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文学民族特点在《民族审美文化论》中的意义

文学民族特点在《民族审美文化论》中的意义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革命导师们历来十分重视文艺的民族特点。因此,全面系统地总结研究我国各民族悠久的文艺传统和社会主义民族文艺的新鲜经验,探讨民族特点,发扬民族风格,不但十分有利于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繁荣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建设,而且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促进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以及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也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发展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的新文艺,必须进行两条战线上的斗争。

文学民族特点在《民族审美文化论》中的意义

一、文学民族特点的意义

(一)民族特点的含义

斯大林指出:“每一个民族,不论其大小,都有它自己的、只属于它而为其他民族所没有的本质上的特点、特殊性。这些特点便是每一民族在世界文化共同宝库中所增添的贡献,补充了它,丰富了它。”[1]所谓文学的民族特点、民族性、民族化和民族风格,是在不同条件、不同场合下使用的内涵相近的概念。它们都是文学的内容与形式、思想与艺术的综合统一的表现。民族特点或民族性,是指在世界各民族的文学当中,某种民族文学对其他文学来说所具有的个性特征。世界上各种民族文学都程度不同地带着自己的民族特点,但是只有在这些特点积累得多了,并且发展到特别鲜明和成熟的阶段时,才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所以说,具有某种民族特点的文学只是这种文学历史发展的一个阶段,有的甚至还处在萌芽状态,带着朴野的性质,民族风格才是一个民族文学成熟的标志。在我国,经常把文学的民族化与群众化并提。所谓民族化,主要是指民族文学自身的发展过程和所应达到的标准与归宿,包括它对外民族文学吸收融会的广度和深度。真正民族化了的作品,必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民族风格。因此我们理解文学的民族特点,一定不要把它看成是一种孤立的现象,而是应该把这种文学放在全国各民族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之中加以比较研究。只有在这种广泛深入的比较研究中,通过反复的对照分析,才能对这种文学所固有的民族特点和民族风格作出恰如其分的理论上的概括。民族特点的显现不仅给人以外在形式的直观,而且通过形式表现内容。对于一部优秀作品来说,民族风格即是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其中内容处于主导的、决定的地位。

(二)民族特点的重要性

马克思说:“古往今来每个民族都在某些方面优越于其他民族。”[2]各个民族的民族特点(或叫做“民族特性”、“民族差别”)在文艺上表现得尤为突出鲜明。自从民族文化诞生并发展起来以后,世界上还不存在一种凌驾于一切民族之上的“全人类文化”。即使到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在实现民族自然融合之前,包括民族文艺在内的民族文化也不是削弱和消灭,而是在彼此借鉴吸收的同时更加丰富和加强自己的民族特色。因此,繁荣创作、研究理论,都必须“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如实地反映民族特点。革命导师们历来十分重视文艺的民族特点。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在总结歌德巴尔扎克、海涅和托尔斯泰的创作成就时,总是把这些作家同产生他们的社会历史时代、民族斗争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具体深入地“考察、研究、探索、揣测和把握民族的特点和特征”[3],然后作出中肯的评价。毛泽东同志要求中国新文艺必须具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精辟地指出民族形式、民族风格的形成决定于各民族特有的生活、思想、感情、习惯和语言,以及历史发展中民族范围内的继承性。把民族形式、民族风格当成“双百”方针的重要内容,提到文艺为什么人的高度去加以认识。[4]周恩来同志深刻地总结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规律,具体提出了“三化”(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的要求,谆谆教导文艺工作者要“以我为主”,融化外国和外民族的优秀文化,创造出无愧于我们民族和时代的优秀人民艺术。[5](www.daowen.com)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迅速提高而愈益引起世界各国的注目。因此,全面系统地总结研究我国各民族悠久的文艺传统和社会主义民族文艺的新鲜经验,探讨民族特点,发扬民族风格,不但十分有利于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繁荣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建设,而且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促进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以及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也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发展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的新文艺,必须进行两条战线上的斗争。历史上的剥削阶级从其阶级私利和反动的政治需要出发,不是抹杀、取消民族特点,推行大国沙文主义、资产阶级世界主义,就是打着民族的旗号鼓吹“保存国粹”,发展“优等民族文化”。

在人民内部,在如何对待民族文艺传统和外来艺术经验的关系问题上,长期以来也存在着分歧。在民族文艺传统面前固步自封,像鲁迅所说,看见所谓“舶来品”就推拒、就发抖,生怕被彼“俘去”,这当然不利于民族新文艺吸取有益的滋养,茁壮成长;但是割断历史,把民族优良传统视之为“陈腐的劳什子”信手扬弃,把目光集中到移植西方现代派文艺上面,这种不顾国情民情的生搬硬套也是完全错误的。我们必须坚持“以我为主”,合理地借鉴外来艺术经验(特别是艺术技巧),使我们的社会主义新文艺沿着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的正确道路前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