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毛泽东论文艺民族化:马克思主义丰富理论

毛泽东论文艺民族化:马克思主义丰富理论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毛泽东同志自《讲话》至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大量著作和言论,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民族化的理论。指出人民大众是民族之本,他们是民族文化的创造者和最广大的接受者。毛泽东同志指出,新民主主义或社会主义的内容,民族的形式,这是中国新文化、新文艺的特点。实际上,毛泽东同志在这里强调的是新文化、新文艺的政治性质和政治方向,而无意于把民族化的丰富内容仅仅归结到政治方面。

毛泽东论文艺民族化:马克思主义丰富理论

二、文艺民族化的含义

文艺民族化的内涵是什么?应该怎样实现民族化?马克思深刻地分析了德国诗人海涅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文化的杰出贡献,恩格斯强调剧本的民族题材对读者的感染力,斯大林提出无产阶级文化必须是社会主义的内容,民族的形式。毛泽东同志自《讲话》至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大量著作和言论,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民族化的理论。首先,他把民族化和大众化紧密地联系起来提出问题。指出人民大众是民族之本,他们是民族文化的创造者和最广大的接受者。因此脱离开大众化来谈论民族化,从根本上说是没有意义的。反过来看,如果想让文艺获得群众,一个必要的条件就是适应人民大众的欣赏习惯和美学趣味,实现民族化。在中国,只有“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才堪称“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其他诸如封建的、买办的、“民族主义的”即汉奸的各式各样的文化,尽管它们披着形形色色的民族的外衣,却和真正的民族化毫不相干。其次,民族化不是抽象的概念,不是简单的符号,它有确定而丰富的内涵。毛泽东同志指出,新民主主义或社会主义的内容,民族的形式,这是中国新文化、新文艺的特点。这种言简意赅的概括,往往被人误解,以为民族化在内容方面的要求就单单是一种政治性(即新民主主义或社会主义),而民族形式即是指狭义的文艺作品的形式。实际上,毛泽东同志在这里强调的是新文化、新文艺的政治性质和政治方向,而无意于把民族化的丰富内容仅仅归结到政治方面。所谓“民族的形式”,在毛泽东同志那里往往有两种含义,有时是同内容相对应提出来的,即指单纯的表现形式。比如说:“西医的确可以替人治好病。剖肚子、割阑尾、吃阿斯匹灵,并没有什么民族形式,当归、大黄也不算民族形式。艺术有形式问题,有民族形式问题。”但是在通常情况下,特别是在讲到整个中国革命时,“民族的形式”和“中国的特点”、“民族的特性”或“民族风格”则是统一的称谓,其含义是泛指民族生活内容的综合表现,即内容和形式的统一。(www.daowen.com)

文艺的民族特色是在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中呈现出来的。“艺术离不了人民的习惯、感情以至语言,离不了民族的历史发展”,这就是说,民族化的文艺必须经历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的辩证发展过程,缺一不可。其中,民族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同整个人类生活相比,有它的独特性。因而表现这种生活的文艺同别国、别民族的文艺相对照,也不能不带着鲜明的民族特色。毛泽东同志以树叶作比:“一棵树的叶子,看上去是大体相同的,但仔细一看,每片叶子都有不同。有共性,也有个性,有相同的方面,也有相异的方面。”各种民族文艺之间都存在着这种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关系。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马克思主义者必须保护和发展文艺的民族特色,绝不允许以发展“无产阶级的国际文化”和“世界文学”为借口,贬低甚至否定文艺民族化的重要性和长期性。民族化的关键是长期地无条件地投身于民族生活的海洋,运用“民族的眼睛”观察研究一切事物,真正表现出时代特点和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即民族特有的心理素质和表情达意的方式,它的有无、强弱直接关系到作品民族化的成败。至于民族形式,毛泽东同志特别看重语言。他认为不熟悉本民族人民群众的语言,操着一口洋腔洋调,或是尽写一些干瘪枯燥的八股文章,那就难以同工农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你的作品也就“英雄无用武之地”,群众不赏识,“小说一定要写章回小说,就可以不必;但语言、写法,应该是中国的”。语言是民族形式的第一要素。所谓民族化的语言,并不是从老祖宗那里搬来的“陈年流水簿子”,拣一些死了的词语和冷僻的典故以附庸风雅,或者不加选择地搬用一些粗鄙的俚语冒充民族化、大众化。真正民族化的语言应该是经过提炼加工过的文学语言,它像一条长流的溪水,永远保持着纯洁健康和无限生机。为此,必须从三个方面进行努力:向人民活的语言学习;吸收外国语言中有益的成分;择取古语中有生命力的东西。这样形成的语言,就会有力地表现民族生活,惟妙惟肖地传达出本民族人民的思想感情,因而对作品民族风格的发扬助益极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