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时期我国的文化事业发展很快,司马迁的《史记》在一百多年前就写成了,但是,由于没有纸张,文字的传播很困难。蔡伦也爱好写诗作文,切身体会到这一点,于是努力进行造纸技术的研究和探索。他翻阅了前人的有关记载得知从西汉起就有妇女在制丝绵时得到一层薄薄的可以用来写字的材料,这究竟是怎样一种东西呢?蔡伦便抽空到郊外农舍走走看看,走到制丝绵的作坊,果然看到:人们把蚕茧煮熟后,铺到席子上浸到河里,用槌子敲烂成丝绵,把丝绵揭下来,席子上便留下一层薄薄的絮片,剥下晒干,便能在上面写字了。这叫帛,也是最早的纸,这个纸很少又贵,一般人是用不起也用不到的,只有朝庭最重要的文献才用它书写。这个生产方法对蔡伦启发很大。他在捉摸着用什么东西可以代替丝绵呢?蔡伦出生的年月日不详,他是桂阳人。是我国造纸技术的开拓者、创新者。
蔡伦开始在皇宫充当内侍,由于他聪慧机智,才华横溢,被皇帝提升,后来担任尚方令。负责监造宝剑和其他器械。公元114年被封为“龙亭候”。他为纸的发展绞尽了脑汁。
蔡伦广泛收集了各种纤维材料,经过多次试验,最后找到了价格低廉、来源充足的树皮、麻头、破布、废鱼网等具有植物纤维的东西作原料。蔡伦把这些原料捣烂成浆状,然后均匀地摊在细帘上,漏去水分,干燥后细帘上果然留有一层薄薄的纤维质,跟丝绵絮片差不多,把这些薄纤维片揭下来,就成了“纸”。它比竹木大大轻便,比绵帛要便宜许多,写起字来又吃墨,又光滑,得心应手,十分理想。
蔡伦的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后来陆续传到了朝鲜、日本及欧洲等世界各地。对世界人民的进步和发展贡献很大。(www.daowen.com)
蔡伦故于公元121年,后人为了纪念这位造纸术的发明者,在他的故乡建立了“蔡侯祠”,把这种纸也称为“蔡侯纸”。蔡伦的伟大功绩,永远受到人类的纪念和尊重。
后来人们对造纸的材料和工艺不断地进行改进,纸的质量越来越好。现在造纸业用的是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和自动化的程序控制,纸的厚度、光度、亮度都得到了有力的保证;可以生产不同用途,各种规格的纸。纸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