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技术的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刻版印刷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活字印刷时期,第三个阶段是现在的激光照排技术。其中在第二个阶段,毕昇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第三个阶段王选是功勋卓著。
毕昇大约是北宋庆历年间(约公元1041年左右)人士,他是一个平民,他发明了活字印刷技术。
毕昇是一个细心而又肯钻研技术的布衣百姓。他总结历代雕版印刷的丰富经验,经过反复试验在1048年制成了胶泥活字,并进行了排版印刷。这比欧洲活字印刷发明家古腾堡整整早了四百年!
毕昇首先将质地细腻的粘土,制成一个个规格一致的毛坯,毛坯稍晾干后,在一端刻反体单字,字突出的高度如铜线边缘的厚度;刻成一批后,将泥字放在火中焙烧,成为单个的胶泥活字。之后,在一块铁板上铺上一层用松香、蜡和纸灰混合制成的药剂,并在铁板上放上一个大小符合要求的铁框;根据稿件所需要的活字排满后,就将铁板移到火上加温,等药剂稍稍熔化时,用一块平板将字面压平,当铁板降温,药剂冷却凝固时,泥活字都粘在铁板上,成了一块可以印刷的活字板了。为了连续印刷,就用两块铁板,一板印刷,另一板排字,两板交替使用,加快了印刷速度。印完之后,用火把药剂烤化,用手轻轻抖动,活字就可以从铁板上脱落下来。活字不用时,用纸贴上标签,按字的声韵排列,用木格贮存起来,以便再用时检字方便快捷。按每个活字的使用频率,毕昇准备不同数量的活字,如:古时候文言文用的“之”、“也”等常用字,他都准备了二十几个,以保证两板使用的需要。而一些不常用的字,特殊的字,事先未准备的偏字,就现场制作,速度也很快。印刷数量越大,则速度越快,越简便,越能显出他的优越性。所以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沿用,在使用现代的激光排印之前,书报的凸铅印的基本原理一直未变,只是改为铅字,采用机器制作活字,加快速度罢了。
毕昇的这一发明,是经历了千辛万苦,经过多种多样实验才获得的。例如毕昇曾试过木制活字版,但因木料纹理不一,经水浸泡后容易膨胀,变得高低不一,不利印刷,而且木字还容易与熔化的药剂粘在一起,不易脱落,不如泥活字简便易行,一抖便落。
有人怀疑“认为火烧胶泥作字,似不合情况”,认为毕昇的活字是金属的。到了清朝道光甲辰年(即公元1844年)安徽泾县人翟金生用自制泥活字印成的《泥版试印初编》诗集,是毕昇当年发明泥活字版得到的最有力的证明。
毕昇活字印刷术传入朝鲜,又经朝鲜传入日本;经新疆传到波斯、埃及,再传到欧洲和世界各地。这不仅促进了我国文化的发展,而且为人类文化的交流也做出了重大贡献。马克思对此有高度评价,他说: “印刷、火药和指南针是‘预告资产阶级到来的三大发明’,印刷术却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创造必要前题的最强大的杠杆。”由此可见,毕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世界印刷术上的一次革命,对人类文明史的贡献是永远不可磨灭的。
毕昇是一阶平民,文化水平也不高,他对人类作出如此巨大的贡献,今天我们每个人不论从事何种职业,只要肯留心,只要肯动手,肯动脑都会大小有一点改进工作的方法或小的发明创造,汇聚起来整个社会就会有不小的进步。
王选出生于1937年,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他发明了电脑激光照排系统并实现了商品化,“告别了铅与火,迎来了光与电”的印刷技术革命。由于他成果累累,先后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陈嘉庚技术科学奖、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奖、香港蒋氏科技成就奖和12001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个人拥有9项国内外专利,从而成为响当当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
王选原来是搞计算机逻辑设计、体系结构和高级语言编译系统等方面研究工作的。但是“汉字照排”这一新颖的技术像磁铁一样,紧紧地吸引着他,据他说: “汉字精密照排技术的难度显而易见,正是它的难度和价值吸引住了我。”1975年5月王选的汉字照排系统研究报告在北大印刷厂打印时,无意被工人们知道了,迅速传开了,人们异常兴奋。看来这一研究对解放生产力,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是一场不声不色的印刷技术革命。后来王选回忆说: “这件事当时给了我莫大鼓舞,想不到只是一个设计方案,就引起工人如此强烈的反响,说明我们的研究与他们休戚相关,是很有意义的。”
从此,他信心百倍地沿着这条路走下去。1979年,最先是英国人研制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在北京、上海露面。随之而来的是日本人和美国人研制成果也陆续进入我国。王选从中开阔了眼界,增加新的知识,但也感觉到压力。他下决心要有所创新,要有大的发展,发挥自己长处,弥补他人的短处。他发明的“高倍率汉字信息压缩技术”是他唯一的优势,有优势就是先进。英文只有26个字母,而汉字常用字就有三千多个。王选的方法,让外国人看起来这些“古怪”的汉字自由进入电脑,竟然十分轻松,他们觉得不可思议。
复杂的汉字,毕竟是一道文化“堡垒”,异音同形、同音异形是汉字最难的部分。实现和完善激光照排系统,必须攻关夺隘,克服一个又一个的难题。因为当时实验器材所用的集成电路是国产货,质量不稳定,每次开机关机都会因为脉冲电流而损坏一些芯片。他们只有实行“三班倒”换人不歇机,通宵达旦地轮班作业。不知拼搏了多少个日日夜夜,终于攻克了汉字精密照排系统这一世界难题。(www.daowen.com)
王选把他们最初的产品命名为“华光”,意思是中华之光。它的可贵之处在于精密二字。“华光”耀眼的光辉吸引着诸多用户。1987年,国内有一家报纸卖掉了所有的铅字及相关设备,装备了华光系统,它的厂房面积减少了三分之二,耗电量减少了三分之二,成本下降了四分之一,所以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
王选没有沉睡在“华光”美梦与欢乐之中,他继续向新的高端迈进。
他把改进了的新产品命名为“方正”。在这一艰难攻关过程中,王选重点是把精力放在了华光和方正91电子出版系统的核心硬件“栅格图像处理器”的研制上,这是一个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全新产品。他经过不懈努力终于研制成功,使国产照排系统的技术更先进,使用更可靠,一步一步地走向成熟、稳定的发展阶段,并实现了商品化。
1994年王选和他的合作者,创建了中国电脑王牌企业——北大方正。而方正品牌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在国内拥有99%的报业市场,加上“远程传版”技术,使中国新闻出版业、书刊印刷业实现了新的革命,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同年台湾地区的《中央日报》开始引用了“方正”产品。国外的其他中文出版业也陆续使用“方正”。
王选虽然身体不怎样好,但他是一个朝气蓬勃的人,是一个有奋发进取精神的人,他说:我的一生有十个梦想——
“前5个梦想,是发展激光照排系统,告别铅与火;发展基于页面描述语言的远程传版,告别报纸传真机;发展开放式彩色桌面出版系统,告别传统的电子分色机;发展新闻采编和资料检索系统,告别纸和笔;以及开拓海外华文报业市场,这已经梦想成真,产品在市场上取得了很高的占有率。
“后5个梦想,是发展激光直接制版,告别软片;开拓日本日文出版系统市场;出版系统的栅格图像处理器进军欧美西方市场;进军广电业;从地图出版系统着手,进入地理信息系统,这些正在努力变成现实。”
王选谦逊地接着解释说,这10个梦想中,只有第一个梦想,即激光照排系统是自己具体主持的,负责总体设计,提出了正确的技术途径,解决了主要技术难关。在第一线干活,也比别的同志更多。
其他9个梦想,他只提出了大的发展方向,指定负责人,物色优秀的技术骨干,并未参与解决具体的技术问题。这就是上智者,用人之智成就了伟大的事业。中智者用人之力,下智者用己之力,这些格言都有利于我们开创事业。
王选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一位大名鼎鼎的“知识英雄”,但他总是保持着清醒的头脑,牢记自己“是下午四五点钟的太阳”。他鞭策自己充分利用晚霞的阳光,再发热发光,给祖国给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