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1929年出生。他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杰出贡献,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培育成功杂交水稻并且大面积推广种植的人,被全世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甚至于有人称杂交水稻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已占我国水稻总面积的一半以上,亩产达到了628公斤以上,不仅产量高,而且质量好,我国杂交水稻总产量超过水稻总产量的60%以上。中国能用占世界耕地的10%,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解决着大多数人的温饱问题,袁隆平是功不可没的。国际上权威人士认为,在全世界种水稻的国家和地区全面推广播种杂交水稻后,全球的饥饿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了。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走过了曲折而艰难的路程。但是, “灵感”往往是一个好的征兆,有了“灵感”就意味着思维模式上的一次突破。在他的书橱上,写着自己的一段感言: “灵感在科学研究中与在文艺创作中一样,具有几乎同等的重要作用……。”当年,外国农业科学家认为,水稻是白花受粉植物,根本没有杂交优势。而他萌发出自己要在水稻上进行培育新品种的灵感来。当时,良种培育是从一个群体中选择优良的异变单株进行培育,这就是过去长期的系统选育法。袁隆平仍然沿用的是这一方法,他花了许多时间和精力在田野里选择了与众不同的稻穗,颇有些“鹤立鸡群”的样子。
他高兴极了,情不自禁的自言自语: “这是一个难得的优良单株!”
每穗稻粒竟达到了167粒。他计算了一下,如果每亩地都种上这样的稻种,亩产可以超过千斤。第二年他便把这些种子试种在试验田里。结果是:稻禾高矮不齐,抽穗多少不一,有的熟得早,有的熟得晚,找不出一株性状超过他们上一代的,袁隆平一时苦思冥想,不得甚解;他朦朦胧胧地意识到这种异常现象似乎是水稻所呈现的“分离”状态,自交不会有分离,那么他们的前辈之所以与众不同,应该是天然的杂交水稻!袁隆平的这一念头及时提示自己:这岂不是水稻有杂交优势吗?又是这一灵感激活了他育种的新思路。就是这一灵感对后来培育杂交水稻取得成功,起到了决定性的意义。
要研究和培育杂交水稻,首先必须要在自然界中找到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因为水稻是雌雄同花的植物,只有找到雄性已退化的植株,才能进行大规模的自然杂交。雄性不育株究竟是什么样子,当时不仅没有现成的实物可以利用,就连古今中外文献上也找不到标本和资料。但是袁隆平认为,既然自然界存在有杂交水稻,肯定就有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决心在茫茫的大自然中去寻觅。
寻找水稻雄性不育株,真是大海捞针艰难异常。因为必须在水稻吐穗扬花的时节,深入到一望无际的稻田中,认真仔细地一株一株的逐个寻找。从1964年6月到1965年7月,连续两个年头他和妻子冒着酷暑,踏着泥泞的道路,踩进水田稻埂,走遍了农校实验场和附近生产队的所有田地。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株。他们如获至宝,欣喜若狂,他们把这些种子精心繁殖、播种、灌溉、施肥、除草和防治病虫害的侵扰,袁隆平精心细致,亲自动手,一丝不苟。认真观察雄性不育株在每个生长发育阶段的细微变化,详尽详实及时的作出田头记录。经过两年的苦心试验,总算有了成果。他写出了水稻杂交研究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育性》,从而奠定了杂交水稻的理论基础,于1966年发表在中国科学院学术刊物《科学通报》第四期上,引起了国内外同行们的高度关注。(www.daowen.com)
正当袁隆平兴致勃勃专心致志地开展杂交水稻的实验时,那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来临了,他的实验遭到了造反派们的种种阻挠和破坏,他精心呵护培养的水稻雄性不育株秧盆,却被那些穷凶极恶的“造反派”砸得稀巴烂。袁隆平心痛万分,但是在他妻子邓哲的安慰和帮助下,将残存的秧苗收拾起来,藏在了苹果园的地沟里,偷偷的继续试验,他们相信乌云遮不住太阳,黑暗总会过去,光明就会到来。绝处逢生的秧苗在恶劣的环境下却茁壮成长,获得了更多的种子。第二年袁隆平将这些种子试种到了田地里,禾苗旺盛成长,指望着有一个好收成,没有想到一夜之间,又被人拔了个精光,统统扔进了井里,这些人真是灭绝人性,无恶不作,袁隆平痛不欲生。但他坚信自己的行为是正义的,实验是正确的,他擦干眼泪,挺起腰杆,顶着逆风,昂首阔步继续前进。
经过数年的试验,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们发现杂交水稻效果并不理想。他们坐下来认真思考,反复琢磨,袁隆平觉得可能是因为杂交水稻采用的父本和母本是人工栽培的稻谷,亲缘关系太近所致。
他想如果能从亲缘关系较远的野生稻中找到雄性不育株,估计杂交水稻的效果可能要好得多。于是,1970年,袁隆平带着助手们到海南岛南红农场寻找野生稻。11月23日上午,助手李必湖和南红农场技术员冯克珊正走在三亚机场附近,突然发现公路铁路桥边的水坑中,生长着一片扬花的野稻。李必湖赶快走过去认真逐棵观察,发现了3个呈雄性不育状的稻穗,令他喜不自禁。袁隆平看过后,肯定它是雄花败育的天然野生稻,亲自命名它为“野败”。“野败”的发现,打开了杂交水稻研究的又一个突破口。1973年,袁隆平他们利用野生不育株在中国首先实现了杂交的“三系配套”。“三系配套”即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从而解决了杂交水稻“优而不早”,“早而不优”等许多技术难题。1994年袁隆平终于育成了强优势组合的“南优2号”。这是中国第一个有推广价值的杂交水稻品种。当年试种中稻田亩产达到了628公斤,远远超过通常稻作,1976年,杂交水稻在全国大面积推广种植,增产效果非常明显,仅到1994年,就已使我国的稻谷累计增产达到2400亿公斤。从1970年到1980年的10年中,袁隆平已将最初的杂交水稻三系育种法推进到两系法亚种间杂交育种,向前又大踏步地迈进了一步。
袁隆平是一个永不知疲倦的人,他一直在超级杂交水稻的研究征途上前进。超级杂交水稻的课题研究是他在1997年提出来的。超级杂交水稻关键是一个“超”字,“超”字的目标是要求亩产超过800公斤。1998年他在全国4个试种点试种37.5亩,达到了平均亩产超过了800公斤的目标。
袁隆平为我国及世界人民解决粮食问题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的卓越贡献得到了全国及全世界人民的高度赞赏。研究成果,于1981年荣获我国首个特等发明奖,2001年2月19日袁隆平荣获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此外,还先后荣获联合国粮农组织颁发的拯救饥饿等8项顶尖级国际大奖。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士。
袁隆平今年已经八十多岁,仍然宝刀不老,他满怀信心地认为,只要充分利用科学技术,水稻增产仍然潜力很大。他曾说:他有两个心愿:一是让超级杂交水稻更上一层楼,并将它推向全国大面积生产;二是把杂交水稻推向世界,造福全人类。我们祝袁隆平健康长寿,再取得更大更辉煌的成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