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觉体验在审美活动中具有认知的普遍性意义,而评定景观对象本质特征的能力形成,来自于长期累积的知觉经验和群体思维的结晶。我们身体感知的世界,实际上是我们根据知觉体验而形成的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的重叠。而知觉体验中,身体的反应才是体验的根本,绝不仅仅是视觉。查尔斯•穆尔批判现代主义只重视视觉的倾向,他说:“虽然这种观念在量上是正确的,但在质上却是不正确的,尤其是当我们考虑到所有的感觉活动都伴随着身体的反应时,就更是如此。”[32]
詹姆斯•吉布森(James Jerome Gibson)的知觉系统包括视觉系统、声学系统、嗅觉和味觉系统、基本的定向系统,以及触觉系统。这种全方位的感受,城市环境几乎都能提供,也因此,城市景观塑造需要一个全方位让人感知的内容,就是我们通常定义的“氛围”。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知觉记忆不仅包含印象图画,还有行进其间的身体行为和感知经验等。
知觉体验意义上的城市景观已经成为城市生活的外在表现,其间能被我们感知的是景观对象的整体特征,是将我们能感知的空间介质以及空间界面整体景观化组构后的特征,而这一整体性特征必然包含着吉布森的六大知觉系统带来的整体体验,对于城市而言,就是具有一个整体的“氛围”。就好像我们走在国内和国外感知的氛围是不同的,即使是在国内,北京的文化氛围与南京的文化氛围也不同。
所谓特征,就是指一事物异于其他事物的特点,是从本质上确认或识别某物的一系列特点的总和。有了这样的本质特征,城市景观才具有了可识别性。
建筑物虽然构成了城市景观中的最重要的物质形态,但只有当人们不再把建筑仅仅看做是艺术表现形式,而更多考虑到其和周边城市空间以及空间内人的行为时,建筑才会在基于集体知觉经验累积的基础之上逐渐消隐,跳脱而出的是潜在的整体性体验对象——城市景观。城市景观的特征只有以知觉体验为基础,才能真正构建知觉与特征之间的桥梁。
舒尔茨这样看待建筑的本意:“什么是真正有人性的建筑?是形态和原型以及它们所包含的意义,因为它们保持并解释了人类的生存状态。”[33]五年后,瓦尔德海姆这样看城市景观:“景观取代了建筑,成为当代城市发展的基本单元。”“正因为跨越了多个学科,景观不仅成为洞悉当代城市的透镜,也成为重新建造当代城市的媒介。”[34]
相对建筑而言,景观的关注对象是地平面以及“行为发生场所”。城市中的各种公共开放空间为人们活动提供了可能,也就为全方位的知觉体验提供了契机。公共空间的连续性则保证了人们知觉体验的连续性。当代景观实践中,常常把整个城市表面的基础设施、建筑物的屋顶和地面构筑成连续的体验对象(图2.34),正是契合了这种全方位的体验要求。而如今很多建筑师、规划师与景观师的作品都是基于此的整体大尺度的创作,例如预计在2015年完工的Bologna中心车站的设计作品,这个项目考虑到了意大利城市独特的文脉,基于城市的正交网格,方案采用了一个清晰的几何化平面布局,并连接了一系列内向型庭院和花园。这个大尺度的交通设施建筑,在形象上虽然与传统建筑有很大区别,但却很好地打破了内外空间、人工与自然的界限,使得人们得到了全方位的城市体验(图2.35)。
图2.34 某城市局部鸟瞰
图2.35 Bologna中心车站内景
就规模而言,从一个城市街区,到一组建筑群,再到单个的建筑或广场绿地,反映的是人类的聚合形态。就意义而言,可以是一组纪念性建筑、广场、街道,甚至就是一座雕塑,一棵树,反映的是城市的文明历史。而我们通常说到的小巷、街道、公路、广场等,则有不同的尺度和用途的区别,反映的是人对空间的使用。任何对象,在具有特征的同时,就具有了被人们知觉感知的意义。特征的历时性,将有机会积淀成集体记忆。集体记忆是整个人类文明史和城市环境建设的整体产物,正是基于此,人们拥有了相互交流的基础。(www.daowen.com)
城市景观在整合了视知觉的基础上,还依托身体的其他知觉系统,共同构建了基于整体性的特征及其意义。克莱夫•贝尔[35]认为视觉艺术作品中能激起我们审美情感的线条和色彩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组合构成了“有意味的形式”(Significant Form),这也是所有视觉艺术作品所共有的一种性质[36]。从景观实践的角度看,城市景观的塑造不仅是有意味的形式,而且是有意味的氛围。
文化的感知是个更为复杂的过程,涉及知觉与记忆的过程。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文化的回顾,这始于记忆;一种是文化的差异,这始于记忆与知觉感知的差异。例如,南京的夫子庙(图2.36)和上海的城隍庙(图2.37),无论是其承载的城市功能还是形态特征上,在各自的城市中都有着明确的、类似的传统文化意义,但两者在尺度和氛围上又有所区别,一个平和宜人,一个富丽堂皇。
图2.36 南京夫子庙前泮池
图2.37 上海城隍庙街区
图2.38 leon krier的咖啡壶和酒瓶
城市景观的本质特征不仅包含了历史文化背景赋予的深厚内涵,还应包含城市中的相对位置、领域和地位等,这是因为空间与场所不可分,城市景观也不可抽象存在。如传入中国的佛教寺庙的型制布局从早期的印度式样逐渐过渡到中国传统建筑风格;明清时期以四大名山为其圣地,和自然山体结合,应该是受到了崇尚自然的中国道家文化影响的结果。
总之,特征的意义就在于城市景观具
有明确的独立性,相互之间不应混淆,因为景观对象的特征在历史进程中与社会文化的意义不断结合,具有了某些特定的、超越形式的内涵,拥有了本质特征。就像克里尔所比喻的咖啡壶和酒瓶(图2.38),咖啡壶可以用来装酒,但它还是咖啡壶,这就是本质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