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多元视角下探索中国文学发展

多元视角下探索中国文学发展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中国文学的时代抉择”这个大的课题之下,我觉得有几个环节是绕不过去的:1.自身地位的回归。20世纪80年代,是文学的“黄金时代”,文学不仅是一项如火如荼的社会事业,也是大众仰望、谈论的话题,它几乎影响了每一个人的成长。堪称中国文学风向标的《收获》、《人民文学》等文学期刊的发行量一度达到80多万份。中国的知识分子向来有忧国忧民的传统,当代文学工作者亦不可丢掉肩上的责任。

多元视角下探索中国文学发展

文学,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个要素,它不可能缺失,也不会终结。文学,只有紧紧地把握时代的脉搏,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才能不断地走向繁荣。

在“中国文学的时代抉择”这个大的课题之下,我觉得有几个环节是绕不过去的:

1.自身地位的回归。20世纪80年代,是文学的“黄金时代”,文学不仅是一项如火如荼的社会事业,也是大众仰望、谈论的话题,它几乎影响了每一个人的成长。堪称中国文学风向标的收获》、《人民文学》等文学期刊的发行量一度达到80多万份。“对于从文化饥渴中走出来的人们,文学是最丰盈的乳汁。”一位文学期刊主编说,“我们应该以理智的态度看待文学期刊过去的和现在的发行量。过去的发行量,包含着人们对文学之外的激情的满足。今天的发行量,更客观更真实。”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说:“文学现在才是在它应该在的位置上。在那个从文学贫瘠中走出来的时代,作家可能被抬到了一种今天我看来不太正常的高度,文学最便捷地成为全民宣泄压抑了太久的感情的通道,读者集体性的阅读兴奋本身大于对文学品质的期待,才造就了那个时代作家的特殊地位。作家从80年代的尊崇到90年代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位置降低,这是正常的。在如今一个多元并存的文化生态下,文学不再受宠,它与其他行业应该是平等的。”

2.创作取向的笃定。从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来,文学的创作取向就是明确的,尽管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色调,但文学的主旋律是一贯的,那就是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为人民群众提供健康的精神食粮。著名作家熊召政说:“相比于时代,我们的文学显得有些滞后。虽然,我们已经创造了一些格调高雅、品质浑厚的作品,但相比于狂飙突进、多姿多彩的时代,文学的声音尚未达到黄钟大吕的效果。就我的阅读经验,衡量盛世文学的标准,应该感情充沛却绝无矫揉造作;虽有儿女情长却更具英雄气概。大凡一个气势雄健的时代,文学的园林里绝不可能是一片窃窃私语。脂粉气、浅笑与哀愁,不可能成为文学的主流。”时下的一些低俗、庸俗、媚俗之风,不仅败坏文学的形象,而且颓废社会的环境,毒害人的身心。作家、艺术家更有能力,也更有资格用主旋律作品,净化文学丛林,提升大众视野,开阔创作空间。(www.daowen.com)

3.评论导向的把握。文学事业的繁荣,离不开积极健康的文学评论的推动。有专家讲:“文艺学包括文学批评必须在承认和研究生活与审美、生活与艺术关系的新变化、新动向的基础上,适应这些变化和动向,做出理论上的调整,对新现象做出新解说,甚至不断建立新理论。”我个人认为,目前我们的文学评论工作不乏创新理论,缺乏的恰恰是一种在文学作品与读者受众之间起到沟通作用的能力。比如,一部好的作品要为大众所喜爱,文学评介要提前介入,宣传包装要及时到位,使它起到一种引领大众欣赏水平的作用。对于一部文学作品,固然可以有多种多样的理解和把握,但是主旋律的评论和导向很重要,它可以把人们的思维和价值取向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文学评论的工作切不可受到忽视。

4.社会责任的担当。中国的知识分子向来有忧国忧民的传统,当代文学工作者亦不可丢掉肩上的责任。正如熊召政先生所言:“文学不可能像政治与经济那样直接作用于社会,培植国力,但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却是文学不可或缺的功能。我们生于斯世,就应该有能力承担斯世的责任。作家不能选择时代,但时代却可以选择作家。在当下,一个作家对社会不但要有清醒的批判的能力,更应该有昂扬的建设者的责任。”我想,只要文学工作者守住这块属于文学的天地,在这里面播种、耕耘、收获,文学一定会迎来它新的黄金时代。

(2007年8月2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