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药作为一个名词,有它一定的特定涵义,“火”顾名思义就知道它是因发生火而生;“药”字,是因为火药的三种主要成分硫磺、硝、木炭都是可以用来治病的药。就是把它们按一定的比例配制成火药,医生仍把它看成治病的药。《本草纲目》说,它主治“疮癣杀虫,辟湿气瘟疫”。火药的发明,史书无明确记载,一般都认为是道教的炼丹家在炼丹时偶然发现的,这里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直接地在制造某种药物时而发现;另一种是间接的因改变某种物质性质时而发现的。据路振《九国志》卷二记载唐哀帝天祐初年(公元904~907)“璠以所部发现飞火,烧龙沙门”。许洞《虎钤经》卷六“放风助顺利如飞火”下注曰: “飞火者,谓火炮、火箭之类也。”看来飞火包括两类,一是火炮,二是火箭。如果按这两本文献所说,火炮这类东西在公元900年到1000年就有了,而火药从发现到应用,必有一较长的过程,肯定的讲在公元900年前就已经有了。
火药广泛应用主要是军事方面,开辟了军事的新纪元。在其他方面也有应用。只是没有查到适当的文字记载而已,不论怎样讲,火药的发明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宋朝(970年)兵部令史冯继升献火箭法,令其试验,且赐其衣帛。公元976年,吴越国王向宋朝配备火箭军士,公元1000年神卫水军队长唐福献火箭、火毬、火蒺藜等。这些都充分说明宋军中已普遍地研制生产火药武器。据《武经总要》书中记载的火药武器名称就有十几种。如火箭、火炮、火枪、毒药烟毬、霹雳火球等。书中还开列了三种火药配方。一、毒药烟毬(重5斤):硫磺,十五两;草乌头,五两;黄腊,一两;小油,二两半;沥青,二两半;竹茹,一两一分;焰硝,一斤十四两;狼毒,五两;桐油,二两半;芭豆,二两半;木炭末,五两;砒霜,二两;麻茹,一两一分。二、蒺藜火球:硫磺,一斤四两;粗炭末,五两;干漆,二两半;麻茹,一两一分;小油,二两半;烟硝,二斤半;沥青,二两半;竹茹,一两一分;桐油,二两半;腊,二两半。三、火炮:晋州硫磺,十四两;烟硝二斤半;干漆,一两;淀粉,一两;黄丹,一两;清油,一分;松脂,十四两;窩黄,七两;麻茹,一两;砒黄,一两;竹茹,一两;黄腊,半两;桐油,半两;浓油,一分。这三个配方成分各不相同,但都具备作火药的硫磺、烟硝、木炭三种基本成分。另外从其他成分的功能分析,分别具有爆炸性、燃烧性、毒性。形成这些固定药火配方决不是一朝一日之功夫,而是不断实验改进的结果,这就说明火药的发展已进入第二阶段。我国当初的火药武器按性质分为三种:即射击性、燃烧性、爆炸性。燃烧性火器,如烟毬、毒药烟毬、火药鞭箭、火炮等,其主要目的是燃烧可燃之物。用于烧毁敌方的粮草军秣,或混合毒物熏人,相当于现代的烟雾弹或毒气弹之类的武器。这种武器用数层纸卷成,涂以火药,用时以火锥烙透,使火药发火燃烧。宋朝人非常重视火炮的操作运用,既用于攻击,又用于防御;既用于陆地,也用于水上。爆炸性火器。有霹雳火毬,一般用竹子二三节,径一寸半,并用薄如铁钱的瓷片三十,火药三四斤,裹竹为球,两头留竹寸许,球外敷药,点法同火炮。它可阻止敌人攻城,还可以水战,据文献记载: “舟中忽发一霹雳炮,而实之以石灰,硫磺。炮从空而下水中,硫磺得水而火和,自水跳出,其声如雷,纸裂而石灰散为烟雾,眯其人马之目,人物不相见。”宋人赵淳守襄阳,用霹雳炮击金人,“……随即放霹雳火炮、箭、入虏营中,射中死伤不知其数,人马惊敌,直相蹂践。”射击性的火器,是指在管子上装上火药而发出的。这是火器史上的一大进步,公元1132年,陈规守德安(今湖北安陆地),以火炮药下竹竿火枪二十余条,皆用两人共执一条,当敌人进攻时用它燃毁,此后不久又造出新武器突火枪,“以巨竹为筒,内安子窠,如燃放焰绝,然后子窠发出如炮,声远闻百五十步。”估计这种子窠又是一个个火炮,其燃烧面积更大,杀伤力更强大,这自然是一种进步,火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火药武器在北、南两宋时期是攻防的重要武器。宋朝官方一日可以生产几万只各类火器,这样才使军事力量不强的两宋得以维持了三百年。(www.daowen.com)
由此,可见一千多年前火药和火器已达到了相当水平,但世界各国包括近邻的民族都不会制造和使用,直到北宋灭亡后,金人才得到火箭、火炮的样式和制作方法,从而得以仿制和发展。蒙古人在消灭金的过程中学会了火药及火药武器的制造技术,在灭金、灭南宋的过程中大量使用了火药武器,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后来统一了中国。驰横欧亚,显赫一时,火药火器给他们帮了很大的忙。南宋后期,火药经阿拉伯商人传到西南亚各伊斯兰教国家;而火药武创新器则是蒙古人西征带到了欧亚交界的国家,大约在十三世纪才传到了西欧,欧洲人制造和使用火药武器至少比我国晚四五百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