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弘景于452年出生在我国南北朝时期的丹阳秣陵(现在的南京附近),他是一位出色药物学家。他的名著《本草经集注》是一部很有价值的药物著作。
陶弘景小时候就有一种善问好学的习惯,不管对什么事物,只要不懂就必须搞到明白为止。有一种细腰蜂叫蜾赢,古代传说蜾赢只有雄的,没有雌的;它的后代是螟蛉虫变的。历来都没有人考察过它的真伪。陶弘景对这种说法有怀疑,觉得不可信。为了探索这个疑问,他找到了一窝蜾赢,用竹棍小心地将它捅开,发现里面确实有螟蛉,也有一条条的小虫。通过几天的仔细观察,证明小虫是吃螟蛉长大的,而且也证明蜾赢是分雌雄的。
这一考察的事实推翻了长期以来蜾赢没有雌性的错误结论。从此陶弘景得出经验,不管什么事情,不能盲目相信,任何事物,定要通过实践才可下结论;但是人的精力和寿命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都自己亲自实践、实验。别人的实践也是实践,要去伪存真,加以区别对待。
陶弘景对《神农本草经》中的药物作了仔细的校订和整理,并结合自己的经验,对这些药物新的用途和不同的记载作出了一一的鉴别和补充。同时,他又根据魏晋以来新发现的365种药物,写成《名医别录》一书,也作为《本草经集注》的一部分。这样,《本草经集注》共有7卷,所收药物由原来的365种增加到730种,增加了一倍。为了区别原有药物和新增加的药物,陶弘景用朱红颜色写原有的药物,用黑色书写新增加的药物。他在序言中说: “精粗皆取,无复遗落,分别科条,区畛物类。”
陶弘景的治学精神是十分可贵的。他曾说: “性好著述,……顾惜光景,老而弥笃。”他一生始终保持着“一事不知,以为深耻”
的奋发精神。他写的《本草经集注》有以下主要特点:首先,他改进了药物的一般分类。从《神农本草经》中三品分类,改为按药物自然来源和属性来分类,共分为七大类,即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无用。最后一类是当时未经实际验证的药物,同时在每味药下面又注明了药性以及可以治疗哪些病症等。这种分类有一定的科学性,是药物分类的一大进步;后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就是在这种分类方式上发展起来的。(www.daowen.com)
其次,他对药物的性味、产地、采集、形态、鉴别诸方面的论述有显著提高。如陶弘景把药性分为八种,即寒、微寒、大寒、严、温、微温、大温、大热。他提出了“甘苦之味可略,有毒无毒易知,唯冷热须明”的说法,表明他对中药的寒热特别重视,而对所谓甘苦等“五味”认为关系不大,这种认识有极大的进步意义。
再次,陶弘景总结提出了诸病通用的药物。在书中提出了一个“诸病通用的药物”列记表,分别列举了80多种疾病的通用药物,如治风痛通用药有防风、防己、秦艽、川穹等;治黄疸通用药有茵陈、栀子、紫草等。这不仅给医生处方用药提供了方便,而且也首选了按药物主治作用进行分类的新方法。后世比较大型的本草著作,也运用了这种办法。
陶弘景读书万卷之多,学识渊博,在其他科学方面,也是成就非凡。比如,在化学方面,他指出,水银能使某些金属制成合金;在冶炼方面,他曾纪录了一种叫“灌钢法”的冶炼技术,就是把生铁和熟铁按一定比例混在一起冶炼,炼出来的钢就叫“灌钢”。这在当时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炼钢法,现在这种方法有些地方仍在应用。
陶弘景年轻时做过几年官,后来他钻进深山老林著书立说,教授徒弟,但朝庭有事还常向他请教,故有人称他谓“山中宰相”。
陶弘景于公元537年逝世,终年85岁。他的著作很多,但流传于世的却很少,就是著名的《本草经集注》也失散了,现存只有敦煌残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