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城市景观更新:理论与方法

城市景观更新:理论与方法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依托城市空间,将城市中的各种要素进行景观化组构,是基于整体结构下的要素间关系。图1.13aPruitt-Igoe的住宅被炸毁图1.13bPruitt-Igoe的住宅更新计划城市景观对象是在景观化组构的基础上界定,从而具有一定的物质形态特征以及内涵。最终能够连接城市、建筑、景观、社会四大技术学科,能够在不同的层级上实现多元复合组构,从而解决组构之后的发展方向。

城市景观更新:理论与方法

组构最初是B.桑德尔在1902年作为专业术语引入地质学中,用于描述岩石中几何性和物理性组构要素的内部几何组态。1996年,空间句法的创始人Bill Hillier引入城市研究领域,意为一组存在于事物间的关系,而其中所有的事物又依赖于某种整体性的结构。

意象组构,指的是从体验认知及研究建构的双重角度去审视城市景观对象的方法,通过组构观念整体性地看待景观要素,并以特定的技术手段整合以利于空间体验过程中的感知。无论是景观对象的物质形态还是其累积的意义积淀,都是城市景观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需要在体验及研究的方法上用组构的方法将各种因素整合,才能在不完整中寻求动态的完整性。依托城市空间,将城市中的各种要素进行景观化组构,是基于整体结构下的要素间关系。在组构中探寻城市景观的本质,将有利于思考城市景观组构的三大特征:

1)艺术性组构——审美

从审美的角度组构景观对象,是城市景观本质特征的表现。西特(Camillo Sitte)主张从中世纪的街道和广场中来学习城市建设艺术,他有一段相关论述:“我们掌握了城市规划的三个主要方法,以及一些辅助的类型。这些主要的方法是格网体系、放射体系以及三角形体系,辅助的方法一般是这三种方法的混合。从艺术的角度说,没有一个是有趣味的,它们的脉络跳动中没有一滴艺术的血液。所有三个方法都只关心街道形状的布局,因此,从一开始它们就是纯技术型的。一个街道网络总是服务于一个目的——交流,从来不是艺术,因为它从来不能靠感觉来领会,除了在平面中,它从来不能在整体上被把握……而无论是雅典古城、罗马纽伦堡还是威尼斯,它们都受到了艺术的关注,因为它们只从整体上去理解,而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景观,这里被关注的是艺术的重要性,如一个独特的街道或广场。”[88]

西特的观点遭到早期现代功能主义的抨击:“人们经常建议建筑师和工程师应当在公共性工作上紧密结合……不管怎样……困难始终存在于如何劝说建筑师明白功用性的黄油面包必须优先于艺术的蛋白与糖。”[89]诚然,现代城市的建设已经不可能回到中世纪的古老模式,不可能回到西特所指出的那些图画般的、曲折的街道以及不规则的广场。但景观化组构的整体性策略,挖掘并塑造其中蕴有的艺术性,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事物发展的真实性与客观性

2)整体性组构——感知

整体性组构是我们在空间体验过程中感知景观对象的基础,是城市景观更新中保持连续性的必然要求。这个整体性包括城市景观应当具有的三个部分:特定场所下的活动模式、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物质形态、社会共有的意义积淀。城市景观是城市生活的反映,也是现代城市的构成媒介。景观可以作为当代城市化进程的类似表征,作为对无边界开放、不定的、当代城市条件下的变化需求的独特适应媒介[90]。被英国建筑艺术评论家查尔斯•詹克斯(Charles Jencks)视为现代建筑死亡的象征的美国圣刘易斯密苏里州的Pruitt-Igoe的住宅更新计划,就是由于“不适当的设计、对社会需要的错误理解以及拙劣的公共空间的构想,使得在17年以后,炸毁它成为唯一的解决办法”(图1.13)。

图1.13a Pruitt-Igoe的住宅被炸毁

图1.13b Pruitt-Igoe的住宅更新计划

城市景观对象是在景观化组构的基础上界定,从而具有一定的物质形态特征以及内涵。美国格式塔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在其《视觉思维》中所创用的视觉思维,即视知觉的概念,强调视知觉的感知过程,就是一种概念的形成过程。视觉不是对视觉对象的各种元素的机械记录,而是对有意义的结构样式的整体把握。所有的经验,包括审美经验和审美意识,都和一定的结构有关。应该在整体结构的基础上对视觉对象进行整体的把握。

3)技术性组构——建构

技术性组构是我们塑造城市景观的基础,在城市环境中,从城市规划开始就已经在影响着未来的城市景观形态。无论是软性的规划理论及其他设计理论与观念,还是硬性的各种建造技术与手段,都是建构城市景观的基础条件。技术性组构是城市景观更新中的时代特征的反映。

在景观实践领域,所有的视觉和非视觉要素,都有着明显的人工烙印。即使是其中的自然要素,也受到周围的人工环境及其衍生规则的影响,受到城市人的行为模式的制约。也就是说,各种抽象的设计规则、控制原则、管理制度已经将我们的城市环境构筑为介于完整与不完整之间的体系,具有先天的整体特征。我们在城市中体验的自然环境,实际已经是经过各种潜在规则规范过的人工与自然融合的环境了。

以景观化组构意象看待建筑、景观及城市,会发现建筑与景观之间的关系,以及其与城市的关系要重于其自身的特殊景观属性。也因此,形式与尺度之间的相互协调成为关键,而景观因其更接近城市的尺度,并且具有多重尺度的适应性,从而景观化的建筑及场地逐渐成为当代的发展趋势。

以整体性的景观化组构意象用于审视城市景观对象,我们会发现针对特定的对象而言,历史发展带来的时间因素重于具体的空间形态、具体地点的空间介质优于空间界面、历史积淀带来的实际影响力重于其历史积淀的内在蕴蓄、空间中活动的可行性优于活动的多样性,这些观念都来自于研究中的技术理性。

城市景观组构的理念包含了诸多的技术性因素以及技术发展方向,如城市景观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之间的联系模式、满足城市当代人的需求模式、延续曾经的历史文脉及满足发展需要的均衡模式、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生存共享模式、城市景观的物质形态的构建模式。最终能够连接城市、建筑、景观、社会四大技术学科,能够在不同的层级上实现多元复合组构,从而解决组构之后的发展方向。

【注释】

[1]李志刚,译.景观意识和地域性运动[J].国外城市规划,2003(6):54.

[2]荷兰语的Landschap本意是指坐在船上的甲板眺望陆地。

[3]黄清平,王晓俊.略论Landscape一词释义与翻译[J].世界林业研究,1999(1):74-77.

[4]蒲伯(Alexander Pope,1688—1744年),英国讽刺诗人。

[5]艾迪生(Joseph Addison,1672—1719年),英国散文家、诗人、剧作家、政治家。

[6]威廉•肯特(William Kent,1674—1748年),英国园林艺术家,自然风景园林的开创者。

[7]布朗(Lancelot Brown,1715—1783年),英国园林艺术家,是威廉•肯特的学生。擅长自然风景园林设计,曾主持改造伦敦西郊的皇家植物园邱园(Kew Gardens),被称为“万能的布朗”。

[8]昌切,伍英姿.中学西渐与浪漫主义——《浪漫主义的中国根源》述评[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4):78-88.

[9]日本植物学者三好学博士于明治35年(公元1902年)前后对德语Landschaft的译语而提出的。最初作为“植物景”的含义得以广泛使用。引自稻垣光久.风景的心理学[M].东京:所书店,1974.

[10]李树华.景观十年、风景百年、风土千年——从景观、风景与风土的关系探讨我国园林发展的大方向[J].中国园林,2004(12):29-31.

[11]林广思.景观词义的演变与辨析[J].中国园林,2006(6):42-45;2006(7):21-25.

[12]查尔斯•A.伯尔尼鲍姆,罗宾卡尔森.美国景观设计的先驱[M].孟雅凡,俞孔坚,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277.

[13]伊丽莎白•巴洛•罗杰斯.世界景观设计2——文化与建筑的历史[M].韩炳越,曹娟,等译.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304.

[14]奥姆斯特德早期从事过商业,学习过测量、工程学化学,办过农场并从事过土木工程技术工作,当过纽约时报的记者、某杂志主编。

[15]王绍增.必也正名乎——再论LA的中译名问题[J].中国园林,1999(6):49-51.

[16]林广思.景观词义的演变与辨析[J].中国园林,2006(6):42-45和2006(7):21-25.

[17]刘家麒.风景建筑学——专业定义[J].中国园林,1991(4):43-45.

[18]MARS Group.New Architecture[M].London:New Burlington Galleries,1938.另:戈登•卡伦(Gordon Cullen)有在MARS中工作的经历。

[19]Sharawaggi是个争议的词汇,具体可参见赵辰.Sharawadgi——中西方造园景观学说之间的迷雾[J].建筑史论文集,2000(13).

[20]George R C,Collins C C,Camillo S.The Birth of Modern City Planning[M].USA:Rizzoli Internatinal Publications Inc.,1986.

[21]Ivor de Wolfe.Townscape[J].The Architectural Review,1949(636):355-374;Gordon Cullen.Townscape Casebook[J].The Architectural Review,1949(636):355-374.

[22]Grove A B,Cresswell R W.City Landscape[M].UK:Construction Industry Conference Centre,1983: preface.

[23]Grove A B,Cresswell R W.City Landscape[M].UK:Construction Industry Conference Centre,1983:1

[24]Tom Turner.City as landscape[M].Oxford:Great Britain at the Alden Press/E&FN SPON,1996:142

[25]伊丽莎白•巴洛•罗杰斯.世界景观设计2——文化与建筑的历史[M].韩炳越,曹娟,等译.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354.

[26]Gordon Cullen.Townscape[M].London:The Architectural Press,1961:12.

[27]卡尔•斯坦尼兹(Carl Steinitz).景观规划思想发展史——在北京大学的演讲[J].中国园林,2001(6):85.

[28]吴伟,等.城市特色研究与城市风貌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11-12.

[29]戴维•戈斯林,玛丽亚•克里斯蒂娜•戈斯林.美国城市设计[M].陈雪明,译.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31.

[30]卡尔•斯坦尼兹(Carl Steinitz).景观规划思想发展史——在北京大学的演讲[J].中国园林,2001(6):82.

[31]查尔斯•瓦尔德海姆.景观都市主义[M].刘海龙,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3.

[32]林广思.景观词义的演变与辨析[J].中国园林,2006(6):42-45和2006(7):21-25.该处资料的源头为:Naveh Z,Lieberman A S.Landscape Ecology[M].Berlin:Springer-Verlag,1984:356.

[33]肖笃宁.“景观”一词的翻译与解释[J].科技术语研究,2004(2):31.

[34]Whitehand J W R,Larkham P J.Urban Landscapes: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M].London/New York: Routledge,Chapman and Hall,Inc.,1992:1.

[35]段进,邱国潮.国外城市形态学概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8.

[36]谷凯.城市形态的理论与方法——探索全面与理性的研究框架[J].国外城市规划研究,2001(12):36.(www.daowen.com)

[37]Whitehand J W R.Urban Morphology[M].London:Croom Helm,1987:250.

[38]Whitehand J W R,Larkham P J.Urban Landscapes: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M].London/New York: Routledge,Chapman and Hall,Inc.,1992:1.

[39]查尔斯•瓦尔德 海姆.景观都市主义[M].刘海龙,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11

[40]刘悦来.我国城市景观政策初探[J].规划师,2001(5):91.

[41]吴伟,等.城市特色研究与城市风貌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11.

[42]Denis Cosgrove.Symbolic Landscape and Social Formation[M].Madison: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1984.

[43]谷凯.城市形态的理论与方法——探索全面与理性的研究框架[J].国外城市规划研究,2001(12):36.

[44]1685年在题为《论伊壁鸠鲁式的园林》的文章中谈到,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卷。

[45]亚历山大•楚尼斯,等.批判性地域主义:全球化世界中的建筑及其特性[M].王丙辰,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5.

[46]蒲伯(Alexander Pope,1688—1744年),英国讽刺诗人。

[47]亚历山大•楚尼斯,等.批判性地域主义:全球化世界中的建筑及其特性[M].王丙辰,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6.

[48]伊丽莎白•巴洛•罗杰斯.世界景观设计2——文化与建筑的历史[M].韩炳越,曹娟,等译.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303.

[49]曼弗雷多•塔夫里.走向建筑的意识形态批判[M]//张一兵.社会批判理论纪事•第二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50]Laugier M A.Observations sur l'architecture[R].The Hague,1765:312-313.

[51]Geoffrey Broadbent.Emerging Concepts in Urban Space Design[M].UK:E &FN Spon,1990:117.

[52]理•英格索尔.后现代城市主义朝着过去迈进[J].世界建筑,1991:5.

[53]马克•特雷布.现代景观——一次批判性的回顾[M].丁力扬,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35.

[54]中国大百科全书图文数据光盘•社会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55]Algreen-Ussing G,Bek L,Frandsen B,et al.Urban Space and Urban Conservation as an Aesthetic Problem [M].Rome:L'Erma di Bretschneider,2000:20.

[56]Alexander Garvin.The American City:What Works,What Doesn't[M].USA: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1996:76.

[57]Creese W L.The Crowing of the American Landscape:Eight Great Spaces and Their Buildings[M].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5:228.

[58]亚历山大•楚尼斯,等.批判性地域主义:全球化世界中的建筑及其特性[M].王丙辰,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7.

[59]Architecture-Urbanism、Bakema和十次小组1976年在荷兰建筑杂志Forum使用了这一词。

[60]转自刘光华.建筑•环境•人[J].世界建筑,1983:8-17.

[61]卡尔•斯坦尼兹.景观设计思想发展史(下)——在北京大学的演讲[J].黄国平,译.中国园林,2001(6):84.

[62]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金衡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26.

[63]Garrett Eckbo.Small Gardens in the City[J].Pencil Points,1937:574.

[64]Le Corbusier.La Charted'Athens[R].Paris,1943:7.(Published in English in 1973as The Athens Charter. New York)

[65]Louis Wirth.Urbanism as a Way of Life[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38.

[66]Mumford L.What is a City[J].Architectural Record,1937:82.

[67]Richard T,Le Gates,Stout F.The City Reader[M].London/New York:Routledge,1996:183.

[68]John Brinckerhoff Jackson.The Almost Perfect Town[J].Landscape,1952,2(1):2-8.

[69]亚历山大•楚尼斯,等.批判性地域主义:全球化世界中的建筑及其特性[M].王丙辰,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20.

[70]方程.技术理性影响与当代城市景观设计策略[J].城市规划学刊,2007(2):47.

[71]引自戴维•戈斯林,玛丽亚•克里斯蒂娜•戈斯林.美国城市设计[M].陈雪明,译.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46.

[72]马克•特雷布.现代景观——一次批判性的回顾[M].丁力扬,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xiv.

[73]David Gosling,Gordon Cullen.Visions of urban design[M].London:Academy Editions,1996:32.

[74]Roger Trancik.Finding Lost Space[M].USA:Van Nostrand Reinhold Company Inc.,1986:35.

[75]Arnulf Lüchinger.Structuralism in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M].Stuttgart:Karl Krämer Verlag,1981:67.

[76]Jane Jacobs.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M].New York:The Modern Library,1961.

[77]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城市并非树形[J].严小婴,译.建筑师,1985(24).译自Design,刊于1966年第2期。

[78]斯迪特.生态设计——建筑•景观•室内•区域可持续设计与规划[M].汪芳,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14.

[79]美国圣刘易斯密苏里州的Pruitt-Igoe的住宅更新计划17年后被炸毁,被查尔斯•詹克斯视为现代建筑死亡的象征。

[80]转自吴家骅.景观形态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8.

[81]Mohsen Mostafavi.Landscape Urbanism:A Manual for the Machinic Landscape[M].New Jersey: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2003:7-8.

[82]Charles Waldheim.The Landscape Urbanism Reader[M].New Jersey: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2006:11.

[83]Charles Waldheim.The Landscape Urbanism Reader[M].New Jersey: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2006:39.

[84]约翰•西蒙茨.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俞孔坚,王志芳,孙鹤,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392.

[85]查尔斯•瓦尔德海姆.景观都市主义[M].刘海龙,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9.

[86]Edmund N B.Design of Cities[M].London:Thames &Hudson,1967:30.

[87]Whitehand J W R.The Changing Face of Cities:A Study of Development Cycles and Urban Form[M]. Oxford:Basil Blackwell,1987:145.

[88]Camillo Sitte.City Planning According to Artistic Principles[M].London:Phaidon;New York:Random House,1965:91.

[89]Anon.Metropolitan Improvements[J].Engineering,1990,(11-23):853-864(Reprinted in J.W.Reps,1997.Urban Planning 1794—1918.An Anthology).

[90]Charles Waldheim.The Landscape Urbanism Reader[M].New York: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2006: 11-3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