道成员的承诺与兑现不匹配等原因,许多制造商的产品都会在渠道的某个环节发生堵塞,最后向渠道链下游延伸的可选途径、可达半径越来越受到限制,商家日趋不听使唤,更别说管控。

在此种情况下,中小制造商们和商家的合作极不稳定变动大,更鲜有能接上所谓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最后的结果通常都是市场越做越滥、越做越难。

(4)与上种情况相比,中小制造商们因为自身品牌地位及营销资源的相对有限,渠道向心力的相对薄弱,在处理渠道关系时常有力不从心之感,以至在对经销商的更换等方面能腾挪就腾挪。

而当断不断的通常结果是“其必自乱”,这进一步造成制造商的被动和疾病的沉疴。

(三)未来:把准脉搏早动刀

结合前述,下面再让我们来看看有关渠道规划、管控的一些走向。

1.对中间商动刀

由于渠道扁平化和超级终端等现代意义的大型分销商的崛起,传统中间商的作用逐渐受到了淡化,并处于一个越来越明显的变革期。其中的职能变革特征表现得非常明显。

对众多的中小制造商而言,如果不能紧跟渠道变革趋势的脉搏,分化、调整传统中间商及自身销售机构的职能与权限,自己的市场将难免随着逐渐萎缩的中间商环节一起萎缩。

2.多元化精耕细作有重点

在许多制造商的眼里,对渠道的精耕细作,就是对商家潜能的激发,对销售区域及终端网点空白点、销售潜力的挖掘,等等。但实际操作过程中,许多环节都存在精耕不精,细作不细的问题。

如,对重点客户的认识还仅限制在跟自己最接近的经销商、直供商层面,而在中小普通终端却缺乏对重点客户的定级授信和区别性对待;抱着“对手搞终端拦截,自己不搞好像会吃亏”的思想进行终端拦截,而忽视了进行终端拦截的盈亏和投入产出分析,甚至是连自己到底应该在什么样的地方开展终端拦截都没乱清楚,等等。

除了以上问题之外,一个企业较为安全的渠道组合通常都是多种渠道模式共存的复合性渠道,如存在主力渠道、潜力渠道、辅助渠道的区分。因此,欲弱化单一渠道风险,针对不同销售贡献和不同发展潜力发展渠道,甚至开发独特销售渠道都是非常必要的。但同时,这也对精耕细作中的营销资源的分配、每阶段渠道重点的取舍提出了挑战。

3.为取胜,关注过程与细节

以业绩为依据来晋升和奖励营销人员,而其中的许多销售冠军都成为不了一个称职的管理人员;以销售量、进货额来为渠道成员提供扣点返利,而其中的众多商家都在为拿到返利而使用扰乱市场的手段……所有的这些都在说明,目前的许多企业一直都在贯彻结果导向,都在为自己的结果导向付出重大代价。

显然,要将制造商们从结果导向的惯性之路上,转轨关注过程与细节之道,由于对过程与细节管理的技巧积累不够,组织架构与管理职能转变的难度等原因,显然存在相当大的困难。

但如此转变事在必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