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风雅颂》的多元视角下的文化现象:神秘而引人入胜

《风雅颂》的多元视角下的文化现象:神秘而引人入胜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读阎连科的长篇小说《风雅颂》,有一种奇怪的感觉:读来乏味,又割舍不下。小说的梗概:当杨科提着耗费了5年光阴完成的学术专著《风雅之颂》的书稿回到家时,迎接他的竟然是妻子与副校长赤条条躺在床上的荤景。《风雅颂》刚一发表便引发激烈批评,批评者认为,小说借《风雅颂》之名“影射北京大学,诋毁高校人文传统,肆意将高校知识分子形象妖魔化”。

《风雅颂》的多元视角下的文化现象:神秘而引人入胜

我读阎连科的长篇小说《风雅颂》,有一种奇怪的感觉:读来乏味,又割舍不下。断断续续,总算读完了。读这部书,始终有一种巨大的隐喻感,作者是在控诉。控诉什么呢?一时又让人分辨不清,把人搞得有些昏头涨脑。随着作者笔触的深入,你不得不承认,有一种窥视欲在作怪,不仅试图窥视书中人物的私密生活,而且也总想窥视小说所幻化的那个虚构的世界

小说的梗概:当杨科提着耗费了5年光阴完成的学术专著《风雅之颂》的书稿回到家时,迎接他的竟然是妻子与副校长赤条条躺在床上的荤景。很快,像一条邋遢狗,杨科副教授被清燕大学的领导们踢出了学校一他们举手表决,集体决定把他送进学校的附属精神病院。原因不过是杨科无知地做了一回英雄而已,他带领学生抗击沙尘暴一夜成名。在精神病院,他被院长指派给病人们讲解《诗经》,竟得到大学里从未有过的礼遇一病人们反响无比强烈,掌声雷动。杨科赶紧落荒而逃,回到耙耧山深处的老家前寺村。县城天堂街的那些坐台小姐成了他求知欲最强的学生、最热忱的知己。当他带着发现古诗城的惊喜再次回到京皇城时,她的妻子不仅彻底地跟已经升任校长的李副校长住在了宽敞的专家楼新居里,而且还堂而皇之地盗用了他的研究成果,出版了引起巨大轰动的学术专著《家园之诗》。杨科再一次被举手表决之后,又回到了业已萧条的天堂街,这一次,他彻底地加入到了堕落者的行列。

《风雅颂》刚一发表便引发激烈批评,批评者认为,小说借《风雅颂》之名“影射北京大学,诋毁高校人文传统,肆意将高校知识分子形象妖魔化”。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评论家邵燕君认为,阎连科对大学体制环境和精神实质缺乏基本了解,对知识分子进行了肆意嘲弄、歪曲。她说:“只有对事物的价值核心有了足够的了解和把握之后,对其批判才会有力量,才会深刻、厚重。明眼的读者很容易看出小说的破绽,阎连科对大学精神缺乏基本了解,更谈不上对知识分子的精神传统有深入研究。在这样的前提下,对知识分子的嘲弄,只是凸显了作者对学术的不尊重,对人性的不尊重。而利用北大等一些高校的价值系统大做文章,其用心可疑。”她认为,阎连科“因为不懂,所以放肆”。另一位北大博士、评论家李云雷表示,小说堂而皇之地影射北大。“批评北大当然可以,但这样无中生有地‘影射’却是批错了地方,又用力过猛。作者对大学与文化界的情况及其运作机制很不了解,却装作一副了然于心的样子,又施之于猛烈的批评,批评不到点子上,隔靴搔痒,有些可笑。”

另一种意见则主张宽容。北京大学教授、评论家陈晓明认为:作家以什么样的姿态面对世界我们无须苛求。须要关心的是他是否写出了自己对生活的独特理解,我们没必要强求作家在写作时做明确的价值判断。“阎连科的作品,一向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他的总体取向是消及的,在后现代盛行价值理性的文化环境下,我们很难期待作家再去建构什么新的精神坐标。从这个意义上讲,解构本身其实就是一种建构。”刊发《风雅颂》的《西部·华语文学》执行主编林建法表示:对这样一部具有高度象征性的小说,把它的象征性情境与现实生活做对照,指责其不合生活逻辑,显然有违作者的创作初衷,是舍本求末之举。小说从性的角度切入,单刀直入揭示当下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有其深刻、独到之处,而且反映了阎连科一贯直面现实社会的创作精神,这需要很大的勇气。谈到阎连科在(www.daowen.com)

小说中塑造的杨科这个人物形象,林建法说,大学精神的沦落是不争的事实,以为大学教授们还是过去意义上的“人类灵魂工程师”,恐怕只是部分学者、教授们的一厢情愿。杨科这个知识分子的形象在现实生活中尽管有一定的代表性,但他并不代表中国教授的整体情况,据此认为阎连科在妖魔化整个知识分子群体言过其实。

(2008年7月2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