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文化,人们的认识不尽相同,多少年来,一直在文化的概念上争吵不休。我们中国人向来讲究名与实的统一,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我敢说这是我们民族的一大优点,不然的话,整个社会就要乱套,两千多年的大一统格局便会不复存在。但什么事情都是物极必反,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开始变得聪明了,不再那么较真了,我们的总设计师提倡不争论,开辟出一条“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之路。其实,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务实思想带来的变化。我们应该采取同样务实的态度,来看待当今社会文化的功能定位。
文化影响经济发展的模式。人既是文化的主体,又是文化的客体。也就是说,人创造了文化又受制于文化。人们对经济在社会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认知,形成了不同的经济价值观念。世界上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国家,都是根据他们特有的经济价值观念来选择经济发展模式的,反过来,经济发展模式又加深了这种经济价值观念对人们行为的影响。古代中国以农为本,以商为末;倡导重义轻利,知足常乐。商人重利轻别离,简直跟冷血动物一样。商业在重农抑商政策和世俗的双重压抑下,始终没有出头的日子。所以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就断言,是儒家伦理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生长。在中国要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不仅要突破计划经济的体制束缚,也要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
文化调控经济发展的行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行为是以满足私欲为目的,以利益最大化为准则的,如果不对此加以调控,任凭经济主体为所欲为,就会严重破坏经济秩序,影响经济运行质量,降低社会经济效益。所以,经济要健康地发展,就必须使人们的经济活动有所遵循,从这个意义上说,市场经济又是法制经济,也是道德经济。社会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行为的调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道义规范。对“义”的推崇,引导人们赚钱以不牺牲社会公义为准绳,杜绝坑蒙拐骗,不生产和贩卖假冒伪劣产品。二是忠诚精神。员工对企业的忠诚精神,有利于完善企业文化,优化企业管理,提高企业凝聚力,增强企业竞争力。三是诚信观念。良好的诚信关系可以减少融资成本,可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因为没有负担从而加快经济的良性循环。四是创新意识。发展壮大经济实力,关键在于企业有没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创新品牌,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生存下去的基本前提。五是和谐理念。员工之间培育一种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与消费者建立一种互惠互利的社会关系,保持一种与生态环境和谐相处的自然关系。
文化影响经济发展的环境。深厚的人文底蕴、高品位的文化需求、良好的社会风气,能够转化成一种无形的资源,极大地提高一个地区的环境竞争力,吸引更多的项目、资金、人才和技术,形成推动经济发展、吸引外资的强大优势。相反,如果人们的道德修养不高,社会风气不正,就会使一个地区、一个单位的形象受损,就会缺乏信誉度、吸引力和凝聚力,它生产的产品就会少有人理会,外商也不会大量投资。可见,地域文化对经济发展环境的影响是巨大的。地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基因和集体无意识,积淀在这个区域内绝大多数人们的文化心理结构之中,并体现出不同于其他区域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思想道德、思维方式、行为取向、人格特质等文化特征。正是由于不同的区域文化,塑造了不同的经济发展环境,才形成了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比如,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异军突起,在很大程度上与它独特的区域文化有关。历史上的珠江三角洲,乃是“化外之地”,远离以儒学为核心的文化中心区,形成了义利兼顾的主流价值观,加上近海的自然条件,使之成为接受外来文化影响的前沿,成为外来商品的集散地,再加上得改革开放之先机,珠三角培育了一种开拓进取、敢冒风险、自由开放的文化氛围,迅速成为我国经济最活跃、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经济发展始终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相比之下,我们沈阳就没有这样的区域文化优势。(www.daowen.com)
有人说,沈阳文化是关东文化,我以为这种文化有一种拓荒精神,与经营理念无缘。有人说,沈阳文化是满族文化,我以为它有一种骑射幻想,与现代理念无关。有人说,沈阳文化是工业文化,我以为它有一种对计划经济的留恋,与市场理念无涉。但是,这只能说明我们沈阳的区域文化有着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先天不足,并不等于我们永远落后下去。我们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且开始把文化本身作为一种经济,文化产业正日益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相信,沈阳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之时,就是沈阳振兴目标实现之时,也是沈阳区域文化大放异彩之曰。
(2007年1月17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