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城市景观环境更新的理论与方法

城市景观环境更新的理论与方法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城市景观环境带来的空间体验,对于作为主体的人来说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从三大学科的架构角度来说,城市规划主要影响了基本定向系统,建筑学科触及了视觉与触觉系统,风景园林学则几乎涵盖了所有的知觉系统。城市景观呈现出来的整体性,以空间介质与空间界面构成基本形态。

城市景观环境更新的理论与方法

城市景观环境带来的空间体验,对于作为主体的人来说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根据吉布森的知觉系统研究成果,我们是通过视觉系统、声学系统、嗅觉和味觉系统、基本的定向系统,以及触觉系统来感知环境的。从三大学科的架构角度来说,城市规划主要影响了基本定向系统,建筑学科触及了视觉与触觉系统,风景园林学则几乎涵盖了所有的知觉系统。

从三大学科建立的体验要素看,城市规划控制了城市空间的整体架构与空间之间的连续性,建筑学界定了城市空间的界面以及内外空间之间的连续性,风景园林学主导了城市空间的填充物,构建了城市公共空间的空间介质,以及在空间介质引导下的连续性。这三个层面的连续性,构建了城市景观的整体感知。

城市景观呈现出来的整体性,以空间介质与空间界面构成基本形态。道路交通、绿色廊道、水系等构成了景观空间的流动与聚集的方式,特定的具体位置成为体系构成的基础与结构层级雏形。因此,城市景观表征着一个城市在结构体系下的空间语言,人对城市景观的体验,就是一个用全方位的知觉系统去识读空间信息的多维度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城市中具体的空间是一个可以展开的媒介,构成了一个充满信息的场所。

建构景观空间,首先需要从景观实践的角度出发,结合人在日常行为下的活动规律来界定与评价城市景观。城市景观实践通常以公园绿地、开放空间、林荫大道等形式,以生态因子成为城市中绿色环境的代名词。如今,城市中景观的角色在不断提升,在规划层面,最优化的功能规划在不断地与人文生态及自然生态过程融合;在建筑学层面,绿色建筑理念通过建筑景观化实现了由里及外的形象与内涵的整体转换;在风景园林学层面,种植美学自然选择的生态方向过渡,生活行为转换为行为的表述,从而使得公共空间景观化的过程渗透了历史文化的积淀。因此,“景观取代了建筑,成为当代城市发展的基本单元”“景观在一种更大的文化想象中的再现,部分归因于环境保护主义的兴起和全球生态意识的觉醒以及旅游的持续增长和保留区域独特个性的需求。”[85]

城市景观角色提升的根本在于其基于公共开放空间的人本主义和绿色生态构成,一个代表着基于日常生活的活力因子,一个代表着健康环保的绿色未来。而建筑等物质形态构成了空间界面的实体形态,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一个完整的城市景观应当包含三个部分:特定场所下的活动模式、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物质形态、社会共有的意义积淀。

1)特定场所下的活动模式

海德格尔认为场所和地点是城市空间的根本,人们经历的日常空间是由场所和地点决定的。空间通过场所获得具体性,从而具有存在的立足点。因此,场所和地点具有存在和本体论上的重要性。空间不可抽象存在。特定场所下的活动内容与人的行为模式,对于场所而言具有认识论与方法论上的意义,是沟通景观实践理论与方法的根本。

2)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物质形态

空间与场所的不可分割性,使得具有具体地点的场所、附带构成的空间界面以及其中的空间介质等,共同构成了城市景观的整体。

建筑物、构筑物与自然的物质形态(如山水、自然植物等)作为空间的界面而存在。其中,建筑构建了各种内外空间,界定了空间的形态,也赋予了空间性格。城市空间提供了相对恒定,而周边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物质形态的更新却需要给人以逐渐熟悉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城市景观的演替过程。(www.daowen.com)

空间介质以人为主体,以人的活动为基础,以人的感知范围为界定。因此,在规划体系塑造的定向系统下,特定的感知体验会决定特定的建筑物、构筑物与自然的物质形态(如山水、自然植物等)在界面与介质之间的转换。比如,巴黎星形广场中的凯旋门(图1.11)既是空间界面的一部分,同时也是空间介质的一部分。

图1.11 巴黎星形广场

3)社会共有的意义积淀

城市是由人的不同层次的需求演化而来,城市景观的不同类型与不同时代沉淀下来的生活方式及其演变有关。培根(Edmund N.Bacon)曾经用了帕佐(Andrea Pozzo)的一幅版画形象地表述了人和物质形态之间的关系[86],如图1.12所示,其中人对观察对象的理解领悟能力受到了哲学宗教以及自身知识结构的影响,而这种能力直接影响到对观察对象的分析与概念的建立。这种现象就是哲学解释学中的理解的前结构现象,即指在理解和解释之前预有的文化习惯,观念和概念系统,针对对象预有的假定。

图1.12 观察与现实

Whitehand曾这样描述:“城市景观是对一个特定地方所发生的一连串繁荣、萧条与个性举措的一种累积的记录,景观是不完整的。”[87]这种累积就是社会共有的意义积淀,尽管整体的景观形态及其意义都具有不完整性,但这种不完整性正是所谓的理解的前结构的特性,前结构与后结构的衔接的表象特征,就是城市景观的持续发展状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